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打造高鐵名片
比照實驗數據,調整方案細節,張國芹正在辦公室裏設計圖紙。今年40歲的張國芹是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的工程師,也是復興號京張高鐵智慧動車組的電力設計首長。
層巒疊嶂,石峭彎多,京張高鐵線路條件複雜,車輛一旦發生故障,會直接影響整個線路的運營。對此,京張高鐵智慧動車組創造性地配寘了具有雙向充電功能的動力電池系統,可在車輛無高壓供電的情况下,根據當前電量及車輛位置,提示司機前行、倒退,在任何區間都可以應急走行至就近車站。
然而,單這一項的自主研發就是不小的挑戰,曾幾次出現可能導致整個方案失敗的問題。張國芹和同事精密計算、實地測試、反復試驗,不知熬了多少個通宵,最終設計團隊交出答卷,在復興號的基礎上,創新研製了19大項70餘項智能化子功能,開創了中國高速動車組智慧型1.0版。
近年來,中車長客研發團隊接續奮鬥,勇攀高峰。挺進自主研發無人區,副總工程師常振臣帶領團隊從上萬行程式碼中揪問題,中國標準動車組網絡控制系統實現自主掌控;攻克動車組裝配接線難題,高級技師胡俊祥在筷子頭大小的操作面積裏,精密焊接7處點比特……
高鐵是我國裝備製造一張靚麗的名片。張國芹說,為掌控科技話語權,中車長客設有首席科技專家、資深科技專家等人才發展通道,為有作為的年輕人提供破格評聘高級職稱的機會。在京張高鐵智慧動車組設計團隊中,90%以上都是35歲以下的設計師。為了做好“傳幫帶”,中車長客鼓勵高技能領軍人才組建操作師工作站,累計解决技術難題1300餘項,培訓人員數萬人次。
科技助力守護黑土糧倉
吉林省梨樹縣高家村,一塊200多畝的試驗田,在梨樹縣康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青魁的心裡是塊寶地。
“當年,這是塊沒人願意種的低產田。”楊青魁帶領合作社嘗試在這塊地上採用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的新技術,曾經露黃土、板結的土壤,如今隨便一摳就能發現不少蚯蚓。這項新技術後來有了響亮的名稱——“梨樹模式”,這塊試驗田則成了國內時間最長的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
“科技助力,我們連續4年實現畝產超噸。”去年秋收,看到畝產1077.94公斤的結果,楊青魁感歎道。
“梨樹模式”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節本增效,已成為越來越多當地農民的共識。
今年,吉林省優化提升該模式,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283萬畝,適宜區域全面實施。
近年來,通過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護路徑,吉林省探索建立了多種黑土地保護模式。在吉林西部的松原市長嶺縣,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長嶺實驗站建設了500畝示範田,正在示範成熟的覆沙造旱田、埋秸改良及利用重度鹽鹼地等科技。
去年吉林省與中科院簽訂協定,全面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將建設3個萬畝級、30個千畝級示範基地和一批示範點。現時全省免耕播種機保有量達到3.5萬臺,示範推廣秸稈碎混還田近50萬畝,相當於過去3年的總和;秸稈深翻還田近100萬畝,比上年新增30%以上;採用米豆輪作科技150萬畝、鹽鹼耕地治理模式30萬畝以上。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保護好黑土地,意義重大。”楊青魁說。
新區提速培育創新沃土
4月30日,隨著黃海東海海域“一箭五星”成功發射,“吉林一號”衛星新增5星;短短5天之後,又添8星。至此,“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54顆,成為我國現時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在長春新區,長光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的發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它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依託“星載一體化”“機載一體化”等覈心關鍵技術,建立了從衛星、無人機研發與生產,到提供遙感資訊服務的完整產業鏈,並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現時,“吉林一號”衛星帶動全省光學製造、精密加工、電子資訊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相關配套企業已近300家。長光衛星也成為吉林省首家“獨角獸”企業。
在長春新區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上,一批像長光衛星一樣的高新技術企業正在不斷成長、壯大,打通上下游,串起產業鏈,以高品質發展發揮帶動輻射作用。據介紹,2022年,以長春新區為主體的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建設。現時新區已建立起以先進製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太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2016年,長春新區成為國務院批復成立的第十七個國家級新區。近年來,長春新區把創新作為集約化、內涵式發展的關鍵一招,不斷完善政產學孵金協同創新模式,奮發昂揚地走在高品質發展的大路上——先後獲批為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長春新區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40戶,“專精特新”企業179戶,GDP年均增長7.6%,規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長9.5%,高技術製造業產值年均增長19.7%。
稻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
7月盛夏,步行穿過小腿高的秧苗,見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的種糧大戶林鐘奎時,他正忙著用新買的無人機為水稻增肥。“現在一塊稻田,能掙兩份錢!”63歲的林鐘奎笑著說。
然而在過去,家家戶戶幾坰地,規模小、粗放種植,有好米但賣不上好價錢。近些年,光東村村兩委帶領鄉親們改變種稻管道,土地肥了、用上了農機,產量規模上來了。“今年種的是新品種,米胖肉厚,昨天剛簽了筆兩萬斤的訂單。”林鐘奎順勢指了指不遠處,田間停著一列紅色小火車,“你看,那是掙的第二份錢。”
光東村距長白山不過90公里,發展旅遊區位優勢明顯。東北冬季寒冷,旅遊淡旺季分明。“都在搞鄉村旅遊,咱村又特別在哪?”2011年,光東村歸心民宿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麗娜返鄉創業。她瞄準當地稻田優勢,陸續與村裡的種糧大戶合作,在不影響種植的前提下,創新推出稻田畫、種稻體驗等旅遊項目。“年底按比例給村集體分成,有不忙的村民也可以過來幫工。”楊麗娜介紹。截至目前,合作社帶動500多戶村民增收超300萬元。
2018年,楊麗娜嘗試通過線上商城售賣村民的大米。“銷路寬了,遊客的消費鏈條也得到延長。”緊接著,光東村又陸續推出水上人家、水稻公園、村史館等項目。去年一年,吸引遊客超50萬人次,人均純收入超1.6萬元,村集體收入近40萬元。
臨近傍晚,林鐘奎從田裡回家,一家人邊吃飯邊討論起房子的裝修計畫,“錢袋子鼓了,買點好傢俱,咱也改善下居住條件。”
改善生態建好國家公園
一場大雨剛過,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一片密林深處,鬆軟的泥土上,東北虎脚印清晰可見。“看這脚印,一隻東北虎應該剛離開。”雨後巡護,吉林省琿春市林業局巡護隊隊長李冬偉和隊員們常常能有新收穫。
東北虎的生存狀態,是衡量當地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的重要名額。近年來,野生東北虎在吉林東部頻頻出現,標誌著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2017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開展體制試點。2021年,橫跨吉林、黑龍江兩省,面積約1.41萬平方公里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最新資料顯示,公園內野生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已由試點之初的27只、42只分別上升至50只、60只。“試點以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利民介紹,現時公園範圍內超過50%的區域有虎豹種群穩定活動。
為了加强國家公園建設,吉林省加强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强化日常巡護監測,依法開展專項執法行動,為東北虎豹自由棲息提供保障。“2015年,吉林省規劃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和一條高速鐵路,一旦按原規劃建成,將穿越野生東北虎豹棲息和遷徙熱點區域。”馮利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向吉林省提出建議,最終經濟利益為生態讓路、為虎豹保護讓路,規劃中的高速公路取消,高鐵改道。
林草葱鬱,生機盎然。今年是李冬偉從事巡護工作的第十年,他感慨道:“這十年間,林子越來越密,動物越來越多,虎豹也回來了,希望這裡能真正成為它們的樂園。”(劉以晴祝大偉孟海鷹鄭智文)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