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新書發佈引育種專家憶往昔、話未來

海南 75℃ 0
摘要:節氣對農人們來說,格外有意義。60多年風雨兼程、探索耕耘,翻閱著這本聚焦南繁故事與南繁人的書籍,老、中、青三代南繁人慨歎種業“矽谷”的昨日今時,帶著收穫而來,懷着希望前行。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之一、著名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今年已86歲高齡,在海南度過了58個春天。令人欣喜的是,程相文還迎來了一次特殊的重逢。

《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新書發佈引育種專家憶往昔、話未來
三代南繁人的小滿之約

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節氣對農人們來說,格外有意義。5月21日,正值小滿時節,在《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新書發佈會上,一場屬於南繁人的聚會在三亞市崖州區南濱農場紅旗隊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的稻田中舉行。

60多年風雨兼程、探索耕耘,翻閱著這本聚焦南繁故事與南繁人的書籍,老、中、青三代南繁人慨歎種業“矽谷”的昨日今時,帶著收穫而來,懷着希望前行。

一次特殊重逢

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之一、著名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今年已86歲高齡,在海南度過了58個春天。發佈會上,他肯定了這部新書對於南繁事業的意義,說:“爭取選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種,為國家的糧食生產作出更大貢獻。”

令人欣喜的是,程相文還迎來了一次特殊的重逢。

上世紀60年代,程相文在今天的三亞市吉陽區羅蓬村租了8畝地進行玉米育種,為了讓玉米“吃飽”,他每天往返12裏地,從部隊醫院挑糞到田裡澆灌。在一次挑糞時,程相文一個趔趄跌進糞坑,其大聲呼救引來了符亞理、符積蘭等6比特黎族靚女。大家不僅合力把他救了起來,還熱心地幫他挑了好幾天的大糞。

那一年,不到30歲的程相文許下諾言,等有條件時,要帶幾比特靚女到北京看看。

近40年後,2010年,程相文兌現了他的承諾——6比特“靚女”中有兩位已經過世,他請符亞理、符積蘭等4比特去北京遊玩並派助手全程陪同。後又讓助手將大家帶到他在河南的工作單位,5比特老人在此拍照留念。

當天,發佈會場地中的大螢幕上展示著2010年的合照,符亞理、符積蘭與程相文再度重逢,站在2010年的合照前,又留下一張滿是笑臉的照片。南繁人與海南人民間的情誼也在這一張張合影裏綿延。

一場種業接力

深厚情誼在延續,南繁事業的接力棒也在傳遞。

看著開心合影的老師,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程相文玉米研究室“90後”科研人員張志騰難掩激動。

“作為一名年輕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要把田間當成實驗室辦公室,要記住老師的話,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勇於奉獻、積極進取,做好科研,更要做好人。”張志騰說。

新疆農業科學院海南三亞農作物育種試驗中心“80後”主任助理符小發在發佈會現場講述老師、甜瓜大王吳明珠的故事,令人動容。

據瞭解,從吳明珠時代走來,甜瓜栽種科技不斷進步、品種更加多樣化。海南的甜瓜產業鏈也十分成熟。如今,南繁產業也已從單純育種向種業全產業鏈轉變,共亯平臺也日臻完善。

符小發說:“對科技工作者而言,完善的平臺加速推動著科研成果的轉化,也在鼓勵著我們再接再厲,創造更好的成績。”

一本南繁記憶

南繁人手上的一顆小種子,背後是關乎中國人飯碗的“國之大者”。他們知道,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對於作家楊沐而言,撰寫《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也是一次洗禮。“提筆前,我對南繁瞭解並不多,接過這個任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採訪袁隆平院士’。”楊沐說。一個人、一顆種、一件事“誘”著她一頭紮進了南繁這個“寶庫”,讓她發現了更多的人和事。

在楊沐看來,這部作品也像是一顆“種子”,得到了南繁人的細心“管護”。忘不了袁隆平院士說的“要好好寫寫南繁”,楊沐大量翻閱歷史資料,近3年時間裏行3萬里路親身採訪,用扎實的文字記錄南繁往事,發揚南繁精神。

綠油油的稻田裏,傳來南繁人的歡聲與笑語。不遠處,立於田間的“做强種業晶片打造南繁矽谷”紅色大字在陽光下更顯閃耀。

(海南日報三亞5月21日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