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合作社實施託管糧食生產,兩料農作物平均畝產新增150多公斤;凡加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收入普遍高出非社員羣衆20%以上;曾經的貧困羣衆,參與合作社後有了穩定的收入……這是渭南市在鄉村振興生產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近年來,渭南市把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和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有效載體,深入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狠抓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6582家,入社成員22.32萬人。其中,國家級示範社46個、省級示範社143個,省級百强示範社58個,居全省第一。
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遍及種植、養殖、服務業等多個行業,正成為秦東大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軍勁旅”。
同樣的土地,產量卻高了
3月31日上午,渭南市臨渭區官邸鎮廟王村的高標準農田裏,綠油油的麥苗迎風擺動,植保無人機在上空來回盤旋,壯美的田園畫卷令人心曠神怡。
“去年强秋霖導致小麥晚播,經過‘促弱轉壯’一系列措施,麥苗現在長勢很好。”看著茁壯成長的麥苗,正在指揮操作員噴灑葉麵肥的石宇鋒心裡美滋滋的,“現在種田完全依靠科技,缺什麼補什麼,科學管理,抗灾能力越來越强,豐收基礎越夯越實。”
29歲的石宇鋒是一名農家子弟,從部隊轉業後,子承父業,幹起了經銷農機、農資的生意。在一次推銷農藥的過程中,他遇到一比特鄉親背著藥桶子在麥田噴灑農藥,滿身嗆鼻的農藥味讓他心裡很不是滋味。自此他便有了依靠現代機械種地的想法。
2016年,石宇鋒成立了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他先後流轉1000多畝土地種糧食,後來實施糧食生產全程託管,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實現一條龍服務,村民只管收穫糧食。為進一步精細化管理農田,合作社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聯合建立了農業服務綜合運營基地,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藥,實現了農藥化肥减量化、優質產量最大化。
“廟王村從2019年起委託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實施糧食生產託管,現在共託管2415畝。”廟王村黨支部書記孫書紅算了一筆賬,“傳統耕作管道投入成本大,糧食產量還低。通過全程託管,小麥、玉米兩料作物每畝增產10%以上,减少投入100多元,一加一减每年畝均增收300多元。”
看到合作社託管的糧食生產節本增效,周邊村莊紛紛主動找上門洽談託管業務。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從200畝土地託管經營起步,逐步發展到2021年的1.9萬畝,參與農機工作的社員達到260多人。
“過去總覺得當農民辛苦還不體面,現在‘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很有地位,搞現代農業大有奔頭。”石宇鋒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今年有個小目標,糧食生產託管經營突破3萬畝。”
只要有好產品,就不愁賣
“又來訂單了,庫存的奇異果都快賣完了。”3月31日中午,渭南長壽原果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對韓民洲說,“咱的‘長壽原’品牌越來越火了。”
韓民洲是渭南市臨渭區豐原鎮三聯村人,高中畢業後回家務農。從生產隊長、村委會主任到村黨支部副書記,他從18歲開始一直擔任村幹部40多年,村民都說他對當地水果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依託優越的自然條件,地處臨渭區長壽原的三聯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蘋果產業,但由於管理粗放、銷路不暢等原因,村民的積極性越來越低。
“要賣出好價錢,必須有好產品。”幹了10多年農資經銷的韓民洲見多識廣,看清了市場的門道。2007年,他成立了渭南長壽原果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蘋果、奇異果等水果栽植、農資配送、生產指導、技術培訓、加工儲藏等經營業務。
“合作社成立後,我們堅持把組織果農開展標準化、無公害蘋果生產作為首要任務。”韓民洲說,“在保證果品質量的基礎上注册了‘長壽原’商標,通過品牌化經營,促進果農蘋果管理水准和生產效益雙提升。”經過不懈努力,合作社先後被評為省級百强示範社、國家級示範社。
“長壽原”這個響亮的品牌像一個“火種”,點燃了當地村民致富的希望。合作社成立後,參與的社員由最初的10戶發展到300餘戶。
為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合作社承諾,對所有社員生產的水果產品保價收購。
三聯村8組村民王永豔家栽植6畝果園,2021年,收入8萬多元。王永豔深有感觸地說:“加入合作社就像坐上了火車,車頭跑得越快,我們沾的光越多。只要有好產品,就不愁賣。”
掙錢有通路,生活有保障
落日的餘暉照耀著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左鄰右舍的大娘大嫂圍坐在小桌旁嘮起了家常。在談笑風生間,一件件精美的草編工藝品不一會就完成了。
3月31日下午,渭南市臨渭區橋南鎮花園村的村民陸續來到渭南市臨渭區百富草編農民專業合作社,嫻熟地幹起手工草編。“草編工藝品全部用玉米棒子外殼和小麥秸稈作為原材料,有草帽、果盤、香包、花瓶等60餘個品種。”合作社理事長張靜指著展室內琳琅滿目的工藝品說,“這些產品全部是合作社的社員手工編出來的,社員大都是老弱婦女和一些不能幹重體力勞動的困難群眾。”
草編在橋南鎮歷史悠久。農閒時,當地婦女隨手編幾捆草辮子,掙點零花錢。“一根10多米長的草辮子當時才賣三四元錢。”張靜心想,“要是把這草辮子深加工做成工藝品,價值自然就提升了。”
2013年,心靈手巧的張靜成立了草編專業合作社。隨著精准扶貧的開展,曾經擔任過鄉鎮婦女主任的張靜把目光投向了貧困羣衆。“草編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遺產,這活又不累,閑諞的時候,隨手就把錢掙了。”張靜給貧困婦女做起了思想工作,“咱不能光靠政府救濟,大夥和我一起幹吧。”
為了讓更多羣衆加入合作社,張靜自費組織村民到商洛等地參觀學習,還定期舉辦免費技術培訓。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參與草編的羣衆熱情高漲,合作社成員達到100多名,其中有貧困羣衆60多名。
花園村村民暢愛女因意外事故導致右腿骨折,她的丈夫患有腦梗,家庭生活十分困難。不能幹重體力勞動的暢愛女參加合作社學會了草編,僅此一項每年收入7000多元。
貧困羣衆張春娥的老伴早年去世,她和聾啞兒子靠低保金維持生活。自從學會草編手藝後,她每年收入5000多元。“玩一樣就把錢掙了。”80多歲的張春娥高興地說。
為了拓寬產品銷路,張靜帶著合作社的產品多次亮相楊淩農高會等展會,設計精美的草編工藝品深受市民喜愛,銷售訂單絡繹不絕。
“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示範社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渭南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渭南將堅持發展規範並舉、數量質量並重,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高品質發展,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共同前進。(記者:艾永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