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茅冠隽
談及今後五年的發展目標,此次黨代會報告設定了三個維度:“世界影響力”的能級顯著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徵充分彰顯;“國際大都市”的風範更具魅力。前兩個維度,各自都能找到具象的量化名額。相較之下,“風範”和“魅力”更富詩意,也更為抽象。
我們不妨為上海畫一條“魅力曲線”,看看一座國際大都市的“風範”和“魅力”究竟來自何處,又將指向何方。
坐標系:找准原點和時空定位
畫曲線,第一步是確立原點、找准坐標系。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明確定位。這是上海“魅力曲線”的原點。
縱向看,上海已連續四次在黨代會報告的標題中提及“國際大都市”。對比這四份報告中對於“國際大都市”的表述,可以看到清晰的邏輯線。
2007年的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國際大都市”的奮鬥目標之一是“形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框架”;2012年的報告中,“國際大都市”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2017年的報告中,“國際大都市”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陞級歷史性跨越”。此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指出,“國際大都市”要實現“歷史傳承與時代潮流融合共生,國際風範與東方神韻相得益彰”,“創意靈感在這裡迸發,時尚潮流在這裡定義,美好生活處處可見”。
由此可見,“國際大都市”的內涵在十數年間不斷延展深化:從注重具體的經濟、城市建設發展“硬指標”到強調風範、神韻、魅力、品質等“軟實力”,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發展階段正不斷躍升。
橫向看,放眼全國,在新近提出的都市願景、相關規劃中,多個都市提出要建設“國際大都市”。但上海有其特殊性。通江達海、面向太平洋的上海,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城市建設和發展始終在全國大局、全球視野下進行。
上海是一座在黨和國家全域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都市。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上海發揮服務輻射和示範帶動作用的關鍵所在,是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必然要求”。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必須“率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和挑戰,生動演繹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徵,努力貢獻更多的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引數:外修形象內煉品格
怎樣去定義一座城市的“風範”和“魅力”?細讀報告,可以發現一組相互辯證的名額和視角,這也是定義“魅力曲線”的重要引數。
外在而言,可觀察城市形象的提升,這在報告中有多處體現。比如要“優化‘一江一河一帶’生態空間佈局,打造世界級濱水區”,要“加快打造‘道路+’的宜人街區、‘公園+’的多彩天地、‘生活圈+’的便捷服務,讓都市展現獨特的風貌、烟火的氣息、綻放的地帶。”
“道路+”“公園+”“生活圈+”,動態的“+”號體現出都市新陳代謝的活力、資源要素有序流動融合的生機,讓人對城市生活充滿美好遐想。
城市形象的提升,來源於城市環境的改善。“環境”是一個廣義概念,既包括“推進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構建都市生態骨幹網絡”的生態環境,包括“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五年累計已實施改造308萬平方米,涉及15.4萬戶居民,這一困擾上海多年的民生難題今年將歷史性解决”的人居環境,也包括法治環境、營商環境。廣義的“城市環境”,亦是一種都市軟實力,是都市發展的重要“加速器”。
過去五年,上海的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准明顯提升,全市日均新設企業從2016年的1100多戶新增到2021年的1800多戶,千人擁有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這樣的環境,無疑為都市增添了一份獨特魅力。
內在而言,主要觀察都市的精神和品格。“都市精神品格浸潤人心”,被寫入此次黨代會報告中。
上海這座城市,一直都是內外兼修的。光有“鋼筋叢林”、有資源要素的簡單疊加,無論數據多好看,都很難被稱為“國際大都市”。“國際大都市”是複雜的巨系統、生命體、有機體,本質上靠“精氣神”支撐。上海的都市精神品格,這是這座昔日“海邊小城”蛻變為“國際大都市”的秘訣和底色,更是她面向未來發展的精神內核。
底層邏輯:關照到每一個“人”
要畫好“魅力曲線”,除了確定座標、找到引數,還要找到相應的“法則”。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底層邏輯和元法則,已清晰寫在了黨代會報告的標題中:踐行人民都市理念。
“都市”和“都市”常可互通互用,但外延仍有細微差別。與“都市”相比,“都市”更多了一分烟火氣、人情味,更關注“人”的活動,側重“人”的感受,最終“使在這兒的人引以為豪、來過的人為之傾心、沒來過的人充滿嚮往”。
這首先體現為一種“聚攏效應”。“國際大都市”對包括“人”在內的資源要素流動,是有吸引力的,要素密度體現為一種都市活力。縱觀全球,頂級都市都是總部機构彙聚地、各類“流量”集散地、資源配置樞紐地,上海的目標亦是如此。
除了“聚攏效應”,“國際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還有“人本意識”。這不僅體現在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更體現在賦予每個都市中人參與、分享乃至於“打分”的機會。民生領域,需進一步強調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民生答卷”的積極參與者、最大受益者以及最終評判者。
這並不容易——“人民”是個集合名詞,訴求多樣、利益多元,關鍵是找到“最大公約數”,這對於治城者精細化治理、人性化管理的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恰恰是這種高要求下的都市治理,才可體現出“國際大都市”的風範和魅力。
歸根到底,都市的環境、形象能對人產生吸引力;另一方面,城市環境、形象其實就來自每個城中之人的一言一行。“人”本身的共識、習慣、氣質,就是最直觀的都市風範和魅力,每個個體都在為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添加注腳,都在畫出上海“魅力曲線”的一小部分。
以人為本,像“繡花”般精細化治城,關照到每個個體的細微需求和“小確幸”,上海的“魅力曲線”才能持續不斷上揚。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