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火熊熊——我省“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繼承和發揚黃大年精神記事

吉林 67℃ 0
摘要:今年是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逝世的第五年。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今年是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逝世的第五年。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5年間,一個個以黃大年名字命名的團隊不斷湧現,且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弘揚他的精神,繼承他的事業,培養更多的黃大年式人才。

  接續奮鬥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資訊技術黃大年教師團隊是黃大年教授生前所帶的隊伍,致力於研究如何對地球進行探測,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規律,解决人類生存的資源環境問題。

“黃老師走後5年間,作為他生前帶領的團隊,我們集智攻關、傾心育人,積極推進黃老師的未竟事業。”團隊負責人劉財說。

幾年來,團隊堅持不懈,埋頭鑽研,承擔國家級項目20餘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通過交叉學科融合、跨部門聯合等途徑,研發航空重磁總場和梯度探測科技,實現航空重力梯度儀整機0到1的突破;設計和研發出新一代智能化無人機搭載平臺,形成機載一體化高精度和高效率聯合探測系統;面向三維地質目標實現重、磁、電、震和井中探測多方法資訊融合等,實現海量、多元探測數據的集成和綜合解釋。團隊還在東北地區組織實施了累計長度1.5萬餘公里綜合地球物理剖面資訊採集和綜合研究,創立了油氣資源多元勘探理論,在盆地邊緣域發現新油氣資源,取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

團隊以黃大年精神為引領,秉承總書記的重托,所有成員立志紮根東北,做好育人科研工作,堅持“立德樹人引領、教學科研並進、培養高品質人才和產出高水准成果”的團隊建設理念,培養出的大批優秀學生已在祖國各地,繼續以出色表現傳承著黃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

如今,在黃大年教授生前工作過的吉大地質宮,燈光依舊。黃大年精神始終像動力源泉一般,鼓舞著大家心有大我、無私奉獻。

  擔當創新

作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5年來,吉林大學化學教師團隊也始終以黃大年精神為引領,牢記立德樹人初心,不忘科技報國使命,著力服務國家戰畧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在科研上,團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在“下一代顯示資料和科技”“具有最高化學穩定性的聚芳醚類晶態多孔資料的構築”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及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等國家級科研任務,同時,不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服務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在教學上,團隊成員從本職崗位做起,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自己的責任、使命和擔當,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團隊負責人於吉紅看來,黃大年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科研和教學上。5年來,他們將黃大年精神進一步踐行和延伸到團隊建設和平臺建設等多個方面。

隊伍以黃大年精神為引領,致力人才引育工作,培養具有戰畧科學家潛力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形成戰畧科學家成長梯隊。現時,團隊中已有6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引進海外青年學術骨幹15人,其中12人入選國家級引進青年人才項目,人才梯隊的集成性效能作用進一步凸顯。

黃大年教授生前是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首任部長,推動學校交叉學科發展是他生前的願望。“囙此,我們努力在高水准科研平臺建設中交叉融合、聯合創新。”於吉紅說。

為加强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吉林大學成立了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緊密圍繞新物質的創造與轉換、新能源資料、智慧製造、精准醫療等未來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畧需求,彙聚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組建中外聯合科研團隊,以戰畧發展為牽引,建立多學科交叉科研範式,開展前沿科學探索及應用研究,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現時,實驗室已成為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1個吉林省科研平臺。

  把論文寫到大地上

作為省屬唯一重點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始終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衕誌先進事蹟重要訓示。5年來,學校湧現出多個黃大年式教學和科研團隊,為吉林振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林農業大學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教師團隊在李玉院士的帶領下,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國家“三農”事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團隊探索形成了“一株菌、一隻蜂、一棵參”極具特色的研究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重大研究成果,填補了一系列國內研究空白。特別是開創性地建立了完整的菌物科學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體系,團隊在陝西柞水開展的扶貧項目被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小木耳、大產業”,為決勝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團隊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傳授科學技術。他們提出“南菇北移,東木西草”建議,實現了食用菌產業升級,建立了“五位一體”食用菌技術服務、示範推廣產業體系,培育新品種50餘個,生產示範基地26個,在省內建成百公里蘑菇長廊,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60億元。

不久前,由劉景聖教授為帶頭人的吉林農業大學農產品精深加工教師團隊也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隊伍中海外求學歸國教師達14人,他們都以黃大年教授為榜樣,放弃國外優越的待遇條件,選擇紮根吉林刻苦求索。疫情期間,為了不耽誤春耕行程,團隊在第一時間加入科技備春耕專家服務團,通過線上直播培訓等管道為農民排憂解難。劉景聖表示,能够真正用科研為國家建設服務,用科技創新助力民族進步發展,才無愧於黃大年式團隊的稱號。

  如今,當人們深夜走過文化廣場,望向地質宮5樓黃大年教授辦公室的那個視窗時,通常一直亮到後半夜的燈光已不再亮起,但黃大年精神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耀眼璀璨。(張鶴)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