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實現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陕西 98℃ 0
摘要:王立榮介紹,“我們在城區周邊建設50個森林村莊,54個市級部門和組織參與,確保每個村莊都有1名市級領導包抓、1至2個市級部門或組織對接,實現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北部風沙草灘區狂沙肆虐,村莊被風沙壓埋,農田被沙丘埋沒,古長城被吞噬;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支離破碎、土地貧瘠、植被稀疏……

沙進人退,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的榆林。

營造2360萬畝林海,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36%,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成功創建“全國森林都市”……拴牢流沙,綠洲良田。

人進沙退,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後的榆林。

從“黃風呼呼不見天,黃沙漫漫不見邊”到“大漠駝迹絕,塞上柳色新”,一代代榆林人民不畏艱險向沙漠“宣戰”,用心血和汗水向天“要綠”,將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

“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受風沙侵蝕的榆林城曾3次被迫南遷……”4月10日,在榆林林業展覽館,講解員賈卉深情講述著這座英雄城市背後的故事。

為了從茫茫荒沙中奪回“一線生機”,在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榆林人民“北治沙,南治土”,鏖戰沙漠、勇鬥惡水——

1950年,榆林籌建陝北防沙造林林場,拉開了治沙造林的序幕;1958年,在全國首次試驗飛播造林治沙,將榆林治沙歷程縮短20年;1964年,大興安嶺樟子松被成功引入毛烏素沙地試驗造林成功,填補了沙區造林沒有常綠樹種的空白;1975年,以引水拉沙、營造防護林等為典型的榆林治沙造林經驗首次走出國門……

“沙區引水拉沙造良田,建設農田林網防風沙;丘陵溝壑區在溝裏打壩蓄水,山上興修梯田,坡面造林綠化;鹽鹼灘地挖溝排水,拉沙壓堿,改良土壤;無定河流域修梯田、建水庫,將毛烏素沙地攔腰截斷……”治沙造林的經驗,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立榮倒背如流。在他看來,尊重自然規律、依靠科技求實效,是榆林治沙造林成功的關鍵。

“經過30多年的摸索,我們總結出多項乾旱、半乾旱地區飛播治沙科技措施,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王立榮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榆林累計完成飛播治沙600多萬畝。

風沙的苦,榆林人民嘗過;治沙的苦,榆林人民也嘗過。

“治沙英雄”石光銀“三戰狼窩沙”,歷經千辛萬苦,在承包的25萬畝國營、集體荒沙堿灘上種活了5300多萬株(叢)喬灌木林;

1974年,補浪河鄉54名靚女成立治沙民兵連,為自己立下了“種不活樹,絕不嫁人”的豪邁誓言;

1985年,靖邊農民張加旺、牛玉琴夫婦把家搬到沙窩,30多年植樹2800萬棵、造林11萬畝,將沙地逼退10多公里;

“治沙達人”張應龍,累計治理荒沙42.8萬畝,將治理區林草覆蓋率由3%提高到70%左右……

經過一代代榆林兒女的不屈奮戰,榆林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性迴圈”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小時候春遊就是‘沙遊’。下午黃沙來襲,天瞬間就黑了,教室裏得早早開燈。”賈卉是土生土長的榆林人,從小吃慣了風沙的苦,她更下定决心講好治沙故事,“一代代治沙人用汗水築起綠色豐碑,我們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守護這來之不易的‘綠’。”

如今的毛烏素沙地之邊,烏金遍地、油浪翻滾;黃河之畔,紅棗滿山、笑聲滿園,老百姓過上了紅火日子。

榆林人民從來沒有忘記對綠色的渴望。4月以來,榆林到處是熱火朝天的植樹景象,在陝北高原掀起防止二次沙化造林綠化新高潮。

治沙難,守住治沙成果更難。為了推進沙地再治理,榆林市實施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規劃到2025年完成營造林及種草500萬畝。

“榆林已有40多年義務植樹造林的歷史,至今已植樹3.4億棵。今年我們創新義務植樹管道,變‘上山植樹’為‘進村植樹’。”王立榮介紹,“我們在城區周邊建設50個森林村莊,54個市級部門和組織參與,確保每個村莊都有1名市級領導包抓、1至2個市級部門或組織對接,實現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青山為證,“綠海”為憑。綠色,見證著榆林治沙兒女的奮鬥,銘刻了他們戰天鬥地的勇氣,也必將成為榆林發展新征程上最亮麗的底色。(記者:李旭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