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會報告為上海提出一項特殊使命一場更深層次的探索正在展開

上海 45℃ 0
摘要:如今,一場更深層次的現代化探索正在展開。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出現了不止一次。上海當仁不讓要在這方面作出表率。這是一座承擔特殊戰畧使命的都市,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合作競爭的代表。

  記者朱瑉迕

  “現代化”之於中國,是一場歷史性的跨越。短短幾十年時間,中國走過了已開發國家數百年的工業化歷程。

  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視窗。看看上海的變遷,就能理解這場跨越。如今,一場更深層次的現代化探索正在展開。上海依然是一個視窗,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要承擔更多“主動詮釋”的使命。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出現了不止一次。作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最集中的目標,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有一項特殊的使命:“以創造性的探索,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生動的實踐內涵”。

  再進一步,上海要通過自身的實踐,“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上海需要進一步當好“排頭兵”。這是一場新的跨越,也是一場新的出征,自然有更深的考驗。

  “自强”與“自信”

  兩年前,上海就明確了一個觀點:上海要建設的都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都市,不是因襲傳統的舊版,不是照搬他人的再版、翻版,“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城市建設的新版”。

  近年來的外部環境,客觀上强化了這種“自我確立”的緊迫感——在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的頻頻出現,最為直觀地詮釋了為何需要“科技自立自强”。

  而更多方面,擁有自主的、體現自身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的發展道路,不僅關乎基本的物質基礎和發展安全,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話語權分配,關乎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影響力。

  上海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某種程度上就是探索一條綜合的“自立自强”之路。這既包括核心技術、高端產業等關鍵領域的掌控力,也包括經濟社會一系列制度性、體系化建設,尋找到最適合這片土壤的、最能解决問題的“最優解”,並從中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但必須明確,“自强”並不等於“自迴圈”,更不等於自我封閉,不等於“脫鉤”——這些年外界和部分民間輿論對此頗有誤讀,但中國始終未曾改變擴大開放的立場。相反,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命力,恰恰來自於“反脫鉤”,體現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時,在開放合作方面的敢於破冰、有所作為。

  上海當仁不讓要在這方面作出表率。早在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賦予上海“開放樞紐門戶”功能要求時,就曾說過一句話:“勇敢跳到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强筋壯骨”。

  對歷來以開放立身的上海來說,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一定是更加開放場景下的現代化,必須在高水准改革開放上走出新路。

  這樣做了,才可能積澱起深層的自信。自信了,才有真正的自强。

  “速度”與“均衡”

  談論上海,總是要提到“高度”“速度”。這是一座承擔特殊戰畧使命的都市,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合作競爭的代表。

  早先,這樣的角色更多體現於都市的外在形態,以及可以量化的經濟實力。很長時間裏,上海是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動機”。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無疑需要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躍升、提速。但在未來,談論上海避不開的一個維度,或許還要加上一個“均衡度”。

  黨代會報告在展望願景時就強調,這座城市要“更加安全、更富韌性、更有活力”。而在闡述重點任務時,報告強調,要全面提升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要“保障重要功能在各種極端情况下的持續穩定運行”,“强化極端情况下功能運轉、生產維持、生活保供、就醫服務等都市基本運行保障體系”。

  頻頻出現的“極端情况”一詞,無疑與3月以來的疫情密切相關。而在打贏了大上海保衛戰後,對於都市最大的考驗,正是從“單打一”轉向“常態化”之後的“高效統籌”。

  根據報告,未來五年,要實現“經濟發展質的穩步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互動並進,都市的繁華與農村的繁榮交相輝映,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共同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日漸清晰的時候,這座城市所要創造的,不只是“量”的豐盈,更是“質”的完善,以及“制”和“治”的模範。

  而後者必然強調高水准的均衡——這是一座需要不斷拉長長板、突破“極點”、超越尖峰的都市,“長板”决定了關鍵領域的競爭力,决定了是否跳得高、走得快。

  同時,這又是一座需要不斷補齊短板、抬升“底部”,實現整體躍升的都市。“基底”的厚實與否、“底線”的牢固與否,會决定都市的抗壓能力,决定了是否走得穩、走得長。

  “人本”與“人心”

  中國式現代化,始於物質的現代化。而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

  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徵,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這意味著,在追求物質層面的富裕之外,都市必須意識到人的“精神富足”的需要,並為之創造土壤和空間,以此彰顯對人的深刻關懷。

  “人民至上”,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而上海作為人民都市,理應呈現堅定的人本取向。黨代會報告中,對此有多處不乏感性的話語:“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天真的童心、爛漫的童趣、快樂的童年”“擁抱年輕人、成就年輕人,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更多老年朋友擁有‘踏遍青山人未老’‘如今歸來仍少年’的多彩生活”……

  這些分層表述,不僅僅是闡述單純的民生供給,更是要表達一種對“全人群”深層需求的觀照——不同年齡、不同層面的人群,能够在都市中感受到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並有為之奮鬥的機會,進而增强對都市的認同。

  這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所在,當然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覈心所在。

  上海已經明確,要打造人性化都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明確要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兩年前這些目標甫一提出就得到廣泛讚賞,正是因為其指向了“人本”的更高境界。

  不但要一切“圍繞人”,也要讓一切“依靠人”;不僅要提供高品質的“民生公共品”,亦通過一系列管道,强化都市的“民心歸屬感”——這兩年,上海在推進“民生實事”的同時,力推“民心工程”,亦是要強調順應民心、凝聚人心。

  凝心才能聚力,才能穿越風雨、駛向未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