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高品質推動都市民族工作來到昆明就是一家人

云南 66℃ 0
摘要: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昆明是世居少數民族最多、少數民族人口總數位居第二的都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昆明市都市民族工作新的時代特徵,立足區域性國際中心都市戰畧定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為統領,以推動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為抓手,高站位謀劃、高標準起步、高品質推動都市民族工作,昆明都市民族工作呈現新氣象、取得新進展、邁上新臺階。

“連心交心”進得來

用心用情用智服務好都市“新居民”

長期以來,基於人口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以及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和深度,昆明市始終堅持踐行“來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的承諾,通過强化組織領導、强化政策保障、强化機制建設和强化調查研究,切實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强化各級黨委、政府民族工作的主體責任,建立市、區、街道、社區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四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網絡,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每天傍晚,在優美的旋律中,轄區內居住著漢族、傣族、白族、納西族等多個民族的盤龍區鼓樓街道桃源社區民族團結廣場上,各族居民們載歌載舞,呈現出一幅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美麗畫卷。

多年來,昆明市堅持問題導向,主動適應各民族跨區域流動的大趨勢,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切實推動“三個不適應”問題的解决,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充分感受到都市的溫度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讓昆明成為各族市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和諧家園。

建立綜合服務資訊管理平臺。昆明市警察局、昆明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分別開發“安家昆明”、“昆明租房備案”微信小程式,實現了動態資訊要素互動採集、互動管理;昆明市政府辦公室建設了“昆明市流動人口綜合管理平臺”,初步建立了全市流動人口資料庫。昆明市民族宗教委開發建設“都市民族工作綜合服務”微信小程式,實現“指尖辦事”、“掌上辦事”,為流動人口辦理事項、瞭解政策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

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確保在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創業就業、就醫就學、社會保障、法律維權等方面享受同政策、同待遇。通過“昆明智慧就業”平臺為求職者推薦崗位,提升求職成功率,加强創業就業培訓,推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自强解困,在都市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同時,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教育服務均等化,在5所省級優質中學開辦普通高中“阿詩瑪班”、“民族班”,讓各族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建設“12348”法律援助資訊專線平臺,打造“智慧法律服務”,成立昆明市少數民族法律維權中心,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法律援助做到應援盡援;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跨區域合作機制,與全省各州市,四川省攀枝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工作部門簽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跨區域聯動協作協議》,實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流入流出相關工作有效銜接,不斷提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現代化水准。

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昆明是世居少數民族最多、少數民族人口總數位居第二的都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總人口846萬,少數民族總人口169.97萬,其中戶籍人口97.76萬人,流動人口72.21萬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占全市流動人口的24.5%。

“安心暖心”融得入

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全心全意服務各族居民是基層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的重要體現。”官渡區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區黨委書記段永芬介紹,一直以來,和平路社區工作人員始終堅持入戶走訪,針對居民們反映較多的實際生活問題進行精准研究、靶向解决,以溫馨服務不斷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到各族居民身邊。

一份社區讀物,便足以體現和平路社區的都市民族工作的創新思維。

2011年,和平路社區在全省社區中率先編發《社區民族團結報》文宣讀物,以此促進轄區組織、商戶、居民能够更多地瞭解社區事務,進而參與社區建設中。記者注意到,這份文宣讀物內容豐富,有黨和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社會動態等內容,還有社區“家務事”、“居民心聲”,深受社區各民族羣衆歡迎。

昆明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推進各族群眾相知、相親、相惜,搭建各族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精神相依的精神紐帶。從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重視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重視豐富群眾性活動、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保護、重視引導現代文明生活方式5個方面,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幹部教育、國民教育和羣衆教育,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在廣大中小學開展“五旗五徽五認同”主題教育活動,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中華民族一家親羣衆教育館、紅石榴主題街區以及各類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的作用,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礎。打造“絲路雲裳·民族時裝周”、“昆明民族大舞臺”、“百家宴”等羣衆性文化活動品牌,引導各族群眾全面融入都市社會活動,同聲歌唱、同台娛樂,不斷增強同一都市市民的共同性,持續凝聚“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共識。在全國首創“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包”項目建設,讓講文明、懂規矩成為全市各族群眾的日常行為習慣、共同價值追求。

1.jpg

中華民族一家親

先後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强和改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檔案,夯實了昆明市都市民族工作的政策支撐。

“齊心知心”過得好

在都市中共建共治共亯

2021年元宵節當天,五華區華山街道翠湖社區工作人員與轄區居民“雲”上相約,製作七彩湯圓、抹茶湯圓、巧克力脆皮湯圓、草莓湯圓等,各族居民共同度過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雲端元宵節”。

“雖然疫情讓我們不能相聚,但網絡卻可以讓我們無距離。”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活動採取現場製作、全過程拍攝、網路直播的管道舉行,大家共同品味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春寒料峭之際,為各族群眾送去了溫暖。

據昆明市民族宗教委都市民族工作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市把社區作為都市民族工作的著力點,以“三個融合”推動建設共治共亯社區,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逐步推動“居住嵌入”向“文化嵌入”、“心理嵌入”等全方位地嵌入,讓社區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近年來,昆明市都市民族工作堅持與基層黨建相融合、與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融合、與社區治理相融合,將城市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主陣地、主管道,推動都市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雙融合雙促進,開展社區民族團結樓院、民族團結家庭評選活動,營造“學有標杆、趕有榜樣”的濃厚氛圍,形成了金星社區“民族團結百家宴”、盛高大城社區“鄰里守望站”等都市民族工作品牌、樣本,推動了都市民族工作的實踐創新。昆明市還探索建設45個社區“一家親”工作站,全面推行“設立一個法律援助中心,發放一張聯絡員服務聯繫卡,成立一個互幫互助家,打造一所文明公民學校”、“四個一”工作措施,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溫馨、精准服務。

“為推動都市民族工作社會治理重心下移,促進都市民族工作服務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我們加强社區、社工和社會組織‘三社’聯動,推行社區‘樓棟長’和‘十戶長’,現時100%的社區建立協商議事委員會,共同解决都市民族工作熱點難點問題,探索建立起了黨建引領、聯動發展、協同治理的都市民族工作基層治理新模式。”昆明市民族宗教委主任畢春華介紹,2017年,昆明市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都市”;2018年,被國家民委列為“深入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城市”;2019年12月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