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宜君縣五裡鎮雷聲村的智慧陽光溫室大棚中,村民吳小琴忙著追肥、澆水。一株株綠油油的瓜蔓上,“曉蜜25號”哈密瓜已進入結果中期,等待著7月上市。“在大棚裏幹活,一天能有100多元收入,關鍵是離家近,幹活也方便。”吳小琴說。
去年換屆後,雷聲村新任村“兩委”班子經過反復論證,採取“支部+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利用光伏發電板行間土地和空間,發展哈密瓜、甜瓜、奇異果等多種大棚瓜果產業,吸納本村羣衆就業30餘人,拓寬羣衆增收致富通路。
近年來,銅川市堅持把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固本之策,抓基層、打基礎、聚人才,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選優配强班子夯實組織基礎
2019年,銅川市王益區王家河街道南雷村因信訪矛盾突出被確定為軟弱渙散村。為了徹底破解南雷村信訪矛盾突出、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的狀況,街道黨委在充分研判的基礎上,將本村在外經商的黨員鄂勇勇招引回村。在村“兩委”換屆中,鄂勇勇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在鄂勇勇的帶領下,村裡成立了銅川市王益區南雷村眾誠實業有限公司,註冊資金200萬元,公司法人代表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主要經營土地綜合、園林綠化、農業種植、房屋裝飾裝修等項目。村“兩委”幹部充分利用公司毗鄰王益工業區的優勢,積極拓展業務,當年就承攬了3個工程項目,實現了盈利。
“村集體經濟有錢了,我們就可以多為村民辦一些實事、好事,就有信心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了。”鄂勇勇說,經過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南雷村黨支部表現出不一樣的戰鬥力。
銅川市堅持把鄉鎮和村“兩委”換屆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選出了一支政治貭素好、帶富能力强的鄉村振興“領頭雁”隊伍。班子成員中,35歲以下的占41%,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占70%,換出了一批結構優、貭素高、活力强的鄉鎮領導班子。此外,銅川市全面推行村幹部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掛鉤機制,支持鼓勵黨員領辦創辦、帶頭入股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推動機關單位與結對幫扶村進行項目、資金、責任“三個捆綁”,實現人才、科技、資訊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截至2021年底,銅川市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占86%,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占22%。
提升發展能力樹立實幹導向
銅川市印臺區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年輕人外出打工,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看到羣衆種植的花椒等農作物只能以上門收購管道低價賣出,陝西科技大學派駐王石凹村駐村第一書記薑興健陷入了沉思:怎樣新增農產品附加值?如何讓山貨出村進城?怎樣實現供求資訊精准對接?他與金鎖關鎮何家坊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鑫、廣陽鎮劉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雷挺等討論這些問題,大家都說:“咱們幾個村產業相似,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相似,要想推動鄉村振興,决不能單打獨鬥,大家需要抱團取暖。”
幾比特駐村第一書記的想法,很快得到了銅川市印臺區委組織部的支持。隨後,這幾個村成立了第一書記鄉村振興產業聯盟,並組建了聯盟黨支部,選任5名貭素過硬、責任心强的第一書記組成支委會,還申請了4萬元專項經費建成工作室、直播室和產品展廳。經過半年發展,這幾個村初步形成了“駐村幫扶組織黨組織+產業聯盟+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全力打通農副產品銷售管道。
近年來,銅川市突出嚴管厚愛,激發駐村幹部幹勁,實現了“五類村”駐村第一書記或工作隊選派全覆蓋;連續4年在全市開展“十佳第一書記”評選活動,評選優秀駐村第一書記40名,2021年以來提拔重用駐村第一書記24人,在全市形成了重實幹、重實績的良好導向。銅川市還對全市村黨組織書記、新任鄉鎮(街道)黨委書記、新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員進行全覆蓋培訓,全市鄉村幹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能力水准得到了顯著提升。
接通人才“活水”“澆灌”鄉村沃土
前些年,銅川市新區正陽路街道陳坪村依靠在全市率先發展“大櫻桃”產業,實現了羣衆增收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櫻桃村”。近幾年,針對櫻桃品種和露天櫻桃產業多元化發展及櫻桃市場變化,村“兩委”班子經過多次調研,决定建設設施大櫻桃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立了銅川市新區陳坪村大櫻桃農民專業合作社。
但是該由誰來當合作社技術指導?就在大家為最佳人選一籌莫展時,銅川市委組織部選派銅川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銅川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亞建擔任陳坪大櫻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首席專家,帶領人才團隊創新栽培技術、陞級種植方案,將科研成果手把手、面對面地傳遞到生產經營者手中,實現櫻桃成熟期縮短1個月、畝產效益增收10萬元。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銅川市積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聚焦產業一線選派科技特派員208人,用活人才編制周轉池引進農業高層次專業人才15人;搭建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平臺,建成全省首個高層次人才成果轉化示範基地,選派17名市級拔尖人才擔任農業首席專家並成立工作站,圍繞產業佈局試點建設6個人才驛站;開展產業幫扶、技術指導、送醫送教等活動60餘次,累計培養各類基層人才2000餘名。(記者:劉居星通訊員:郭北京)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