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長春市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城,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突破,爭當農業農村現代化排頭兵。
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推進全省千億斤糧食生產工程,建設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新建119萬畝目標,打造“萬畝新型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全面推行“田長制”,統籌管控要求,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著力解决好種子問題。對接國家種業振興行動,完善種業產業鏈,以“育繁推”一體化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突出抓好防灾减灾。做好農業防灾减灾預案,加强灌區改造提升、水庫除險加固、田間林網建設、氣象監測預警,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全方位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圍繞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產業鏈上下游做文章。打造農產品加工業集羣。全力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文章,推動一批大企業、大項目落地,確保全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700億元以上。加快推動畜牧業發展。深入實施“秸稈變肉”工程,謀劃建設現代畜牧產業園區,培育優秀產業,打造全國知名“肉庫”。加快發展園藝特色產業。通過做大溫室產業,提升智能化水准,完善冷鏈物流配套設施,放大公頃土地產出效益,培育壯大園藝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深入拓展農業發展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業態,助力農民致富增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積極開展院校對接,加强院地合作,加快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加大農業科技服務力度,以數位化賦能農業高品質發展。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接國家和省有關政策,進一步細化實化5年過渡期幫扶舉措,開展好政策效果評估,及時糾偏完善。統籌推進包保幫扶、定點幫扶、社會幫扶,切實發揮好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作用,做到層層有人抓、戶戶有人管、事事有人落。完善防返貧監測機制。確保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應納盡納。持續加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覈心名額監測,及時排查解决問題。抓好脫貧人口就業增收。重點抓好脫貧羣衆中具有勞動能力人口及邊緣易致貧等群體穩崗就業,落實就業幫扶補助政策,針對性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抓好返鄉創業基地、勞務輸入基地、扶貧車間等建設,確保脫貧羣衆穩步增收。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把握為農民而建的建設方向,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科學做好村莊規劃。統籌城鎮和鄉村佈局,加快推進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編制規劃,綜合考慮村莊發展、人口變化等因素,注重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嚴格規範村莊撤並,避免大拆大建和無序建設。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開展千村示範創建,推動人居環境整治由清髒向治亂拓展、由村莊向庭院延伸、由村村乾淨向戶戶乾淨轉變,打造“美麗鄉村”示範帶13條、示範鎮30個、示範村202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强建管銜接,高標準完成5萬戶改廁任務。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000公里。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年底前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以上。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加快鄉村4G和5G網絡、清潔能源建設。開展宜居農房建設試點,强化農房隱患排查,符合改造政策的動態新增危房全部清零。保障公共服務供給。深入實施新一輪學前教育行動計畫和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畫,完善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逐步形成縣域統籌、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公共服務體系。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激發內生動力。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穩妥推進宅基地改革試點,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减掛鉤。釋放產權改革紅利。繼續推進產權改革,豐富實現形式,不斷提高集體資源、資產、資金配寘效率。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鞏固拓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成果,以扎實有效手段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深入實施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行動、家庭農場培育計畫,大力推動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健全農民合作社信用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現代農業成果。
全面强化鄉村治理。創新治理管道、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建强農村基層黨組織。以全省“基層建設年”為契機,强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深入推進新時代吉林黨支部標準體系(BTX)建設。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構建多元衝突糾紛化解機制,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積極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常態化開展“文明村鎮”“最美家庭”等創建活動,大力弘揚崇德向善、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傳統美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强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扎實推進新農科建設,抓好涉農中高等職業教育,為農村培育更多對口人才。暢通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通道,採取包村包項目等管道,引導各類專業科技人才向農村流動,以人才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