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恢復常態,志願者隊伍如何不散上海多個社區正探索基層治理格局轉變

上海 52℃ 0
摘要:事實上,志願者進行“平戰轉化”的問題,已在上海多個社區開始了探索。在桃浦鎮櫻花苑,一些疫情期間參與社區保供的志願者,正逐步加入加裝電梯志願者的行列。

  記者周楠

  5月底的一天,居民區書記倪曉倩在社區覈心志願者群裏打出一句話:“疫情封控快結束了,我們這支志願者隊伍何去何從?”

  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黨員志願者組長王見回憶,看到倪書記的提問,大家一時有些沉默。但沒多久,很多志願者都在群裏表達了“不想隊伍就此散去”的想法。

  如今,象源麗都的白衣天使醫療組、心理輔導組、資訊文宣組等特色志願者群都保留了下來,依然在為居民服務。

  事實上,志願者進行“平戰轉化”的問題,已在上海多個社區開始了探索。一場疫情,讓很多從未參與社區治理的能人浮出水面,也帶來了社區治理格局的改變。當生活和工作恢復常態後,能否繼續用好社區能人資源?

  志願者熱情怎樣不冷卻?

  象源麗都流動的常態化核酸檢測點,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每天16時至20時,“大白”在社區各樓棟流動做核酸,每個樓棟下停留15分鐘,最後固定20分鐘給沒趕上時間的、特殊人群集中測核酸。這是因為在建立常態化核酸檢測亭時,居委會徵求了居民的建議,結果大家希望核酸檢測亭可以進社區,卻又不要靠近自己樓棟。

  倪曉倩便在覈心志願者群裏提出了這個問題,在智囊團們的建議下,居委會多方協調,最終找到了一個大家滿意的方案。

  在王見看來,倪曉倩很善於拋問題給志願者,志願者的很多好建議,也能有很好的迴響,讓大家覺得受到尊重,有成就感,從而願意繼續為社區做事。

  白衣天使醫療組也是這樣。最初是封控期間,社區六七十比特有醫療背景的志願者義務為居民提供問診服務的“微信診室”。現在,微信群自然而然地保留了下來。居民有需求,先告訴志願者塊長,塊長再將需求告知醫療組,醫療組成員利用空閒時間諮詢或出診。

  一位在司法所工作的在職黨員,在疫情期間也十分活躍。現在倪曉倩希望他利用特長,有空的時候能參與社區每月一次的司法服務,他也欣然答應。

  在桃浦鎮櫻花苑,一些疫情期間參與社區保供的志願者,正逐步加入加裝電梯志願者的行列。年長的志願者則繼續發揮自己熱情細緻、擅長做羣衆工作的特點,和年輕志願者優勢互補,形成“常規樓組長+在職黨員線上樓長”雙樓長制,將進一步推進加梯工作。

  眼下,普陀區正在組建由社區在職黨員、熱心居民、社區達人、團購團長等活躍力量組成的居村“第二梯隊”,形成“區黨建辦+街鎮工作組+居村第二梯隊”組織架構;推動雙樓長全覆蓋,為社區治理賦能。

  居委會究竟該如何搭台?

  以往的社區治理中,比較強調居委幹部的個人能力建設。常態化防控之後,如何“搭台”讓社區能人繼續“唱戲”,考驗的則是居委幹部的另一種重要能力。

  在此過程中,志願者和居委會首先要建立互信,而日常的賦能、授權,對志願者也十分重要。

  大上海城市花園的社區“達人”楊先生是一比特企業管理者,一場疫情讓他與居委會形成了深度連接。“我在常態化防疫中提出了關於建立排隊小程式的一些建議,得到了居委會的及時採納。今後希望繼續參與一些力所能及、可以發揮作用的社區事務。”

  據瞭解,近幾年長壽路街道一直在探索以社區“達人”賦能都市基層治理。街道在不同層級引入了“達人”力量參與諮詢或治理過程,還為“達人”們提供互相學習、交流分享的平臺。

  真如鎮街道曹楊花苑的天匯廣場,是覆蓋居民樓、商務樓宇、商住兩用樓宇的混合型社區。樓委會黨總支書記張華介紹,現在“第二梯隊”隊員參與每月一次的樓宇治理聯席會議,共同解决電梯維修、外牆滲水等社區矛盾突出的管理難題。通過協商,即將安裝人臉識別、數位哨兵等工具,為流動性大的社區提供安全保障。

  天匯廣場志願者服務隊隊長王燁表示:“疫情期間我慢慢對社區事務產生了興趣。當樓委會正好發出邀請後,我也願意留下擔任第二梯隊隊長。我們有超過6成的志願者願意留任到第二梯隊,也陸續有普通居民希望加入。參與社區事務最重要的是規劃好時間,如果你願意付出,安排好時間,這件事就不會成為累贅。”

  虹口區北外灘街道正在探索如何繼續讓社區“團長”發揮作用。街道通過全覆蓋排摸,已建立“社區團長資料庫”,根據“團長”的特長、興趣等進行分類匯總,準備將一部分“團長”轉型為“社區兼職顧問”,助力基層治理。通過拓崗促就業的管道,探索建立“見習社工”崗位,面向社區公開招募一批暫無固定工作,但羣衆口碑好、組團能力强的“團長”參與社區工作。

  內生自治動力如何持久?

  社區究竟是什麼?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都市基層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表示,地域性、社會互動與共同的聯系紐帶,構成了社區的三要素,缺少了它們,所謂的社區其實只是一個居住地的概念。

  在他看來,基層治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來自社區居民的“內生自治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唯有大多數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並主動履行相應責任和義務,基層治理才能以合理的成本維繫其可持續發展。對此,構建基層治理共同體的根本路徑在於積極踐行“人人有責、人人盡責”,進而才能實現“人人享有”。

  以往在不少居民的心目中,會更多強調自己在社區中的權利,而忽略了其中的義務。要解决居民主動參與社區志願活動的內生動力問題,就需要注重在社區的日常治理中,通過舉辦相應的居民活動或搭建相應的參與平臺,從啟動鄰里關係入手,進而培育出居民的社區責任感或義務擔當。

  記者採訪中發現,不少志願者已在疫情防控中樹立了更多的社區責任意識。天匯廣場的一比特志願者認為:“因為疫情,大家會為了一件事情齊心協力,感覺社區凝聚力一下就增强了。”

  記者瞭解到,寶山區計畫打造“活力樓組”3.0版,通過黨建引領,發動更多的在職黨員、團幹青年在樓組建設中示範帶頭,引導更多的中青年力量深度參與社區治理。依託“社區通”及居委會各類議事會議平臺,健全自下而上的議事協商、羣衆評議、建議徵集、訴求回應等民主參與機制,賦能社區“達人”、志願者提升治理意識和能力。

  對上海的許多社區而言,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東西也很多:比如,疫情封控期間冒出來的一個個樓組群,今後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嗎?街道、居委會可以創造更多和居民對話的機會嗎?對常態化社區志願服務又該有怎樣合理的激勵機制?

  很多探索,正在起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