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向前·沿著總書記足迹丨十八洞村:春風千萬重

湖南 162℃ 0
摘要:3月11日,十八洞村梨子寨春色。2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看望鄉親們。時令雖是深秋,武陵山區深處的十八洞村,卻迎來一場“春風”。


3月11日,十八洞村梨子寨春色。

  ◎歷史瞬間

2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看望鄉親們。

時令雖是深秋,武陵山區深處的十八洞村,卻迎來一場“春風”。

在梨子寨村民石拔三家中,總書記坐下來同她算收支賬,並察看她家的穀倉、床鋪、灶房、猪圈;在施成富家前坪,總書記同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在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准扶貧”重要論述,“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雲霧炊烟,緩緩舒卷。大山深處的苗寨,像在深深吐納、靜靜生長。


3月6日,十八洞村村民在排練舞龍。

一聲鑼響,鼓鈸齊鳴,金色高音一路升調,沖上寨子上空;大紅大綠的舞龍舞獅,搖頭晃腦繞村寨而行。

4月,花垣縣十八洞村裡,處處春意融融。蜿蜒的石板路平整潔淨,青瓦木屋錯落雅致,春節的紅燈籠還張掛在各家屋簷下,使寨子更顯喜慶溫暖。

村民正排練迎賓鼓舞,為即將到來的旅遊旺季做準備。嬰兒們被放在竹背簍裏帶出來看熱鬧,山風吹著他們紅潤的臉,眼裡映著一整個明亮的春天。

“精准扶貧”,4個紅色大字,鐫刻在梨子寨的石壁上,也生根在苗寨的土壤裏。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貧”重要論述。從此,這個曾經封閉落後的湘西小村莊,成了中國反貧困事業進入“精准扶貧”階段的起跑點、試驗田,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春天。

春風浩蕩,山河遼闊。精准扶貧首倡地,正奔赴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接續奮鬥。

  山門洞開,春風入懷

“十八洞的變化太快了,解說詞差不多月月都要更新。”作為花垣十八洞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施進蘭欣喜地記錄著村寨裏新鮮生動的每一天。

但無論解說詞怎麼更新,故事總會從2013年說起。

位於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而十八洞村,更是“窮中之窮”。至2013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7%,集體經濟空白。

置身十八洞村所處的茫茫大山,被層巒疊嶂包圍著,不難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千百年來尋求“出路”的渴望。

山坳溝壑間,村民們艱難地扒拉出幾丘薄田。為了高坡上那一畝三分地,龍拔二要一次次把“鐵牛”拆成零件,用背簍分幾次背上山,再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組裝起來。勞作結束,又把機器拆散,一趟趟背下山。

湘西女孩大多能歌善舞。龍拔二原本是比特苗歌好手,然而日子過得太苦,嫁入十八洞村後,她幾乎已經不唱苗歌了。

一年又一年,村裡只剩下年邁的老人,年久失修的木房子,顏色越來越暗沉。貧困似乎像大山一樣,沉重、巨大,不可撼動。

貧困有多沉重,變化就有多震撼。

時間來到2013年深秋,一場歷史巨變拉開序幕。

就在村民施成富家的前坪,在200多歲老梨樹的見證下,面對圍坐在身邊的父老鄉親,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表示: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要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十六字方針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重重大山鎖閉的村莊。

山門洞開,春風浩蕩,攪動沉寂千年的人心。一場劃時代意義的精准扶貧攻堅戰從這裡打響,十八洞村開始了“每天都有新變化”的生活。

進村的道路拓寬了,自來水進入每家每戶,改造後的民居更顯苗家風情,無線網路覆蓋全村,銀行、電商服務站開到了家門口……

年輕人順著寬敞的村道回鄉了,一批企業法人、電商網紅、鄉村工匠、農民講解員、非遺傳承人等成長起來,總書記關心的大齡青年也陸續“脫單”。

一年又一年,春風年年到。2016年,十八洞村成為湖南省第一批脫貧出列的貧困村。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兩萬元,較2013年翻了十多倍。

古老的苗寨用短短幾年時間,擺脫了束縛千年的貧瘠。

2022年4月,又是一個美好的春天。龍拔二在自家的農家樂院子裏整理花草,繡球花已經有了花苞,即將開出飽滿花球。現在,她再也不用背“鐵牛”上山了,家裡的田流轉給了合作社,自己守著農家樂收入也頗豐。

此刻,春天的陽光下,忙著手裡的活,她愉快地哼唱起來自編的新苗歌。人們分明聽得出苗歌裏溫暖明亮的調子。

  種桃養蜂,恰趁春風

對於道地的農人來說,春天一到,總要種點什麼。

小小的油茶苗,一株株栽進十八洞村的山林,像找到了家一樣妥帖。

“總書記說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我們村山多田少,種糧種菜沒多少地,種樹最合適了。”十八洞村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理事長龍書伍說。

十八洞村發展產業,早年間沒有條件。

“養豬的人都盼猪肥,但十八洞村從前養豬就怕養得太肥。”龍書伍說,村路崎嶇難走,人出個村都不容易,一頭大肥猪,需要五六個壯漢才能抬出山。

2013年以來,十八洞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依山而建的通村公路還入選了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3月5日,十八洞村竹子寨,遊客在姐弟農家樂用餐。

遇到了新時代的春風,村民們自主創業的熱情高漲。2013年底返鄉的楊超文,開了梨子寨第一家農家樂,可謂領風氣之先。

彼時十八洞村的建設剛剛啟動,遊客不多,加上經驗不足,楊超文的第一家農家樂沒開多久就歇業了。

“條件還不成熟,太心急了。”楊超文沒有氣餒,在村裡試著種蔬菜、果樹,雖然都沒有什麼起色,他卻覺得“學到了不少東西”。

直到看到村裡遊客漸漸多了起來,2016年,楊超文又重辦農家樂,這一次生意做起來了。

楊超文既是買菜的,也是洗菜的、做菜的、洗碗的、收賬的,裡裡外外地忙,人累得又黑又瘦,精神頭卻更足了。他買了梨子寨第一輛私家小轎車,又在村裡開了農家樂分店——店名“感黨恩”。

近兩年的疫情讓農家樂生意受到影響,但楊超文很有信心:“疫情總會過去,只要路子對頭,總會賺錢的。”

眼下,楊超文又在忙進忙出,種菜、釀酒、曬臘肉……耐心等候旅遊旺季的到來。

跟楊超文一樣,大家的創業都沒少周折。劉青長承包50畝地種植迷迭香,龍先蘭建過一個游泳池,龍金彪種過白芨、辣椒等等,這些項目效益都不及預期,但沒有人囙此止步。

今年,龍先蘭打算繼續幹回“老本行”,擴大養蜂規模,龍金彪準備改種油茶,劉青長早早地將承包的田地除了草,種下新的作物……

在不斷摸索中,大家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弄明白了。種奇異果、養蜜蜂、養黃牛、繡苗繡、建山泉水廠等,這些切合十八洞村實際的產業,為整村脫貧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長最迅速的,是旅遊業。這幾年,十八洞村遊客越來越多,年接待遊客超40萬人次。

“村裡山高地少,種糧食困難。憑藉一方綠水青山,我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金通說,村裡引進規劃設計團隊,對全村自然資源、歷史人文、基礎設施現狀,進行精准摸排,以此為基礎編制實施規劃。

梯田蜿蜒在山坡上,青石板路通往各家各處,木屋青瓦古色古香……十八洞村不搞大拆大建,立足傳統苗寨,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與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築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

去年,十八洞村與矮寨、德夯大峽谷景區一起,晋昇為5A級旅遊景區。施金通說,這為十八洞的鄉村振興設定了新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

沉睡多年的“十八溶洞”有望在年內開放,峽谷棧道設計已完成,遊客服務中心正在建設,當戎寨田園綜合體、飛蟲寨文化廣場已經動工……轟隆的聲響中,怪手翻出棕紅色的新鮮泥土,在山地上雕塑未來的樣子。

  新程壯闊,長風萬里

春天,距離十八洞村30多公里的合興村,千畝茶園裏,一枚枚尖尖的茶芽冒出來,綠得人心蕩漾。

這些茶葉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十八洞黃金茶”。

“春茶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是根草。清明前後的茶,品質最佳。”合興村黨支部書記麻妹英說。

合興村以前也是個貧困村,麻妹英沒少跑去十八洞“取經”: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是根本。跟十八洞種奇異果的模式很像,合興村茶園的樹苗和肥料由縣裏統一提供,村裡上工管護,龍頭企業保底價收購。


2016年12月5日,十八洞村苗家婦女飛針走線,繡制苗繡產品。

這些年,合興村跟著十八洞村發展苗繡,搞種植、養殖,壯大村集體經濟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推動鄉村振興。

不止是合興村,在十八洞黃金茶品牌帶動下,花垣縣發展了10萬畝茶葉,“茶旅一體”還將連接起花垣的村村寨寨。

“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採取股份合作管道共同開發和經營,打造‘飛地經濟’,是十八洞村探索出的寶貴經驗。”十八洞村第一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說,總書記曾特意囑託十八洞村,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風起十八洞,“可複製、可推廣”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貧經驗,帶動了一批“十八洞姊妹村”脫穎而出。新化縣油溪橋村、永順縣高坪村、桑植縣紅軍村等,借鑒十八洞村“解題思路”,舊貌換新顏,從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特色村莊。

“精准扶貧”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迸發出强大生命力,也引發國際關注。

2018年夏天,時任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特意來到十八洞村,實地探尋“精准扶貧”中國經驗。

一年後,本揚給十八洞村村民寄來一封信,稱呼大家為“親愛的同志們”。本揚說,當前,老撾正在全力開展扶貧脫貧,致力於擺脫欠發達狀態,十八洞村的成功實踐給老撾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聯合國大會2018年通過關於消除農村貧困的決議,將“精准扶貧”理念和實踐寫入其中。

“十八洞村以首倡之地的首倡之為,在人類戰勝絕對貧困的征途上樹起了一面光輝旗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書記虢正貴說,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貧實踐,成為向全世界講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生動注腳,閃耀著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時代光芒。

“看清楚過去為什麼能够成功,弄明白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去年5月,田曉被選派到十八洞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新的起點上,年輕的第一書記躊躇滿志:要繼續講好十八洞村的故事,探索“可複製”的鄉村振興經驗。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十八洞村正走在一條更為開闊的大路上,從精准扶貧的精神碩果中汲取接續奮進的力量,由精准扶貧模範向鄉村振興模範再發力。

春風正勁,新綠滿山,每一寸土地都在煥發生機、積蓄力量。

(文/薑協軍周月桂李偉鋒圖/郭立亮童迪)

  ◎青年觀察

  聽見鄉村拔節生長的聲音

羅旭(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

去十八洞村之前,已經在新聞報導中無數次熟悉了那個村莊——精准扶貧首倡地、新時代的紅色地標、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地方。

漫山的野櫻花正燦爛,汽車沿著從山腰開鑿出來的柏油路駛進村口。與春天的雨霧和柴火氣息一起撲面而來的,是一個古老苗寨煥發的青春氣息。

青春十八洞,到處都是鄉村拔節生長的聲音。

沿著總書記的足迹,我走進了石拔三“大姐”家、施成富老人家、楊東仕老人家,走過感恩坪、精准坪……那些報紙電視上的名字或畫面,就是我眼前一個個鮮活的人和場景。

施成富家的前坪,是當年總書記與鄉親們座談的地方。在刻有“精准扶貧”四字的石頭旁,我倚欄眺望,深谷含幽,溝壑遍佈,村寨嵌在山脊上。那一刻,深深體會到了千百年來苗寨人擺脫貧困走出大山的渴望。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鬥者。

曾經被認為“扶不上牆”的苦孩子龍先蘭,苦學養蜂科技,成了鄉村致富帶頭人,擁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電商創業的95後大學生施康,成立了“十八洞村返鄉人”工作室,探索直播帶貨、製作短視頻,把新鮮的經驗和視野帶回家鄉……

4月的十八洞村沒有閒人,整理農田、裝修農家樂、排練迎賓鼓舞、參加技能培訓……走遍村子,人人脚步匆匆。

我對於精准扶貧的理解,對於鄉村振興的想像,就這樣落在一個個生動的場景和細節中。能够用我的筆書寫這麼精彩的時代故事,多麼有幸!

十八洞之行對我而言,是對新聞職業理想的一次深度探索和確認——做新時代的記錄者、傳播者、實踐者,以吾輩之青春,續寫這盛世繁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