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雨過後,上海雨過天晴。
昨天,上海啟動居民抗原檢測。再度忙碌起來的上海各大基層社區,穿上“大白”和“小藍”防護服的志願者中,還有一群特別的身影,來自上海市級機關的黨員幹部。
就在地標建築武康大樓所在的徐匯區湖南路街道武康居民區,投身基層社區防疫服務的市委政法委機關幹部金衣,成為了社區抗原檢測中一比特雙語志願者。跟隨居民區黨組織書記柏祖芳穿梭在一條條弄堂、一戶戶居民家的這一天,讓她切身體會到上海基層社區治理的軟實力,以及一股潤物細無聲的基層防疫力量。
特殊的“車隊”
下午3時,一組人員構成有些特殊的隊伍經過武康大樓後門,領頭的是武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柏祖芳,步履匆匆的她還忙著打手機,交談中上海話和普通話切換自如。在她身後跟著一組“車隊”,兩輛輪椅上各坐著一比特銀髮老太太,負責推車的是老人家屬和社工,旁邊還跟著一比特年輕一些的“小老人”。
時間回到前天深夜,全市16個區發佈了次日關於開展抗原檢測的通知。金衣也接到通知,市委政法委要求全體黨員在完成好機關工作的同時,號召各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就地轉為核酸抗原檢測的社區志願者,支援抗疫一線。在此之前,不少和她一樣的機關黨員已經在“先鋒上海”小程式的“雙報到”“雙報告”模塊上進行了志願服務報到。
昨天一早,金衣就來到武康居委報到。擅長外語的她承擔了雙語志願者的任務,跟隨居委幹部發放抗原檢測資料,並負責向外國居民做說明。更具挑戰的任務在下午。武康大樓內居住了一名92歲的老太太,上午已經做過抗原檢測,但由於一直未做過核酸檢測,需要進行採樣篩查。但老人卻對此有些不解,回答更是讓金衣語塞。“我看電視上說,我們這樣90歲以上的老人,應該由醫護人員上門來檢測……”
好在當時柏祖芳在樓內另一戶人家,便馬上趕來“救火”。讓金衣驚訝的是,柏書記一來,先上前給了一個大擁抱,老人頓時笑眯眯。一番耐心解釋後,老人說:“見到柏書記就像見到親人,柏書記說怎樣就怎樣。”柏祖芳一聲“我們出發了”,像哄孩子一樣把老人扶上了推車。
兩位老人、兩輛輪椅、幾名志願者,一組人馬就這樣從武康大樓出發,走在春天裡的武康路上,像一道風景線。
指哪兒打哪兒
武康居民區是上海典型的深度老齡化社區,700多戶居民總人數不到1300人,但老年人占比達到42%。不少高齡、獨居老人都需要送檢測資料上門,雖然居民區的樓組長和居民志願者總數有60多人,但都年齡偏大。
3月25日深夜,湖南路街道專門通知各居民區,盡可能挖掘年輕志願力量,尤其是在職黨員。讓柏祖芳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晚上,她就收到了近50條要求報名志願服務的資訊,其中有不少在職黨員幹部。一支志願者突擊隊很快建立。志願者們參與了居民登記、指導老年人學習抗原檢測步驟、與外籍人士溝通等多項任務。檢測篩查爭分奪秒、不容差錯,志願者們成為居民區“指哪兒打哪兒”的一支重要力量。
魚水般的關係
居民區飛快的工作節奏和極强的執行力,也讓金衣對社區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更令機關幹部志願者們感慨的是基層社區彰顯上海都市溫度與軟實力的工作方法。過去10多年來,武康居民區一直延續著“小老人”與“老老人”結對的傳統,社區中60多歲的“年輕老人”每週都要為80多歲的長者們完成“五個一”的互助服務,即“上一次門”“問一聲好”“聊一會天”“幫一把手”和“提一個醒”。“難怪志願者阿姨一進老人家門,就熟門熟路地在櫃子裏翻出了帽子、圍巾,老人一下樓就能穿戴上。”金衣說。
看到老人家那麼信服社區幹部,看到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就像看到親人,甚至“只願意聽柏書記講道理”,機關幹部志願者們也重新思考了自己在羣衆工作中的提升空間。“這種魚水一般的黨群關係,是市民理解配合不可或缺的基礎,今後要多向柏書記學習人民情懷。我們基層深入人心的黨建工作,體現的正是都市的溫度和軟實力,也是上海努力實現精准防控的信心所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