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國之大者”。
守護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是吉林責任,更是吉林擔當。
產糧大市榆樹,素有“天下第一糧倉”美譽,糧食產量連續18年位居全國縣(市)之首。五年來,糧食產量穩定增長,保持在70億斤階段性水准。
使命擔當,踔厲前行!從春發其華到秋收其實,榆樹市,提升糧食產能,築牢大國糧倉,在廣袤的吉林大地之上“寫”下糧食安全的時代華章。
護好“飯碗田”穩住“糧袋子”
榆樹市大嶺鎮的大田裏玉米苗正茁壯生長。一幅熱熱鬧鬧的“春耕生產圖”正在繪就。
榆樹市以政策為抓手,有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做好責任落實、政策落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565萬畝。各項種糧補貼到縣後全額保證一個月內發放到戶。同時,金融落比特、保險到田、服務到位,也解除了農民種糧後顧之憂。
全面提升耕地品質是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榆樹市多舉措護好“飯碗田”,穩住“糧袋子”。
落實耕地保護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大力推進土地複耕複墾,全面徹底清除違規大棚房、關閉禁養區、有效利用廢棄磚廠等閒置土地,鞏固拓展“六必拆”成果,通過複耕複墾等措施,全市新增耕地面積1萬畝以上。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26.4萬畝,新建成5萬畝高標準水田覈心示範區一處,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228.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0%,有百萬畝水田已建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
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今年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5萬畝,運用“深翻+增施有機肥”等綜合科技,持續改善耕地品質;落實保護性耕作295萬畝,實施秸稈全量深翻還田工作16萬畝,新增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推廣水田秸稈秋春耙漿還田20萬畝,有效遏制土壤有機質下降勢頭。
全面提升全程農業機械化水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重點向大型農機具和先進智慧(無人駕駛)農機具傾斜,玉米免耕播種機、高架植保機、深松機、植保無人機等新型現代農業裝備得到了廣泛應用,預計2022年新增大型農機具3000多台套,現時全市各類耕耘機擁有量達到6.1萬臺,配套農機具達到14萬台套,農機總動力達到292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
打好“科技牌”算好“增收賬”
鋪土、播種、覆土……榆樹市民興農牧專業合作聯社在2021年便實現了水稻育苗播種“機器換人”。智能化的春耕生產不僅提高了速度,也提高了質量。
這是榆樹市千方百計打好“科技牌”,向科技要產量、要增收的一個縮影。
集成應用重大增產增效科技。截至2021年,累計投入財政資金4000餘萬元,實施水稻稻瘟病飛防工作、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科技。
推進糧食標準化生產。按照“統一、簡化、協調、優選”原則,在水稻、黏玉米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及農產品加工、儲運的關鍵環節,執行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提升了食用農產品綠色生產水准。
全市創建綠色有機示範園區16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3.6萬畝,“兩品一標”企業發展到30家。
市、鄉、村三個層面開展糧食生產科技創新。市級依託省農科院建成1245畝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對新品種、新技術進行全面展示;各鄉鎮建成了一批高標準旱田、水田新技術應用示範田;各村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為主體開展糧食單產攻關。
開展糧食高產高效示範。對科技含量高、增產幅度大、能在當地推廣的,市里給予適當獎勵,通過上下互動、示範引領、以點帶面,推進了糧食生產向高品質發展方向邁進。
做强“產業鏈”奏響“奮進曲”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既需要足够的糧食產量,又離不開相應的加工流通能力和產業鏈掌控能力。榆樹市做强“產業鏈”,奏響一曲糧食安全的“奮進曲”。
把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起來。在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上,全市依託正大建成百萬畝飼料玉米生產基地;依託中糧建成百萬畝專用玉米生產基地;依託藍河壩米業、金裕米業等稻米加工企業建成10萬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依託陸路雪公司,建成萬畝鮮食玉米生產基地;全市農產品產地監測面積達到174.2萬畝,年生產優質原糧可達200多萬噸。
在種養結合上,深入實施“秸稈變肉”工程,被納入全省發展千萬頭肉牛10個重點縣之一,重點發展5個肉牛養殖大鎮、50個肉牛養殖一品村屯。現時,肉牛已發展到17.6萬頭。
把農產品加工業搞起來。舉全市之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擴規、提質、增效,讓優質的農產品資源加快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圍繞十大產業鏈,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兩篇文章。
把農產品品牌樹起來,把農產品市場連起來。通過展會、媒體網絡開拓市場,讓榆樹品牌迅速走向全國。把農產品的附加值做起來,帶動農民富起來。
松花江兩岸,新芽初綻;黑土地之上,生機勃發。在榆樹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的詩篇正在書寫。在新征程上,一群新農人正用現代化農業讓糧食安全“奮進曲”越發激昂。(孫翠翠王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