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吹響“綠美文山”建設衝鋒號一村一景綠美惠民

云南 92℃ 0
摘要: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再到整體美邁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全州上下以基層黨建為引領,踐行“三個工作法”,有序推進城鄉綠化美化行動,奮力推動“綠美文山”建設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盛夏時節,行走壯鄉苗嶺,綠美建設的熱浪撲面而來。一個個村寨在綠起來、美起來。

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再到整體美邁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全州上下以基層黨建為引領,踐行“三個工作法”,有序推進城鄉綠化美化行動,奮力推動“綠美文山”建設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黨建引領從動不起來到停不下來

從動不起來到停不下來,這是馬關縣坡腳鎮在人居環境整治和綠美鄉村建設中的真實寫照。

2.jpg

馬關縣小壩子老懂寨

坡腳鎮黨委書記楊洪旭坦言,7年前來到坡腳鎮工作,第一印象並不佳,村寨中柴草亂堆、農具亂放、雞狗亂跑、網棚亂搭。

如今,以長沖村為代表的一批綠美鄉村脫穎而出,成為坡腳鎮的亮麗新名片。走進嘎迪村委會長沖村,乾淨整潔的柏油路旁,盛開的花朵點染青山。移步換景,十幾個公共區域景觀打卡點讓人目不暇接。最打動人的,無疑是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的綠植短劇。

敞亮綠美的庭院是村民楊興彩的得意之作,院落裏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長勢喜人的綠植。“現在,家家戶戶都這樣,大家賽著比哪家的院壩漂亮呢。”拿到首批“美麗庭院”稱號,楊興彩笑眯了眼。

從動不起來到停不下來,楊洪旭總結了3條經驗。

黨員幹部當先鋒。從投工投勞參與公益事業,到拆除破舊殘垣,再到“5盆花工程”,綠美建設、黨員先上。

村規民約當法寶。引導羣衆自主討論訂立村規民約,每家每戶簽字認可,讓羣衆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說了算,從而激發羣衆內生動力。

先進典型當範本。發揮好“紅黑榜”作用,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通過典型示範,讓羣衆比有標杆、學有內容、趕有目標、超有勁頭。

廣泛參與讓鄉村綠起來美起來

綠美蛻變中的村莊,有顏值,也有氣質。

走進文山市平壩鎮沙老寨,村口卡通形象“小柿靚女”笑臉相迎。“‘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沙老寨1.0已經上線。”平壩鎮鎮長田茂海說。

除了打造卡通IP,沙老寨吸引流量的手法別具一格。去年,來自州級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等協會的文藝工作者,運用中國畫寫生和牆體彩繪等藝術形式,提煉當地柿子、三七等特色農業資源的符號在村莊牆壁入畫。“村和萬柿興”、“萬柿大吉”、“一生一柿”……30餘幅美術和書法作品相得益彰,成為當地一道獨特又亮麗的文旅風景線。

不僅於此,沙老寨的美被賦予了四季的色彩。在這裡,春天看梨花白、桃花粉,夏秋賞橘黃萬壽菊,秋冬品柿子紅與油菜黃。

羣衆動起來,鄉村就富起來美起來,西疇縣柏林鄉老克田村的村民對此有著深刻的認知。

“黨員帶領群眾在荒山上種植連片八角樹、砂仁,48戶人家齊心在石旮旯裏蹚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路子。”西疇縣柏林鄉老克田村黨支部書記王仕春說,脫貧摘帽後,讓村容村貌美起來,成為老克田人的共同追求。

去年8月,老克田村先行先試建設綠美鄉村,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切口,治理和管理一起抓,提出了“黨員四包”制度。王仕春介紹,支書包總、支委班子包片、黨員包段、每個黨員包3戶羣衆,負責村內衛生廁所改造、消除斷壁殘垣、治理亂排亂放、督促庭院衛生、雞要關狗必拴。邀請有威信的老黨員、老幹部進行監督。

為打消羣衆顧慮,老克田黨員帶頭先幹,從自家庭院幹起,哪家房前屋後乾淨整潔、庭院美觀,就參照哪家的樣子做,羣衆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在王仕春看來,把老克田村打造成像江南一樣美麗、生態、富裕的農村,再也不是夢。

典型引路邊寨新顏入畫來

國界之旁、鮮花盛開的村莊;雲端之上、若隱若現的壯鄉苗寨……文山438公里的邊境線上,一個個邊寨正在美麗蝶變。

4.JPG

麻栗坡縣黃瓜錄村

主打“紅色牌+農家牌”,麻栗坡縣天保鎮老寨村在傳承紅色、編織綠色中創造幸福新生活。平整乾淨的村莊,家家有樓閣、戶戶見庭院。村民們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充分利用村內閒置空地種植火龍果、百香果等水果,在前庭小院種植時令蔬菜,並利用廢舊水缸、瓶盆、陶罐、瓦片打造小花園。

綠化、美化鄉村,留住了濃濃鄉愁,給予村民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去年底,雲南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快速推進,發展的春風再度吹拂美麗邊寨。根據規劃藍圖,到2025年,文山將把42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讓邊境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守邊固邊永不走的“哨兵”。

科學、穩妥、有序推進城鄉綠化美化行動,文山州堅持典型引路、示範帶動,明確提出要貫徹落實好國家《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加快已經啟動實施的21個示範鄉鎮、128個精品示範村、399個美麗村莊建設進度,確保年底前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永續的特色亮點示範村。

穿行文山,沿途有風景,村裡有鄉愁,田野有產業,一幅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繽紛畫卷,正在壯鄉苗嶺上徐徐展開。

5.jpg

龍樹脚村鮮花競相開放

在青山綠水間,逐夢綠美,文山路徑愈加清晰:以黨建引領,統籌推進城鄉人居環境、“七城創建”、綠美建設、鄉村振興各項重點工作,努力打造出建設綠美雲南的“文山模式”。

古林箐自然保護區

一座物種博物館

雨後的古林箐,林木蔥蘢、蒼翠欲滴,滿眼濃得化不開的綠隨著山形綿延起伏。

馬關縣古林箐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馬關、河口、屏邊三縣交界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類型形成了獨特的熱帶雨林。這裡有擎天古樹,有保留著全國面積最大、最完好的蜆木森林生態系統,有全國現時監測到的最大望天樹,有雲南特有、極小種群植物雲南金花茶……走進古林箐,如同走進古老植物的博物館。

“其他地區的喀斯特地貌大多是石漠化或灌木化植被類型,而古林箐保護區則是少有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極其可貴。”馬關古林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局長唐育躍介紹,古林箐保護區最低海拔160米,最高海拔2028.4米,相對高差1868.4米,跨熱帶、亞熱帶氣候區,獨特的氣候、地貌和高差造就了保護區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多樣性。保護區同時也是全國少有的低海拔熱帶雨林類型保護區,區內分佈有植物203科951屬2256種。

穿行於光影斑駁的雨林中,古林箐秋海棠、古林薑、紫葉鳳仙、磨崗鳳仙、綠管石山苣苔……一個個保護區特有的物種,讓人眼花繚亂。

“保護區以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氣候條件,形成了豐富的物產資源。”唐育躍介紹,據初步統計,保護區內有陸棲脊椎動物256種,其中,有巨蜥、蟒蛇、蜂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種、二級保護動物24種。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約2750種,隸屬210科1183屬,其中,僅蘭科植物就有100多種,是雲南熱帶組織面積中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可以與處於雲南熱帶的大圍山、西雙版納、金平分水嶺、綠春黃連山等國家自然保護區相媲美;有寬葉蘇鐵、龍腦香、帶葉兜蘭、長瓣兜蘭等一批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雲南擬單性木蘭、香木蓮、楠木、心葉蜆木、董棕等一批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徒步山谷,蒿徑沒膝,林蔭蔽日,一條條長藤蜿蜒地攀樹而生,怪石嶙峋,佈滿苔蘚,溪水潺潺,好一幅原始生態的天然畫卷。

近年來,馬關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持續優化綠色生態格局,築牢生態屏障,為推動形成更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中藥材產業多元化發展

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中藥材產業風生水起,以三七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水准不斷提高,砂仁、八角、鐵皮石斛等中藥材實現多元化發展。

麻栗坡縣下金廠鄉雲嶺村的大山裏,雲斛科技園負責人郭喜兵帶著工人們正忙著採摘石斛花瓣,鮮嫩的石斛苗長勢喜人。“我們堅持不施肥、不打藥、不澆水,利用老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種植石斛。這樣種出來的石斛價值很高。”郭喜兵介紹。

3.jpg

石斛花

走進馬關縣八寨鎮,以萬畝砂仁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裏,濃濃中藥香撲鼻。藥農周忠良介紹,八寨種植中藥材已經有上百年歷史。在種植過程中,八寨藥農不斷更新中藥材種植管理的“土辦法”、“老經驗”,邀請專家把脈問診,對藥材的種苗、施肥、管護、采挖等細節進行鑽研、探索,推動中藥種植轉型陞級。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現數位科技與中藥材產業深度融合,文山中藥材的工業化、數位化發展同樣讓人稱道。

在文山市三七產業園區文山七花公司的科技大棚裏,一盆盆採用現代化水肥一體滴灌培育的三七植株生機勃勃。“大棚由人工智慧控制系統掌控環境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三七實現無土栽培,也克服了無法高品質輪作的難題。”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孫曉芳介紹,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三七種植逐步實現了規範化、精細化、數位化,有效提高了藥材的附加值和應用率。

“園區配備協力廠商檢測中心,權威科技認證貫穿種植、採收、加工、流通、倉儲等各環節,檢測報告全世界均認可。”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袁躍介紹,2022年2月,文山市被認定為國家級區域性(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

如今,文山州以三七為重點的中醫藥產業步入了發展“快車道”,中藥材也成為羣衆致富的特色產業。2021年,全州以三七為重點的中藥材種植面積18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260億元,同比增長18.2%。

工廠與林地和諧共生

走進位於馬關縣的雲錫文山鋅銦冶煉有限公司廠區,道路規整,植被充盈。各個冶煉車間裏機器所發出的譟音均被控制在人耳能够接受的範圍,讓人產生在小鎮閒庭漫步的錯覺。

雲錫文山鋅銦冶煉有限公司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較大的冶煉企業。公司生產技術部主任俞淩飛自豪地介紹,公司環保措施居於行業較為領先的水准。公司配套先進的赤鐵礦除鐵工藝,廢渣100%合規,採用赤鐵礦除鐵工藝,每年减少含鐵危廢渣產生量3萬噸,銅、銀、鋅等重金屬的回收率在國內均處於領先水準。在廢氣管理方面,採用“一轉一吸+有機胺吸收”的先進工藝,尾氣二氧化硫排放名額2021年度平均值僅為每立方米86毫克,遠低於國家規定的每立方米400毫克的標準。在廢水管理方面,涉及冶煉系統重金屬廢水實現全部回用零排放,冷卻水大部分回用,少部分處理達標後排放。俞淩飛指著工廠外一牆之隔的林地說,工廠與林地實現了和諧共生。

在馬關縣另一重點礦產企業——雲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新田選礦廠內,記者看到這座被譽為全球最大單系列多金屬選礦廠,被鬱鬱蔥蔥的青山環抱,辦公區環境優美。

該企業在實施工藝改造的過程中,開展技術攻關,採用高效濃密機對尾礦和精礦進行濃縮的節水工藝,廠前回水率達到80%,尾礦庫回水總回水率達到93%,廢水、污水得以充分回收利用,礦山外排水懸浮物全部達到排放標準。同時,實施“邊開採邊複綠”的生態空間修復理念,對礦山排土場、邊坡等區域進行網格化植綠,年平均複墾面積140餘畝,種植川滇榿木、麥冬苗、紅花繼木、杜鵑花、黃冠菊、四季海棠、象草等苗木5萬餘株。2014年,該企業被自然資源部列為第四批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單位;2019年12月,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年度綠色發展領軍企業”稱號。

近年來,馬關縣督促礦產企業加快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銦、鎢、鎘等特色資源高質化利用,不斷提升“含礦量”、“含綠量”、“含金量”,力爭將馬關縣打造成為“世界銦都”覈心區。

壩美:點染新妝亮麗返場

7.JPG

廣南縣壩美

廣南縣壩美村讓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成真,吸引眾多遊客去一探究竟。受疫情影響,旅遊行業重新洗牌,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站穩脚跟,實現逆勢上揚,壩美世外桃源景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上船,進洞,視線由滿眼青葱轉為一片漆黑,耳邊水聲潺潺。石灰岩溶洞內,怪石嶙峋。偶爾有一束光亮從洞頂直射而下,照亮洞中一隅,被視為“白天”,隨後船隻又行入黑暗,視為“黑夜”。當地人說,經過三次往復,便是經歷了“三天三夜”。

“三天三夜”後,船隻便劃破黑暗,來到了壩美村。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應該是所有人第一次到壩美的印象,也成了壩美獨特且無法複製的魅力。

人入壩美,與世隔絕,心定神閑。壯家小樓圍繞著村子中央的百年榕樹依次排開,樹蔭下坐著三三兩兩的壯家老者,她們手中的繡針翻飛,面前放著自己得意的繡品,也成了這幅山水田園畫中最靈動的一筆。

榕樹旁,世外銀莊的老闆趙炳傑正在擦拭櫃檯。今年已是他成為壩美“新村民”的第七個年頭。趙炳傑說,當他第一次踏上壩美的土地,便被這裡獨特的自然風光、不可複製的旅遊體驗所吸引。曾在束河古鎮經營銀莊的他,舉家搬遷至壩美,成了較早來到壩美經營旅遊相關產業的“新村民”之一。

“新村民”們因為對世外桃源的嚮往紛紛來到壩美,老村民們也囙此迎來了思想碰撞、加速發展的契機。

過去,壩美村人守著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相對封閉的生活狀態讓壩美保留下了最傳統的生活模式。

隨著遊客與日俱增,與外界交流愈加頻繁,壩美人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土生土長的壩美人黃思高看到商機開起了客棧,還讓自家兄弟考了廚師證。“模仿著別人家的樣子,自己設計建設。”黃思高說,因為客棧位置好,靠近中心廣場,客棧裏的8間客房在旅遊旺季時,都會被搶訂一空。

“壩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民俗是最寶貴的旅遊資源,我們不會去改變這種調性。”壩美景區運營管理方廣南民族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麗楓介紹,公司將以田園風光、古樸勞作場景為主,結合《桃花源記》塑造隱逸山水秘境桃源,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歸隱田園式的旅遊體驗,形成與壩美村民共生、共亯、共建的融合模式。

品質加碼景區提質陞級

壩美村的自然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基礎設施卻不能滿足遊客需求;村民們樸實敦厚,但在服務上總是不盡如人意。2018年以前,壩美景區的開發運營陷入了發展的怪圈,越謀求發展,越找不到方向,越導致無序管理。

提升品質,在不破壞原有景區風光的基礎上,以專業品質服務為綠美體驗加碼,成為壩美景區發展的有力抓手。

2018年,廣南民族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按照規劃內容全面組織開展景區項目建設工作,景區建設正式拉開序幕。2019年3月1日,景區內實施封閉升級改造工作,對景區河道、擋水壩、駁船碼頭進行專項改造,新建環線電瓶車道、湯那遊客服務中心、AAA級旅遊廁所、標識標牌系統,同時對壩美村進行外立面改造、對景區內景觀進行修復。

一場全面提升壩美景區旅遊品質的紓困之戰持續了3年,總投資達4.2億元。項目完工後,解决了壩美景區基礎設施滯後、村容村貌混亂的問題,景區內基礎配套設施、景觀品質、服務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景區於2020年12月通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驗收,2021年5月通過省文旅廳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公示,現時,正為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蓄力。

壩美村中陌溪民宿的老闆宋捷波正忙著收拾房間。旅遊回暖,非節假日,民宿9間客房仍然被預訂了6間。“我原本打算做一個地中海風格的民宿,在屋頂上修建一個玻璃房,晚上開起燈來一定特別漂亮。”當宋捷波沉浸在自己的規劃時,景區叫停了民宿修建。“我們對整個村子房屋的外立面都做了統一的改造提升,突出壯族特色,統一色調,讓覈心景區更有質感。”楊麗楓說,在一番解釋後,宋捷波認可了公司提出的要求,馬上著手改造自己的規劃。“雖然在這過程中,我多花了一些改造費用,延長了工期,但是我非常支持景區的規劃和理念。”

景區講解員楊有雙每天帶著遊客乘坐遊船入洞進村,“以前坐的是竹筏、小木船,一次只能載四五個人。景區提質改造以後,遊船統一陞級成了電動船,駕駛員們也都持有國家認證的船員證,更加舒適安全了。”景區還能根據人流量及時調節船隻及進村遊線,以前人等船的情况也不再出現。

“疫情給予我們挑戰,也讓我們反思景區的再提升空間。”楊麗楓介紹,公司計畫加大旅遊產品的植入,圍繞景區水體、田園等基礎自然資源以及廣南本地的傳統人文資源,佈局飲食文化、農耕文化、田園觀光體驗、河道漂流、非物質文化傳承展示等業態,進一步豐富景區業態,提升景區的核心競爭力。

微改造賦活力

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市民稱讚“如逛超市”;街邊口袋公園,讓昔日閒置的犄角旮旯妙趣橫生,成為休閒運動好去處;用繡花功夫改造,老舊社區迎來新生……去年以來,文山市凝心聚力開展創文工作,積極推進都市微更新,在公共空間進行“小而精、綠而美”的改造,探索推動都市存量空間的活化與利用,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清秀太多了,返回裏布嘎定居的不止我們一家子。”山保青笑著說。裡布嘎村地處文山市區城南部,曾經自建房多,房子密集,屬於典型的城中村,“一到下雨,污水橫流,連下脚的地方都沒有。”

聚焦羣衆痛點難點,地方黨委、政府採取街道補一點、社區籌一點、企業捐一點、集體出一點“四個一點”籌集資金、物資,改造村內道路,鋪設污水管網,進行自來水改造。以基層黨建為引領,綠起來、美起來的裏布嘎迎來逆襲。“已有4戶外村農家樂和飯莊入駐,生意紅火著呢。”村小組長王健再說。

都市微更新既是空間改造,也是市民生活管道的重塑。

“原來,住得近都不願來這裡買菜,髒得沒地方下脚。”居住在河濱農貿市場旁的熊阿姨說。河濱市場位於文山老城中心,是文山歷史最為悠久的農貿市場之一,卻一度因為髒亂差而不被周邊市民青睞。

自2020年12月文山市按照5星級標準化農貿市場的目標對河濱農貿市場進行新一輪提升改造後,老市場迎來新生。改造後,河濱農貿市場地面換上了防滑瓷磚,每個攤位按照食品類別進行幹濕分區。所有攤位上都圍了一圈LED節能燈帶,照得蔬菜綠油油、瓜果亮晶晶。

“現在喜歡來,跟逛超市一樣。”熊阿姨豎起了大拇指。

推門見綠、抬頭賞景、移步聞香……如今,文山市區的口袋公園相繼落地,成為廣大居民親近自然、擁抱綠色的休閒好去處。

七花廣場是文山都市中心會客廳。以綠美為底,以惠民利民為本,廣場進行提質改造,更多地關注到滿足市民健身休閒、都市會客廳功能的需求,在整體規劃中,重新佈局綠化景觀,新增亮化美化工程,優化廣場承載功能,成為市民新的都市棲息地。

老舊社區改造是都市更新行動的重要方面,與人民生活舒適度、幸福感密切相關。

走進文山市省地質二大隊老舊社區,過去坑坑窪窪的路面變得平坦寬敞,蜘蛛網般的電線全部入地,休閒小廣場佳木蔥蘢……毛關煥老人高興地說:“環境一天比一天好,住得越來越舒心。”

6.jpg

文山州抵邊村寨日新月异,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讓居民點贊的,除了環境變化,還有民生服務設施的陞級配套。

建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地質二大隊老舊社區,投入使用已達40餘年,因年代久遠,社區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髒亂差現象十分突出。

2021年9月,該社區啟動改造工作。文山市住建局幹部汪則成介紹,工程內容涵蓋建築物13棟、住戶265戶,新建洗手臺設施1個、文化長廊1座,鋪設雨污管網1200米,綠化景觀提升1500平方米,路面更新540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650萬元。

“車位從原來的42個新增到了86個,甚至考慮到了老房密集,羣衆晾曬衣物不容易的需求,統一建設設計晾衣杆。”汪則成說,改造工作順應了社區羣衆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在細節上下功夫,贏得了羣衆的一致好評。

以人為本的微改造,啟動著都市肌體,在綠美中潜心凝聚都市歸屬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