牢記天津之責守好天津之衛

天津 84℃ 0
摘要:“牢記天津之特、天津之責,切實守好天津之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市在做好防控的同時,實行有序下田、分時下地,保證完成生產任務。

夏糧豐收,顆粒歸倉。今年,天津夏糧播種面積達到178萬畝,總產量達到73.0萬噸,再創歷史最好水準。日前,在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範中心百畝連作田內,機械化麥收後,一天施肥翻地、一天上水、一天耙地、一天沉降,第五天一盤盤超過“滿月”的“津原85”小站稻秧苗就已經插到了田地裏。按照去年的實踐經驗,這同一塊土地,在“十一”前後會迎來二次豐收!天津市發揮高筋春小麥和小站稻種源優勢,開創麥稻雙季綠色高效生產模式,實現畝產噸糧。天津市堅持藏糧於技,提高復種指數,重點在薊州、寶坻、武清等區打造百萬畝“噸糧田”功能區。

天津市雖然作為全國七大糧食主銷區之一,卻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2021年天津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560.2萬畝,同比新增34.9萬畝,增長6.6%。這一年,農業農村部對糧食生產有特殊貢獻的18個省市提出表彰,天津是其中唯一的糧食主銷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天津的糧食產量2021年達到249.9萬噸,站穩在200萬噸以上已連續6年,其間年均增幅4.5%。向每塊土地要足糧食,天津糧食單產連續6年年均增長15.4公斤;2021年糧食綜合畝產為446公斤,綜合畝產水准排名全國第六。這組數位甚至高於很多糧食主產區。天津糧,倉位上漲,背後是黨政同責、糧人踔厲奮發的共同政治擔當。

“牢記天津之特、天津之責,切實守好天津之衛。”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每年開展糧食生產調研,多次強調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努力多種糧、多打糧。

在“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中,天津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223萬噸作為約束性名額被納入。“穩面積、增單產、提能力”持續發力,為國家糧食安全“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貢獻著天津力量。

錨定目標 黨政同責 壓實糧食生產責任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為有糧食安天下。採訪中,天津市副市長李樹起介紹:“多年來,天津市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全面加强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管理,著力提升糧食產能和自給率。天津的糧食自給率從2016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36.2%,其中口糧自給率更是從31.5%提高到65.4%。天津的復種指數也在逐年增加,到去年已經達到1.47。”

天津糧食自給率在全國7個糧食主銷區排序中名列前茅。為了穩定糧食生產,天津錨定糧食生產目標,黨政同責,層層壓實責任。天津市每年都將生產目標分解下達到各涉農區,同時指導各區進一步分解到鄉鎮和村。在郊區,小到村域的每個具體地塊,都明確種植目標。在天津的鄉村振興考核系統中,糧食生產分作物、分品種納入“掛圖作戰”指標體系。

2021年,結合全市實際和農業農村部下達的任務,天津主動提高全年糧食生產目標。“充分發揮鄉村振興考核‘指揮棒’作用,按農時、按月份進行督導和指導,進一步壓實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糧食生產主體責任。一個個數位疊加量化,逐漸成為天津糧滿倉的圖景。”採訪中,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王志林講出了天津自提目標背後的底氣。

去年,由於全國發生秋汛,天津市同黃淮海小麥主產區一樣受到很大影響,冬小麥種植面積比上年度减少18萬畝。但通過開春以來實施强有力的春播推動和部署,保障了夏糧面積和去年持平,勇奪夏糧豐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市在做好防控的同時,實行有序下田、分時下地,保證完成生產任務。

“寧可備而無用,决不用而無備。”在全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主銷區就是戰場上重要的後援團。天津用“長牙齒”的耕地政策,給有限的耕地畫上了紅線,又將紙上的紅線落成了地上的“鐵籬”。分佈分散的耕地誰來管控?天津用區、鎮、村三級田長制織就的網格化監管體系作出了回答。全市10個涉農區每塊耕地都有田長,他們協同基層組織和農民組成的二級、三級網格員,一起踐行著“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縫隙”耕地保護機制。天津完善土地資源全鏈條管理,以全面從嚴治黨的力度狠抓土地領域違紀違法問題,對存在的問題建立台賬,立查立改。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在財政資金投入基礎上,拓展投融資管道,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廣泛投入,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72.4萬畝。今年,天津又新建高標準農田20萬畝。自2019年完成小麥功能區劃定以來,天津市夏糧面積由151.7萬畝,增長至2021年的177.8萬畝,年均增幅達到8%,夏糧產量由60.47萬噸,增長至2021年的72.2萬噸,年均增幅達到10%左右。

克難攻堅 藏糧於技 強勁天津糧食“科技芯”

天津作為擁有大飛機、大火箭、天河超算等先進科技的科技高地都市,也對藏糧於技有著執著的擔當。天津臨海,土地鹽鹼程度高,從幾代人治鹽鹼,到由地適種向由種適地的轉變,實現了品種與土地資源“和解”。

今年3月,天津將2021年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授予《半彎曲重穗大粒理想株型創制及小站稻新品種選育應用》。獲獎的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範中心於福安研究員團隊,已經是第八次獲得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僅此特等獎品種就已成功轉化育成新品種16個,其中耐鹽鹼超高產覈心品種“津原89”,已成為京津冀地區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其强大的耐旱、耐澇特性,也成為天津小站稻奪穩產、高產的主要支撐。現時,“津原89”按照農業農村部超級稻認定辦法驗收,百畝片平均畝產882.9公斤,創粳稻高產紀錄,其超高產田更是突破了畝產900公斤!

天津盯緊種子“晶片”創新,發揮種質資源優勢。“十三五”以來,共培育審定糧食作物品種73個,推動種植業生產主導品種更新換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

天津市水稻種植全部實現使用自主品種,“津原89”“金粳818”“天隆優619”等系列品種在華北、東北及長江中下游粳稻區具有較强競爭優勢。

春小麥全部選用“津强”系列强筋小麥,達到國內一流水准,推廣面積覆蓋京津冀地區。同時,加强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共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569個,並啟動保存能力達40萬份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

採訪中,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種植業管理處處長王學忠向記者介紹,“津强8號”小麥品種曾獲天津科技進步一等獎,“津强”系列强筋小麥在品質上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准,抗旱、耐寒、耐鹽鹼,可與美國、加拿大等國進口優質小麥相媲美,備受各大麵粉企業青睞。在玉米生產方面,天津市不斷完善玉米生產標準體系,提升玉米標準化水准,示範推廣“四比空”提質增密、簡化高效施肥、密植化控防倒伏等先進適用科技。

為了讓天津人飯碗裏的天津糧越來越多,在天津“麥稻接力”向“單改雙”要產量的戰場,天津水稻專家於福安、種糧大戶董文森等務農人,也因保障糧食生產“拔節”了自己人生。

“去年我們種小站稻8000畝。受表彰後,我這名氣也大了,今年更多農戶向我買起了秧苗也要多種小站稻。”今年是寧河鎮楊泗村種植大戶董文森種植小站稻的第五個年頭。去年,他榮獲農業農村部頒發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糧食生產者)”稱號。從低成活率的露天育秧到育多少收多少的基質育秧,因新種植技術的發展,董文森的合作社水稻產量不斷攀升,去年總量達6400噸,已然是天津的種糧大戶。

近年來,天津大力實施小站稻振興規劃,以新增優質口糧。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水稻產業科技體系創新團隊作用,通過首席專家、崗位專家和試驗站的梯次構架配寘,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進行集成攻關。

節糧減損 多輪驅動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每當麥收前,天津市各區農業農村部門就會對農機手進行培訓,課程主打內容就是减少小麥機收損失。小麥留茬高度、不同天氣下收割機的駕駛速度等,這些影響小麥收割的損失率環節的講解,仍然讓許多開了多年收割機的“老把式”也開了眼界。

現時,天津市活躍著農機專業合作社近200家,擁有資產總值10億元,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全市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天津市充分利用社會服務組織,向現代化種植、規模化發展和節糧減損要產量。

“山不讓塵,川不辭盈。”節糧減損永遠在路上。今年3月,天津市出臺了反食品浪費與糧食節約減損工作方案,進一步強化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全鏈條節約減損工作。

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每天要加工150噸水稻。今年企業在加工過程中的碾米拋光打包環節都進行了減損改進,通過多機輕碾、降低拋光度,全過程不過度加工,使原糧綜合利用率提高了2%—5%。

不斷加固糧食“金庫”,從儲存、運輸中“撿回”糧食。天津利達糧油儲運有限公司有糧倉175個,從去年開始,基地投入900餘萬元用於整體改造提升,按照計畫更換門窗倉房,更換混流風機,提高倉房隔熱保冷水准,减少糧食損耗。天津利達糧油儲運部部長薛軍介紹,從細節上優化糧食入倉出倉管理流程,在供應鏈有效銜接運輸中節糧。從今年夏糧收購開始,將從新增入戶環節,對車輛行走路線清掃,二次回收過篩入倉管控等細節入手,積少成多,一年下來可以節省四五十噸糧食。

風禾盡起,主產區主銷區同作戰,天津市確保糧食安全,實施多輪驅動,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擴大糧食種植是新時代需要,種糧也是天津農戶的選擇。2021年天津拿出7.22億元,真金白銀地全方位支持糧食生產。據瞭解,董文森的合作社去年享受各類補貼達到60多萬元。天津先後出臺了相關惠民政策,落實國家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業支持保護增量補貼、農民種糧一次性補貼等,補助資金穩定在5億元以上,並連年新增。僅實施政策性保險三大糧食作物全覆蓋一項,每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均達到1億元以上。天津的種糧戶能够參與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糧豆輪作試點,享受機械化深松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補貼,糧食生產所需機具全部享受補貼。天津市聚焦生產薄弱環節,推行生產社會化服務。圍繞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生產,聚焦耕、種、防、收等農業生產薄弱環節,積極組織開展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專案建設工作。近幾年,每年投入資金3000萬元,支持30餘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30萬畝的生產託管服務。同時,積極組織政府、農擔、銀行、保險等開展深度合作,通過政府指導、信用擔保、快速放款、保險保障等管道,創新形成“政府+擔保+銀行+保險”四方合作模式,助力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工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