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藏糧於技”保豐收

陕西 68℃ 0
摘要:渭南素有“陝西糧倉”之稱,小麥年產量接近全省三分之一。渭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蘇新會說,“良種良法的運用,為夏糧豐收奠定了基礎。”

開鐮了!

芒種前後,自東向西,秦東大地夏收序幕拉開。

6月3日,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孫鎮試驗基地種植的“渭麥9號”示範田實產驗收,平均畝產601.6公斤;6月8日,渭河灘地受灾地塊實際測產畝產590.59公斤;6月10日,合陽縣“噸半田”小麥高產示範田實收測產畝產799.98公斤……

隨著一個又一個捷報傳來,渭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俊麗一直忐忑的心終於放下了。

2021年,渭南遭受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强秋霖天氣影響,大荔、蒲城、華陰等6縣(市、區)內澇面積達260萬畝,其中,249萬畝農田秋播嚴重滯後,超過全市播種面積的一半。張俊麗說:“這是從未遇到過的困難和挑戰,像一塊大石頭沉甸甸地壓在每一個農技人心裡。”

渭南素有“陝西糧倉”之稱,小麥年產量接近全省三分之一。“去年雨下得太多了,到11月底,還有10萬畝小麥種不進去,播進去的小麥苗情弱,當時許多人心裡對來年收成都沒底。”張俊麗說,“必須向科技要產量,用最好的科技種出最好的糧食。”

截至6月17日,渭南市夏收小麥442.7萬畝,進度99%以上,夏播玉米247萬畝。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豐收的“秘訣”就是“藏糧於技”。

良種良法促豐收

6月13日,華陰市種糧大戶袁海鋒家的小麥喜獲豐收,眼下,他正忙著播種玉米。

“今年的小麥收成出乎我的意料!畝均1050斤,就連之前受災嚴重的地塊畝產都能到八九百斤。”袁海鋒高興地咧開了嘴。

時間撥回至8個月前,因遭遇强秋霖天氣,去年11月下旬,袁海鋒承包的5000多畝地裏仍全是泥,大型播種機無法工作。

“當時就打算放弃這一料莊稼了!地裏播不進麥,播進去了產量也不一定高。”袁海鋒說他當時心情沮喪。

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華陰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明娟主動找上門,為他推薦了幾種適宜晚播的春性小麥品種。“只要能種就種,種下去就有希望!”劉明娟鼓勵他,“晚種不怕,只要選對了種子,再加上科學管理和悉心照料,一定會有好結果。”

“種子雖然種了下去,但到過年時苗情依然很弱,比往年差得遠。”袁海鋒說,能否豐收,他心裡直打鼓。

2月初,土地剛一解凍,劉明娟就趕忙來到袁海鋒家。

“咱這個地,要提早管理呢!地一解凍,趁雪追肥!今年的苗比較弱,還要追上促進麥苗生長的肥。”劉明娟建議道。

“往年都是3月才管理,而且也不追肥。”袁海鋒將信將疑,“種了幾十年地,這種管理法,還從來沒見過。”

劉明娟說:“今年情况和往年不同,咱們要特殊情况特殊對待。”在劉明娟和其他科技專家的指導下,袁海鋒用上了晚播品種配套的管理方法:在拔節期、返青期追“兩水兩肥”,在灌漿期“一噴三防”中加入葉麵肥,延后除草劑使用……

精心呵護下,弱苗逐漸轉壯。3月初,袁海鋒驚喜地發現,原本又小又黃的麥苗,變綠變粗壯了。他開玩笑道:“‘後進生’在拔節期‘趕’上來了!”

袁海鋒遇到的困境,在渭南並不少見。因小麥晚播,疊加苗情差,三類苗占到一半以上。

“對此,我們推行‘科學選用品種、以種補晚;提高整地質量、以好補晚;適當新增播量、以密補晚;適當新增底肥、以肥補晚’的‘四補一促’晚播科技,全力以赴彌補晚播的劣勢。”渭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蘇新會說,“良種良法的運用,為夏糧豐收奠定了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近期田間調查情况看,小麥長勢良好。全市在田小麥面積443萬畝,畝均35.58萬穗,較上年新增0.76萬穗,增幅為2.2%;穗粒數、千粒重等均有上升。

根據不同農戶的實際情況,當地農技人員還針對不同播種時期,給農戶推薦不同品種、播量的種子。此外,渭南市農業農村部門為農戶免費提供藥劑拌種,將種子與農藥、菌肥等拌和,以避免因土壤濕度大導致的病蟲害。

而對因災無法播種的農田,渭南市農業農村部門在渭北5縣利用預留的春播玉米田塊,補種小麥15萬畝,全力以赴穩面積,保障糧食安全。

科技會戰助豐收

6月8日,去年遭受洪灾的大荔縣官池鎮渭河灘區,實施無人機飛播的萬畝小麥喜獲豐收——平均畝產590公斤,最高達650公斤。

大荔當季飛播面積達2萬畝,居渭南小麥飛播面積之首。

見到大荔縣農業農村局種植養殖股幹部王萍時,她正忙著在飛播示範田實產驗收,看到這樣的好成績,她喜不自禁。

“去年,受灾各村沒日沒夜排水搶收,積水雖然排出去了,但還有大量土地無法播種。”王萍說。對此,渭南市農業農村部門在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决定在大荔、華陰、臨渭、富平等縣(區)試驗抗濕抗漬無人機小麥飛播,以保障小麥面積穩定。

“聽過使用無人機播種水稻,但全國還沒有哪個地方是這麼播小麥的。”接到這一方案,王萍心裡一咯噔。

由於大荔受災嚴重,接到如此大量的任務,王萍心裡又一咯噔。

“我們都沒有試驗過飛播,不敢保證播種效果,要是播下去出不了苗,沒效果咋辦?”王萍暗下决心,“一定要科學謹慎規劃,嚴格按照飛播技術條件和要求,確保播下去、有效果。”

無人機飛播的基礎條件是地塊裏已無明水,但大型機械進不了地。工作人員清查了每一田塊的情况,最終篩選出2萬畝適宜飛播的地。

適宜飛播的地選出來了,新問題又擺在王萍面前——羣衆不接受,沒有村子報名,可咋辦?

“為了保障小麥能適時播種,不誤一料莊稼,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官池鎮東陽村黨支部書記李東民思來想去,决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李東民是有著豐富的糧食種植經驗的老糧農,他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飛機播種,能克服不利地情,解决大型機械和人進不了地的困難。還有這麼多專家能手給咱指導,怕啥?”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東陽村率先建了2000畝的試驗田。“沒想到,三天就發了芽,五天后麥苗長了一釐米,出苗情况比我們預想的要好。”李東民感慨,“真是人努力,科技幫忙!”

看到無人機飛播效果好,周邊的4個村也紛紛加入進來。短短3天,大荔完成2萬畝地的飛播任務。

“無人機飛播不僅為渭南帶來了豐收,更為極端灾害天氣下如何保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新思路。”渭南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賀紀平說。

為了强化科技支持,在小麥生長期間,該市加强病蟲害監測點佈設,運用無人機“一噴三防”,主動開展氣象災害資訊監測;在田間地頭,現場推進會頻繁召開,“明白紙”、科技掛圖發放到戶,科技會戰讓豐收有了底氣。

精准服務保豐收

6月9日5時許,臨渭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武蓉的身影出現在官道鎮滿寨村的糧食綜合試驗示範基地。

建立這塊50畝的試驗示範基地,是他們為了應對去年灾害天氣,安排了兩個適合當地的常規和晚播品種的8個播期試驗,希望為日後遇到類似情况積累經驗。

當天,像看到考出了好成績的孩子般,進行試驗收穫的武蓉開心地笑了:“從前期測產的情况看,從去年11月7日到去年12月12日播種的小麥產量都遠遠好於我們的預期,說明晚播小麥只要科技到比特,也能豐收。”

一邊忙著夏收,一邊又著手夏播指導工作。

“夏播方面,我們主要在給羣衆推廣優質良種和增密度、提單產核心技術。同時,積極給羣衆科普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武蓉說。

在試驗示範基地負責田間管理的種植大戶李金芳一看到武蓉便熱情地招呼:“我們的‘參謀部’來啦!不僅是基地,我託管的1000多畝地咋種、咋管,都是聽‘參謀部’的!”

剛過完年,武蓉基本上每週要下地好幾次。“不僅是我,組織辦公室裏幾乎看不到幾個人,田間地頭就是我們的辦公室。”武蓉說,“去年苗情弱,要隨時根據苗情及時調整方案,做到科學精准管理。”

面對晚播弱苗面積大的挑戰,從去年12月開始,渭南建立市級包縣、縣級包鎮、科技幹部包田塊的分級包抓工作機制,率先在全省開展千名農技人員“貼近農民强培訓、貼近一線强服務、貼近實際强推廣”“三貼近”技術服務大比武活動,先後97次派出技術指導組共4023人,武蓉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春季,由於土壤濕度大、透氣性差,地下害蟲比較嚴重,羣衆經常反映苗黃的情况。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武蓉都會到地裏把麥苗挖出來,讓羣衆識蟲、懂蟲,從而治蟲。

有時候,三五人就開始一場小培訓,周圍正在田間管理的羣衆也聚過來聽;有時候,村幹部邀請科技人員上門答疑解惑;有時候,針對一個主題,召開上百人的現場會……大大小小不限形式的技術培訓,讓農技服務走進田間,讓科技真正地服務於羣衆。

“我們全面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畧,力保端牢糧食‘飯碗’,市縣鎮村四級齊抓共管、興利除弊,多措並舉、促弱轉壯,夏糧生產形勢得到根本扭轉,豐收可期、令人振奮。”蘇新會說。

6月10日,武蓉又來到滿寨村察看小麥收成。這一天,麥田裏機聲隆隆,麥浪翻滾,臨渭區的小麥收穫進入高潮。

李金芳的微信朋友圈裏更新了一條動態:“淩晨3點,收完今天最後一塊麥子,平均畝產1200斤!聞著麥香,心裡踏實……”(記者:王向華李妮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