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快建設大型科研公共服務平臺
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已繁殖萬份野生稻資源
海南日報三亞4月11日電(記者 邱江華)“現時,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原生境類比監測區的野生稻已全面覆蓋,並已繁殖1萬份野生稻資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向海南日報記者透露,下一步他們將加快保存圃的建設進度,及時將繁殖更新的資源入圃保存。
野生稻,是水稻種質資源天然的基因庫。它們具有諸多優良性狀决定基因,是新基因挖掘和種質創新的重要基礎性資料。彭軍介紹,位於三亞崖州區南濱居的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以下簡稱資源圃),計畫用2年時間建設166畝野生稻异比特保存圃,設計保存能力4萬份,年鑒定評估計畫達到1000份以上,能够滿足今後30年野生稻種質資源保存和促進水稻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
“資源圃建成後,將作為我國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重要科研平臺。”彭軍表示,資源圃可以安全保存我國已有的野生稻資源,整體提升我國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保存能力和水准,推動南繁產業和水稻種業發展。
種質資源收集是前提,高品質協同創新是關鍵。海南日報記者從省科技廳瞭解到,近年來我省部署打贏科技創新翻身仗,落實國家種業振興行動部署,依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打造“南繁矽谷”。除了資源圃,我省還建成並陸續投用了多個大型科研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培育生物育種協同創新生態。
現時,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中的國家(三亞)隔檢中心一期項目已封頂,正在啟動國家(海南)熱帶植物隔離檢疫中心等項目。這些項目建成後將承擔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暢通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通道,從源頭上服務國家重大戰畧實施重任。
此外,於2021年5月揭牌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建成大型儀器共亯平臺、種質資源分子鑒定平臺、植物組培轉化平臺等,並投入正常使用。實驗室已引進院士團隊18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