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牛糞變成“金疙瘩”
嘉黎縣麥地卡鄉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見聞
自古以來,撿牛糞、曬牛糞餅就是藏北牧民的一種生活習慣。由於傳統的牛糞餅沒有經過科學加工,燃燒起來不僅烟大、灰多,而且燃燒速度快,使用效率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獲取燃料的途徑變多,牛糞逐漸淡出了城鎮居民的生活。然而,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的牧民羣衆對牛糞的熱情卻有增無減。
在鄉村振興帶動下,借助國家扶貧政策資金的東風,麥地卡鄉的幹部彙聚民智,將視線集中在不起眼的牛糞上,發展起了“牛糞經濟”。
2017年3月,在麥地卡鄉黨委班子的帶領下,在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麥地卡鄉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建成投產。合作社由麥地卡鄉措董村牧民參與經營,按每車(2.2噸/車)600元的價格向附近的農牧民收購牛糞,生產出來的新型顆粒燃料每噸按1300元的價格出售。
區別於傳統牛糞餅,經過加工生產的牛糞棒自帶“科技光環”:通過熱壓縮科技,傳統的牛糞餅變成了新型燃料,具有熱能高、燃點低、燃燒時間長等特點,燃燒效能極大改善。同時,經過分離等多個工序後,加工出來的牛糞棒裏不僅沒有添加任何有害物質,燃燒時間也延長了一倍多,還大大降低了灶灰的產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積極作用。同時,從粗大的牛糞餅變為小巧的牛糞棒,輸送、儲存、交易也極為方便。
“合作社成立不到半年,銷售量便達到3000噸。”作為合作社負責人之一的頓珠表示,“到現時,合作社牛糞加工總收入56萬餘元,純利潤22萬餘元。”如今,在當地牧民眼裡,牛糞不再是單純的生活資料,而是幫他們走向美好生活的生產資料,是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從沒想到有一天牛圈裏的牛糞可以變成錢。”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成立後,牧民美傑成了合作社的員工。在這裡,他每天有100元的現金收入。
為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合作社擴大生產規模,添置加工設備,完善生產工具,並專門生產了印有商標的包裝袋與包裝盒,將加工、生產、銷售、管理統一起來,形成品牌效應。“以後,我們要繼續做好‘牛糞經濟’,讓農牧民羣衆的腰包更鼓,讓我們的環境更美!”頓珠表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