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廣袤的梨樹大地綠意盎然,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近年來,梨樹縣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華麗轉身。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省,第一站就來到梨樹縣,深入考察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覈心示範區和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以“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為主要內容的“梨樹模式”,為護佑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立下大功勞。2015年以來,連續舉辦七届“梨樹黑土地論壇”,並成功走進博鼇。依託高端論壇的推介優勢,梨樹縣率先在東北四省區組建了科技聯盟,建立了101個實驗示範基地,“梨樹模式”推廣面積達到5000餘萬畝。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3244個、1391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被評為全國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近年來,在總結“梨樹模式”4種保護性耕作管道的基礎上,梨樹縣探索實施了穩產、高產、高效的“梨樹模式2.0”升級版。據梨樹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介紹,梨樹縣先後出臺《秸稈全覆蓋保護性耕作補貼方案》《“梨樹模式”推廣實施方案》等10餘個相關檔,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15億元,為黑土地保護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今年落實玉米播種面積338.5萬畝,其中“梨樹模式”300萬畝,占89%,實現了適宜推廣地塊全覆蓋;落實大豆種植面積10萬畝,試驗示範米豆間作面積300公頃。
“今年我們合作社種植承包加代耕,算起來已經超過了330公頃,用的就是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就像給大地蓋了層棉被,蓄水保墒,减少風蝕,土地更有勁兒了,等到收成時產量也高!”說起“梨樹模式”的好處,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文鏑滿臉笑容。
為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梨樹縣堅持引進“外腦”補“短板”,依託“科技小院”交流平臺,讓專家變成“農民”,讓農民變成“專家”,走出了一條柔性引才興縣富民之路。
課題設定、科研攻堅、實地探究……梨樹縣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聚集了來自各地的農業專業“碩博人才”,每年4月至10月,他們都蹲守在田間地頭,兌現“百名碩博進百家合作社”的承諾。在四棵樹鄉科技小院,師生們和當地鄉親同吃同住同鑽研,一項項研究成果在這裡誕生,一個個種糧能手在這裡成長。據統計,先後有10比特博士、45比特碩士住過這個科技小院,為梨樹縣21個鄉鎮培訓種糧能手5000人次,培養出100多名優秀科技農民。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梨樹大地上,處處都有科研人員不知疲倦的身影。他們依託科技聯盟、科技小院、科技示範戶,推進農業最新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農業遙感、土壤改良、科學施肥、有害生物防治、條帶免耕等科技得到廣泛應用,形成了農業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這個是新一代免耕播種機,這個是藥物噴灑的無人機……”在八裏廟村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正在為前來參觀學習的調研團隊介紹著他的“寶貝”。如今,合作社各類農機具從量到質都有了飛躍:由幾十臺變成了幾百臺,耕、種、防、收各個環節全覆蓋;中國農業大學的駐點科研人員給農機裝上了“大腦”,從種到收遠程遙控,盧偉笑稱自己是操盤手,指尖掌控一切。(袁松年)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