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足迹】昭通:篤行實幹勇闖新路

云南 68℃ 0
摘要:在灾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行程中,光明村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建成林下養雞示範基地6個,林間套種水果仙人掌1萬餘畝。2021年,光明村村民委員會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深切關懷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南昭通考察。在震中的魯甸縣龍頭山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災區恢復重建一定要搞好規劃,生活恢復和生產恢復一起抓,灾後恢復重建和扶貧開發一起抓,重建家園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質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准,建設抗震民居,確保災區群眾住有所居、住有所安。當前最緊要的工作,是安排好群眾生活,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在甘家寨受災群眾异地過渡安置點,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只要大家一條心,有黨和政府支持,有全國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邁過去。大家要增强對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新家園建設得更好!

在地震災區板房學校,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當地扶貧開發工作彙報。他指出,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羣衆真正得到實惠。

魯甸龍頭山恢復重建後小鎮-柴峻峰(1)(13635284)-20220525093743.jpg

恢復重建後的龍頭山鎮


現場回訪

龍頭山鎮:特色產業提檔陞級

陽春三月,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樹吐出新綠,林間套種的水果仙人掌長勢喜人,林下養殖的椒林雞悠閒覓食,山坡上不時可見村民穿梭於椒林間修枝整形、澆水施肥,一幅產業發展促振興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全村2100多戶村民家家戶戶種花椒,花椒產業已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光明村村主任劉陽華高興地說。

“我家有1200多棵花椒樹,全部進入盛果期,2016年花椒收入最高達到18萬元,去年雖然氣候乾旱導致花椒減產,但收入也有15萬元。”光明村花椒種植大戶趙以朝介紹,要想花椒收成好,修枝整形、水肥管理一樣都不能少。這些年,村裡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加之村裡每年都組織開展花椒產業技術指導,有效促進了花椒產業提質增效和規模化發展。

種植養殖齊頭並進,林間套種新增收益。村民王雲坤在精心管護300多棵花椒樹的同時,又在林下養殖了4000多只椒林雞,林間還套種水果仙人掌,實現了一塊土地3份收入。王雲坤說:“去年,我家的花椒收入有3萬元,出欄椒林雞4000只有20萬元,賣仙人果又掙了1萬多元。”

在灾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行程中,光明村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建成林下養雞示範基地6個,林間套種水果仙人掌1萬餘畝。每年花椒銷售季節,光明村“花椒夜市”客商雲集,電商平臺、微商通路助力花椒產品走向全國,花椒產業帶動了羣衆增收。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7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魯甸地震災區時對花椒產業的評估,一直激勵著當地幹部群眾感恩奮進、培育產業、加快發展。如今,龍頭山鎮花椒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不足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6.8萬畝,年產值從2.3億元新增到3.8億元。光明村花椒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3700畝發展到現在的1.3萬畝,全村2100多戶村民中花椒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0多戶、5萬元以上的有1000多戶。2021年,光明村村民委員會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魯甸青花椒顆粒大、麻味濃、油包鼓,屬金江花椒系列的優良品種之一。近年來,魯甸縣按照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基地化建設要求,將花椒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打造,按照協會+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先後建成龍頭山1萬畝花椒產業示範基地、小寨至龍頭山峽谷十裏花椒長廊、梭山4.6萬畝花椒連片種植等23個花椒種植覈心示範區,輻射帶動全縣種植花椒32萬畝,並以花椒產業成功申報為全省“一縣一業”特色縣。

為抓實花椒產業第一車間,魯甸縣編制《魯甸花椒栽培與管理技術手册》、《魯甸縣特色經濟林實用豐產栽培技術》等實用手冊,派出農技人員深入花椒主產區開展花椒施肥、整形修剪、樹幹塗白、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切實提高了山區羣衆花椒產業種植管理水准,實現了花椒產業產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在魯甸縣茨院大成花椒莊園產品展示區,花椒精油、保鮮青花椒、花椒洗髮乳、花椒沐浴露,一件件青花椒深加工產品令人眼前一亮。為延伸花椒產業鏈,提升花椒產品附加值,魯甸縣先後引進培育了大成、鑫輝等集青花椒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農業企業,打造了“牛欄江”、“椒原堂”、“梭山青花椒”等品牌。

截至目前,魯甸縣花椒產業種植面積達32萬畝,其中完成有機認證10萬畝,花椒產量達1.02萬噸,實現產值9.59億元,帶動種植農戶4.2萬戶18萬餘人增加收入。此外,魯甸、巧家、永善、昭陽4縣區在金沙江、牛欄江河谷地區種植花椒120萬畝,年產值超過40億元,成為了昭通6大高原特色產業之一和全省最大的花椒產業帶。

圓夢新居共赴小康

7年多來,魯甸地震災區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感恩奮進,自立自强,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美好新生活。

來到甘家寨村民小組張元頂家,兩層半的小樓舒適宜居,庭前小院乾淨整潔,牆上掛著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救災帳篷看望一家4口的照片,旁邊還張貼著學校頒發給兩個孩子的多張獎狀。“請總書記放心,我們現在過得很幸福。”楊鳳說,黨和政府幫助大家建起美麗家園,學校和醫院都在家門口,她的丈夫張元頂貸款買了輛車跑運輸,兩個孩子聰明好學、成績很好,女兒在省市書法比賽上多次獲獎。去年,除去車貸和各項生活開支,家庭收入有5萬多元。

“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站起來。”龍頭山鎮騾馬口社區黨員鄒家榮說,“當年地震,黨和政府拉了我們一把,我們自己也要努力,抓住機遇,感恩自强去奮鬥。”地震發生後,鄒家榮安頓好家人就去幫人看管工地,每月薪水1000元,還利用空閒時間在工地周邊放羊。兩年後,60只羊賣了5萬多元,加上兩年的薪水,總共掙了7萬多元。

7年多來,鄒家榮感恩自强的精神一直鼓舞著身邊的親人。抓住灾後恢復重建和基礎設施大建設機遇,他的兒子鄒建國組建車隊到工地上拉建材,兒媳鄭家麗用自家房屋開餐館,妻子在老家的土地上種蔬菜賣,去年全家總收入達26萬餘元。

在龍頭山鎮光明村,花椒種植大戶王雲坤家種植花椒、林下養雞、飼養鵪鶉、套種水果仙人掌,幸福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恢復重建中,家裡在原址上重建了兩間平房,前幾年他的兒子又在龍頭山集鎮上買了3層半樓房。讓王雲坤最自豪的是,4個孫子有兩個大學生、兩個初中生。他說:“不比房子比才子,後輩人有出息了,比啥子都强。”

龍頭山鎮鎮長舒超介紹,龍頭山鎮在3年灾後恢復重建中投資17.39億元,531戶修繕加固戶、15744戶重建戶的任務全面完成,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徹底改善,羣衆紛紛遷入新居。5年來,全鎮轉移勞動力5.05萬人次,累計實現務工性薪水6.82億元。去年,全鎮種植花椒6.8萬畝、年產值3.5億元,種植核桃10.3萬畝、年產值8900萬元,核桃、花椒收入2萬元以上的農戶有4163戶,5萬元以上的有216戶,10萬元以上的有27戶。


親歷者訪談

想把青花椒送給總書記

行走在甘家寨新社區,三角梅迎春綻放、綠化樹生機盎然、戶間小道乾淨整潔、別墅式小樓舒適宜居,老人們圍坐在文化廣場上聊著家裡的喜事,孩童們三三兩兩嬉戲打鬧、笑聲不斷。“來家裡坐,來家裡坐。”看到記者,76歲的甘正芬老人熱情地招呼我們,“這些年村裡變化大得很,我們吃得好、住得好、生活過得好,日子過得很幸福。”

2015年1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家寨受災群眾异地過渡安置點,走進鄒體富老兩口和孫子住的帳篷,詳細瞭解吃飯、補助、收入等情况。總書記摸了摸棉被,問“暖和不暖和”,鄒體富老兩口回答“暖和”。“請總書記放心,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很好、看病有報帳,學校醫院都在家門口,每個月還有103元的老齡補貼,樣樣都好得很。”甘正芬說出了心裡話。

灾後恢復重建中,在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甘家寨新社區以統規統建的管道在龍頭山集鎮上崛起。2015年12月,全村89戶羣衆紛紛住進新家。搬家那天,鄒體富老兩口和鄉親們自發拉起紅色橫幅向習近平總書記報喜:“總書記,我們搬新家了!”甘正芬老人激動地說:“幸福不忘共產黨,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說過的話全都變成了現實。”

“7年新增了8口人,這些年來我們家添丁添福,喜事好事一樁接著一樁。”鄒體富老人說,現在大兒子鄒家榮在社區擔任組織委員,二兒子鄒家貴跑農村客運,孫子鄒建國組建車隊跑貨運,兒媳婦在家門口賣小吃,孫媳婦經營椒林雞火鍋店,孫子們有的上高中、有的讀大學,去年全家年收入超過了40萬元。

“等疫情過後,我還想去趟北京,想把龍頭山的青花椒送給總書記。”身體硬朗的甘正芬老人笑眯眯地說。

要親眼看著家鄉更美麗

從魯甸縣龍頭山鎮龍泉社區出發,步行10分鐘就到了謝家營盤村民小組謝維禮的家。老人住的樓房屬原址重建,有108平方米。他經常和村裡的老人相約在村口古樹旁的凉亭喝茶聊天,安享晚年時光。

“現在國家政策好,居住環境也好,生活上有補貼,看病可以報帳,幸福生活比蜜甜。”72歲的謝維禮說,托共產黨的福,灾後恢復重建中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樓房,每年還有8000元的花椒收入和各種補貼。

當年的魯甸6.5級地震中,謝維禮的家人全部遇難。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震中龍頭山鎮看望受災群眾,當時他站在人群最前面,總書記第一個就握住了他的手。回想起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與他握手時的親切問候,謝維禮老人依舊熱淚盈眶。他說,看見總書記太激動了,當時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是用力握著總書記的手不想放開。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灾後恢復重建迅速啟動,謝家營盤76戶村民重建了房屋,進村道路全都硬化成了水泥路。孤身一人的謝維禮搬家那天,親戚、鄰居、鎮村幹部都來幫忙,海爾電器送來電視、洗衣機、冰柜、取暖器,其他愛心人士送來沙發、茶几等常用傢俱,搬家時的合影照片一直掛在客廳的牆上。

“人要有感恩之心,黨和政府幫助我,愛心人士關心我,我也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7年多來,謝維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提升改造村組道路時,他主動讓出自家的100多平方米土地;2017年,他主動對標脫貧標準,申請摘掉貧困帽,成為村民們學習的榜樣;在社區綠化美化行動中,他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得到幹部群眾紛紛點贊。

謝維禮說,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村莊環境越來越美,生活條件不斷提升,要親眼看著美麗的龍頭山變得更加美麗。

昭通:篤行實幹勇闖新路2.jpg

渝昆高速

築牢返貧防線,確保185.07萬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扛起長江上游保護治理責任,重點實施好“六大行動”,把赤水河流域(雲南段)打造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動實踐的模範典型;學習紮西會議光輝歷史,講好紮西會議故事,讓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幹出來的精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趕考路上,昭通各級各部門和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以責任為槳、以創新為帆,奮力開啟跨越發展新征程。

幸福生活要靠雙手奮鬥

“好日子是等不來的,幸福生活要靠我們奮鬥。”在魯甸縣龍頭山鎮甘家寨社區,鄒家榮的椒林雞飯店已經開了四五年,雖然受疫情影響飯店生意不如前兩年好,但每年至少也有五六萬元的純收入。

魯甸6.5級地震發生後,鄒家榮從家園被毀、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來,在3年的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他看護過電站、養過羊,恢復重建完成後,又利用灾後在騾馬口社區易地重建的兩層半樓房開起了飯店,專賣龍頭山花椒樹下養殖的椒林雞。2017年,鄒家榮的兒子在都香高速公路運輸建材,幾年下來,牽頭組建起了有30多輛貨車加盟的龍頭山鎮第一家運輸公司,還新增了家庭成員,一家三代過上了幸福新生活。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龍頭山考察時,對魯甸6.5級地震灾後恢復重建和昭通脫貧攻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7年多來,昭通市全面貫徹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實現了恢復重建與脫貧攻堅兩促進、兩不誤。2017年,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龍頭山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清零;2019年底,地震涉及的昭通市魯甸、巧家、昭陽、永善4縣(區)脫貧摘帽;2020年11月,鎮雄縣脫貧摘帽,昭通全市185.07萬人告別絕對貧困。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昭通廣大幹部群眾清醒地認識到,在脫貧攻堅戰中,昭通雖然啃下了全國貧困人口最多地級市這塊“硬骨頭”,但發展滯後這個最大的市情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要確保近200萬脫貧羣衆不返貧,任務十分艱巨。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表示,昭通要實現更高質量跨越發展,只有大力實施好鄉村振興、產業興市、交通强市、城鄉融合、生態優先、人才支撐“六大戰畧”,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羣衆真正得到實惠”的目標。

確保一河清水匯長江

銀廠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1992年4月15日,一塊寫有赤水河源的石碑立在了銀廠村長槽村民小組餘輝家與滮水岩之間。2019年,35歲的餘輝結束了近10年的打工生涯,將家裡的7畝多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方竹,自己在滮水岩周圍的山裡種植油茶,這樣既可保護赤水河源,也不用再外出務工了。

為築牢赤水之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根基,赤水源鎮在河道兩旁種植了5.2萬畝省級公益林和400畝“楊善洲公益林”,沿線35公里的8個行政村吃上了生態飯。餘輝說:“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保護好赤水河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

發源於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的赤水河,流經雲、貴、川3省4市16個縣(市、區),是長江上游重要幹流。赤水河在雲南境內幹流全長97公里,一級支流全長142.8公里、二級支流全長84.9公里,流域範圍主要包括鎮雄縣赤水源鎮等14個鄉(鎮)及威信縣紮西鎮等3個鄉(鎮),在威信縣水田鎮香樹村出雲南進入貴州境內。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批示。為把赤水河流域(雲南段)生態環境治理好、保護好、發展好,昭通市委、市政府及時研究製定了赤水河流域生態治理修復保護、生態補償機制等方案,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進小水電站拆除清退整治、垃圾和汙水處理設施補短板、硫磺礦渣整治、面源污染防治、退耕還林還竹還果、禁止非法捕撈、流域內禁養區和禁建區評估調整、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等“九大攻堅行動”。主動與貴州、四川兩省赤水河流域區州市簽訂《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按照《川滇黔三省交界區域環境聯合執法協議》,共同做好區域聯合執法,協同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以河長制為抓手,全力推動赤水河流域(雲南段)生態環境穩定向上、經濟發展穩定向上,著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兩山”理念生動實踐的模範典型,繪就啼鳥關關、流水潺潺、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畫卷,確保一河清水出雲南。

讓紅色基因根植烏蒙大地

瞻仰紮西紅軍烈士陵園、參觀紮西會議舊址和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特別是我省各級各部門的黨員幹部,借助紮西幹部學院這一紅色教育基地,紛紛到威信紮西會議舊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我省威信集結休整期間召開的紮西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發展和完成,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強調:“雲南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紮西會議’改組黨中央的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新階段的故事”,明確了紮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為讓紅色基因根植烏蒙大地,紮西幹部學院精心推出實地觀摩+故事宣講+精神總結的“三位一體”現場教學模式,靈活多樣地開展體驗式黨史學習教育。威信縣通過“紅色紮西少年說”、邀請老黨員開展“大榕樹下講黨史”等活動,築牢敬業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激發學史愛黨、知史愛國的情懷。昭通市推出紮西會議紀念館、巧家白鶴灘“大國重器”等11條經典體驗示範線路,著力打造紮西幹部學院、羅炳輝紀念館、紅二紅六軍團指揮部舊址、魯甸龍頭山地震紀念館等黨性教育基地,深入開展“重走長征路、重溫革命史”,“沿著總書記足迹學黨史”等體驗教育活動,讓廣大黨員幹部接受革命精神洗禮,夯實理想信念根基,激發出奮進前行的澎湃動力。

“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幹出來的精彩,昭通要實現更高質量跨越發展,就要在創新發展理念上著力,持續深入實施好‘六大戰畧’,才能奮力開創出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昭通市主要領導說。


記者手記

感恩奮進見行動

漫步龍頭山鎮,寬闊乾淨的街道兩旁,一棟棟鋼混結構樓房排列整齊,街道上各色車輛川流不息。正午時分,金燦燦的陽光下,龍泉河畔山坡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9個鮮紅的大字催人奮進,涅盤重生的龍頭山生機勃勃。

幾年來多次深入龍頭山鎮採訪,記者與甘家寨社區的甘正芬老人成了熟人。老人說,她想告訴習近平總書記,災區群眾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新樓房,吃的、穿的和收入樣樣都遠遠超過地震前的水准,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日子越過越紅火。”這不僅僅是甘正芬老人的心裡話,更是昭通629萬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

作為魯甸地震搶險救援和灾後恢復重建的記錄者和親歷者,記者深切感受到,自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魯甸災區、慰問幹部群眾後,昭通各級各部門和幹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灾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一起抓的重要訓示要求,發揚“敢打善拼、堅韌求成、再硬的骨頭也要嚼碎”的昭通脫貧攻堅精神,在3年灾後恢復重建和5年脫貧攻堅戰中,讓災區百萬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實現了美麗蝶變,全市185.07萬名貧困羣衆揮手告別了絕對貧困。

“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爭當長江上游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在滇東北開放開發新高地建設中譜寫昭通高品質跨越式發展新篇章,讓全市各族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記者强烈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激勵著昭通踔厲奮發,努力實現趕超跨越,感恩奮進已成為各級各部門和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昭通3.jpg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