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黑土守好糧倉——來自東北“黃金玉米帶”的田野新觀察

吉林 49℃ 0
摘要:進入七月,位於世界“黃金玉米帶”的東北松嫩平原滿眼綠色,青紗帳裏,玉米正拔節生長,生機勃勃。保護黑土、守好糧倉、綠色發展,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這是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覈心示範區(無人機照片,2022年7月7日攝)。


在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覈心示範區,農民駕駛農機進行秋收工作(無人機照片,2021年10月23日攝)。張楠攝

進入七月,位於世界“黃金玉米帶”的東北松嫩平原滿眼綠色,青紗帳裏,玉米正拔節生長,生機勃勃。

近兩年,吉林為推進黑土地保護營造新環境、研發新技術,保護性耕作加速應用,大批青年科研人員紮根鄉村一線。農民在農業生產上有了新追求,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保護黑土、守好糧倉、綠色發展,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新環境:政策法律賦能保護推廣提速

這些天,吉林省多地持續陰雨天氣,不少農田出現積水。走進梨樹縣高家村的保護性耕作示範田,地裏看不到積水,泥土松松軟軟。“這是保護性耕作的功勞。”當地種糧大戶楊青魁說,土壤通透性强,玉米抗旱抗澇,產量也更穩。

今年,梨樹縣近300萬畝適宜耕地採取保護性耕作,占玉米播種面積近九成。過去,農民受傳統耕作意識影響,梨樹縣保護性耕作推廣一度較為緩慢。但這兩年,保護性耕作加速應用,全縣300多個村建立近千個示範基地,實現耕地保護全覆蓋。

大面積推廣得益於各項政策支持。梨樹縣出臺十餘個推進保護黑土地的相關檔,累計投入資金近15億元。從政策文宣到資金使用、科技示範,各項政策向保護黑土地傾斜。

在依法護土上,吉林重拳出擊。2021年,查處破壞黑土資源犯罪案件18起。《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實施以來,吉林持續打擊涉及黑土地違法犯罪行為。

組織建設上也同步發力。去年以來,成立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黑土地保護管理機構,建立“田長制”……吉林把保護責任落實到田間地頭、落實到基層組織。

種了20多年地的四平市鐵東區農民高志國說,過去只想著多打糧,不考慮別的,但現在知道了,保護土地人人有責。

政策推動、法規約束、輿論監督……全社會正形成參與保護黑土地的氛圍。特別是在鄉村,農民購買免耕播種機,應用保護性耕作……“黃金玉米帶”上掀起黑土地“保衛戰”。

今年,吉林省將12億元保護性耕作補貼提前撥付到各地。農安縣將補貼標準從去年每畝55元提高到70元,大大提高農民積極性。東北多地還將免耕播種機等保護性耕作機具作為農機購置補貼的重點,加大推廣應用。

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大部分土地採取了保護措施。多年保護讓村民看到了糧食作物抗灾穩產的效果。陳家店村又陸續添置多臺免耕播種機。該村65歲的農機手董桂文說,雖然歲數大了,但為了保護黑土多打糧,大家都幹勁十足。

從2020年的4000多萬畝,到今年的超8000萬畝,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面積新增3000多萬畝。根據《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到2025年,東北地區70%適宜耕地都要採取保護性耕作措施。

  新技術:“上天入地”高效精准

無人機掛載著一臺小型設備繞著農田飛行。不一會兒,方圓幾平方公里的土壤肥力數據地圖就出現在地面顯示終端。這臺機載設備叫黑土地資訊無人機載高光譜感知設備。

“這些航太航空探測領域的科技,如今用在黑土地保護上。”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精准農林創新室科研帶頭人譚鑫說。借助高精度探測功能的儀器,土壤肥力、作物營養狀態等資訊實时掌握,監測效率大幅提升。

農安縣合隆鎮農民使用新設備後表示,精准掌握土地肥力數據,這個高科技設備對生產很有幫助。

近年來,翱翔天空的“吉林一號”衛星,活躍在農業生產領域。它時刻關注農作物的整個生長期,經過處理的衛星影像,可對農作物進行長勢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斷。如今負責運營“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的長光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梨樹縣等地合作,應用衛星遙感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高科技設備助力,讓黑土地保護更加高效。地面上,科研人員也在不斷研發新技術,更精准對接農業生產與土地保護需求。

在吉林省東遼縣,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向楠和10多位同事最近一直在田間觀測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狀況。

李向楠介紹,這片土地應用了玉米套種毛葉苕子等覆蓋作物的新栽培技術,有了這些作物在壟間覆蓋,能减少水土流失,把珍貴的黑土留在地裏。

東遼縣丘陵、林地多,每到雨季土壤流失嚴重。“過去一些地塊土層常被雨水沖走,耕層越來越薄,影響糧食生產。”種糧大戶邱國剛說。

情况在李向楠等人到來後有所改善。科研人員在此建立近1000畝的生態農業研究與示範基地,多種覆蓋作物的玉米套種方案投入應用,農田保土保肥效果明顯。

去年,當地組織500多位種糧大戶來示範基地參觀學習,邱國剛很快被這些新技術折服。今年,他經營的大部分耕地都上了新。

這是中科院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東北地區建立的示範區之一。現時,該院上千名青年科研人員組成“青年突擊隊”,紮根鄉村一線,開展黑土保護科技研究。

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加强農業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

從黑龍江的高寒黑土區,到吉林中部的黑土地覈心區,這些地方正成為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眾多科研人員的技術攻關主陣地。他們精准分區施策,盡展十八般武藝,讓各項黑土地保護科技和設備大顯神通。

  新追求:越來越多農民愛上“綠色種植”

在梨樹縣泉眼溝村,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文鏑正在田裡查看不同種植管道的作物長勢。

張文鏑採取保護性耕作多年,玉米產量保持穩定,今年他在實施保護措施的地塊上又開展米豆間作等種植管道,試驗高產高效的種植方案。

這幾年,隨著黑土地保護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農民不再滿足於僅僅保護耕地。“保護黑土地不僅為了防止土地退化,還要通過‘綠色種植’實現增產增收。”張文鏑說。

在梨樹縣,像張文鏑這樣採用“綠色種植”的新農人越來越多。糧食產量更穩、品質更高,也讓糧食加工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更願意與張文鏑這樣的新農人合作。

去年以來,梨樹縣以300公頃集中連片土地為一個生產單元,探索現代生產經營方式。種糧大戶採取保護性耕作,進行標準化生產,並與農資企業、糧食加工企業合作,串聯產業鏈,發展現代農業。

“規模化‘綠色種植’節本增效,300公頃土地農機工作成本降低1萬多元,農資成本减少18萬元,糧食損耗减少十幾萬斤。”張文鏑說。

近幾年,農安縣創建了5.5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綠色種植技術的普及讓當地農民嘗到了甜頭。

在農安縣小城子鄉西王家村的稻田裏,稻香撲面而來。過去,農民傳統的耕作管道,使水稻賣不上價。“現在開始注重保護好土地,開展綠色生產。”種糧大戶王在新說。

每年春季備耕期,王在新將水稻秸稈和合作社養殖場裏的雞糞還田。有機肥料、生物防蟲,農藥殘留越來越低。“土地好了,種出了綠色水稻。”王在新說。

如今,西王家村建起水稻加工廠,注册了品牌,每畝稻田比過去增收上千元。王在新說,綠色種植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現在農安縣建立覆蓋20萬畝土地的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監測體系,對土壤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水源污染等名額進行跟踪,推進化肥、農藥减量,引導農民保護土地,綠色生產。

吉林省還聚焦糧食作物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科技示範推廣,全省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水稻認證面積超500萬畝。

隨著黑土地保護的不斷深入,如今的黑土地上,多種黑土地保護科技廣泛應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託綠色發展理念打品牌、搞加工,高產高效的現代農業藍圖正在加快形成。(陳俊宗巍薛欽峰孟含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