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出“國門”美名揚——“跨越‘三重門’,黎錦向未來”系列觀察之三

海南 87℃ 0
摘要:“傳統的也是時尚的。”這句經典之言,在不久前剛剛閉幕的2022年(第二届)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上,再次得到驗證。作為文化周的重要活動,“錦繡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織繡印染技藝精品展”首次以靜態展覽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以非遺元素為創作靈感的百餘件套跨界優秀服飾作品,令觀眾直呼“大飽眼福”。

海南日報記者尤夢瑜金昌波

“傳統的也是時尚的。”

這句經典之言,在不久前剛剛閉幕的2022年(第二届)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上,再次得到驗證。

作為文化周的重要活動,“錦繡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織繡印染技藝精品展”首次以靜態展覽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以非遺元素為創作靈感的百餘件套跨界優秀服飾作品,令觀眾直呼“大飽眼福”。

本次文化周承辦方之一,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繡織貝)在展會期間收穫不小:公司設計的黎錦手提包現場賣火,運用黎錦元素設計的便服也引來市場青睞。“契合現代審美,融入創新設計。”錦繡織貝董事長郭凱直言,觀眾之所以買帳,黎錦產品時尚是重要原因。

讓擁有數千年歷史文化積澱的黎錦變得更加時尚,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海南民族文化魅力,為更多人所知、所喜愛,是眾多從業人員的共同心願。現時,黎錦時尚化發展現狀如何?面臨哪些瓶頸?未來該如何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黎錦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

看“高光時刻”黎錦擁有時尚化發展良好基礎

同各地錦繡織品“同台競藝”,這並非黎錦的第一次。一直以來,海南各類外事、推介活動中時常會出現黎錦的身影,黎錦工藝品在各種場合被視為海南特色文化符號,被贈予八方賓客。

“黎錦在國際時尚舞臺的表現一點都不遜色。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在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黎錦都有‘高光時刻’。”省旅文廳黨組書記林光强介紹說。

郭凱正是2015年米蘭世博會期間,代表海南組織黎族織錦展示的企業家。她至今印象深刻:“活動現場,黎族織錦的展示頗具人氣,兩名黎族老人現場織錦的場景贏得眾多遊客圍觀和拍照。”

2021年3月,在文旅部指導下,國家重點非遺文化項目“錦繡中華——202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在三亞市崖州古城呈現,其中“南溟吉貝——黎錦主題非遺服飾秀”詮釋出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和創意設計的奇思妙想。

“在國潮風盛行的當下,傳統技藝有著巨大潜力。”在郭凱看來,黎錦也擁有時尚化、國際化的良好基礎與優勢,“開發就是最好的保護,只有把前人最精華的東西與時尚結合,不僅僅讓中老年人喜歡,更讓年輕人喜歡,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郭凱期待,在政府的推動下,黎錦可以首先進入免稅店,在國際旅遊島消費中心的“視窗”亮相,讓時尚的黎錦服飾等被更多人看到,“現代審美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會讓黎錦越走越遠。”

對黎錦有著豐富研究經驗的海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引也深有同感:“黎錦背後的文化厚度是其產業化、時尚化的有力支撐。”

“黎錦的時尚化發展,不僅關係著黎錦本身這項技藝發展的生命力,對海南自貿港特色文化的傳播、打造鮮亮的文化名片也有著積極意義。”林光强說。

看創新之“變”補足設計短板跟上“國際範”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的手工藝要變得時尚,必然面臨傳統與現代間的博弈與平衡。

黎錦,也不例外。

“傳統的東西若不能符合當今的美學樣式,很難走通產業化、市場化道路。所以,在推動黎錦等傳統技藝發展時,我們要正確看待‘變’與‘不變’。”張引認為,“不變”的黎錦承載的文化內涵,“變”的則是功能與設計。

錦繡織貝早早意識到新穎的設計,對於黎錦產品推廣至關重要。通過屢次嘗試,錦繡織貝找到了現時最適合公司發展的管道——與國內成熟的時尚服飾品牌合作,融入黎錦元素,打造融合當代審美的設計。

錦繡織貝與國內服飾品牌“荷木”合作,推出的服飾在2020年10月亮相上海時裝周,收到良好迴響。

從省外來看,在貴州,當地政府通過舉辦“苗繡+”文化設計比賽,提升苗繡設計水准和創造能力;通過實施“萬名繡娘進高校、萬名學子進苗寨”人才專項培育計畫,每年培訓繡娘一萬人次,幫助其提升藝術修養、技能技巧。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無論是像“90後”設計師陳孟麗打造的布黎布舍品牌,還是依託劉香蘭、白玲、吉菊蓮等各級傳承人組建的合作社,隊伍成員都是以織娘為主,專業的設計人才相對匱乏。

“我在學校學的是現代紡織工藝與貿易專業,由於不是專業出身,現時仍需要加强設計方面的學習,要通過多多參加學習交流活動,借鑒他人所長,跟上‘國際範’。”陳孟麗坦言。

也正是意識到了高端設計人才的不足,在省旅文廳的支持和指導下,海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正牽頭搭建運營黎錦設計師及設計服務平臺。

“我們常說守正創新,只有知道‘守’的是什麼,才能做好創新。對於黎錦而言,就是要抓准傳統藝術的原真性,將附著在上面的文化價值加以總結提煉,並在此基礎上融入當代藝術設計等創新。近年來,在政府推動下,研發力量的壯大讓我們對創新能力也有信心,我相信未來黎錦有機會走上巴黎時裝周等國際化舞臺。”張引說。

看發展環境時尚化、國際化需要長期培育

任何一種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與發展,都離不開當下的文化氛圍與環境。

在2022年(第二届)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2022年首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織繡印染技藝精品展”中,策展團隊之一的北京服裝學院全力打造生活場景,讓傳統工藝回歸生活。

“展覽打造的‘蘇州造物’情境文化空間,以蘇繡、緙絲、宋錦等織染繡項目為主,輔以蘇作明式傢俱、燈彩、核雕、玉雕等在特定文化空間內呈現,在現場蘇州評彈之下,引導觀眾體驗蘇州江南氣韻及文化格調,探索傳統技藝融入當下脉络的多種可能性,得到觀眾好評。”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精品展執行策展人沈華菊表示。

沈華菊介紹,蘇州傳統工藝因其悠久的歷史、發達的經濟,形成了良性的產業生態,為傳統工藝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很多可借鑒之處。

例如,2021年9月,首届蘇州工藝雙年展在蘇州開幕,展覽以“工藝之道”為主題,討論工藝的形式、界限和創作方法。2021年12月,《非凡珠聯藝術之光:中國宋錦和歐洲繪畫國際跨界藝術展——大師錢小萍&大師莫迪裡阿尼》在蘇州絲綢博物館開幕,以中國宋錦以創新形式再現莫迪裡阿尼經典作品,提升宋錦為代表的蘇州絲綢國際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蘇州美學和江南文化。

無論是北服團隊打造的“蘇州造物”,還是依託傳統工藝打造的藝術展覽,從中可以看到,傳統技藝的時尚化管道多元豐富。

“當然,傳統工藝的時尚化也並非一蹴而就。它的時尚化、國際化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需要長期培育。”沈華菊介紹,在蘇州,蘇繡繡娘群體數量龐大,特別是許多“繡二代”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大家以更具當代的藝術審美和手法,為蘇繡這項傳統技藝帶來新靈感新思考。也正是在年輕力量的推動下,蘇繡近年來有了許多‘跨界’‘破圈’。”

“黎錦在這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也要看到,黎錦所處的大環境有著獨特優勢,這是因為自貿港政策能够助力海南彙聚全國優勢資源,同時建立起更加廣闊的全球視野,推動文明互鑒互通,為海南本地特色文化發展帶來創新思考。”沈華菊說。(海南日報海口7月10日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