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非遺:巴渝文化的生動注腳

重庆 63℃ 0
摘要:

絢麗的銅梁火龍。崔力攝/視覺重慶

梁平木版年畫國家級傳承人徐家輝查看印製質量。劉輝攝/視覺重慶

管永雙正在制陶。龍帆何佩璵攝/視覺重慶

銅梁龍舞、梁平木版年畫、彭水高臺獅舞、土家擺手舞……今年1月,按照文化和旅遊部統一部署,重慶“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啟動,50餘項非遺代表性項目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在多個網絡平臺上線,營造出歡樂、祥和、喜慶的氛圍,讓萬千巴渝兒女感受到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遺存和見證,也是展現民族和區域人文精神的視窗。長江文化源遠流長,孕育出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長江重慶段,擁有川江號子、銅梁龍舞、木洞山歌、梁平木版年畫、大足石雕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3項,以及市級非遺項目707項、區縣級非遺項目3770項,是絢麗迷人的巴渝文化的生動注腳。

這些在特定的地理、人文歷史環境中生成、孕育、傳承的地域性文化遺產,不僅充實、豐富、繁榮著璀璨的長江文明,更彰顯著重慶的人文精神特質,提升著重慶人的文化自信,為世界更好瞭解巴渝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打開了大門。

活態傳承

傳統舞蹈在國內外舞臺大放异彩

華麗大氣的大蠕龍,翻江倒海的競技龍,紅火璀璨的火龍……今年春節,在重慶歡樂穀、磁器口古鎮、安居古城等眾多景區,銅梁龍舞再一次驚豔了八方遊客。

“中華第一龍”銅梁龍舞興於明、盛於清。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志·風俗篇》中就生動記載了銅梁龍舞的盛况:“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

銅梁龍舞有大蠕龍、火龍、競技龍、稻草龍、荷花龍、鯉魚跳龍門等30餘個品種。其中,代表品種大蠕龍造型獨特,色彩豔麗,氣勢磅礴,雍容華貴,既有傳統的藝術風格,又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意蘊;火龍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場中火、升天火等,組成一片狂熱的立體火陣,精彩熱烈。

舞蹈技藝總體上追求靈活、大氣,以大龍具、大套路、大變化來體現大氣勢,因而凸顯出“大”的鮮明特色。舞蹈表演則起伏流暢,張弛有度,環環緊扣,高潮迭起。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銅梁龍舞其實不僅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的“寵兒”,也是我國重大慶典、活動中的“常客”。它先後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國慶慶典,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並多次赴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中外文化交流。

如今,銅梁龍舞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傑出的文化價值,不僅是重慶非遺飲譽全球的一張耀眼文化名片,也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國家級文化品牌。

事實上,伴隨現代科技走進日常生活,不少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已經不太容易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受眾面越來越窄。

銅梁龍舞為何能“圈粉”無數?其秘訣不僅在於銅梁“從娃娃抓起”,讓龍舞進校園、進社區,使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文化基因,浸潤在每一個銅梁人身上,給該項非遺提供肥沃的傳承土壤,還在於它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向著自由、歡愉、生動、活潑等方向提升舞技,在龍身上加裝LED燈等,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審美,不斷煥發生機。

細梳重慶非遺,除了銅梁龍舞外,在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舞蹈類別中,彭水高臺獅舞、土家擺手舞、石柱玩牛、大足鯉魚燈舞等,同樣秉承著繼承傳統、改革創新的精神,進行活態傳承,大放异彩。

創造性轉化

傳統技藝登上高雅藝術殿堂

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在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穿過一片柑橘林,拾階而上,一棟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掩映在林蔭中,靜怡、悠然、恬適,陶淵明“結廬在人境”之意境油然而生。

叩開木門,90後小夫妻管永雙和李雲杉正潜心製作陶器。

管永雙於201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紮根安富鑽研陶藝。在傳承榮昌陶器製作技藝的基礎上,他更將時代審美編入傳統技藝中,對器型、顏色等方面進行了諸多藝術創新,開發出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

2017年,他的作品《痕》入選首届中國四大名陶展;2019年,作品《陶瓷柴燒茶具組合》獲得第54届全國工藝品交易會“優異人才”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銅獎;2019年,作品《無象》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如今,管永雙的作品廣受消費者青睞,一把壺動輒要賣上萬元。言及成功,他對國家級非遺——榮昌陶器製作技藝讚不絕口,“沒有這裡的文化土壤和優質陶土,就沒有我的今天。”

古有“民窑不入典”之說。囙此,榮昌陶在官方史志中鮮有記載,但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已能清晰勾勒出它的歷史輪廓。它興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中興於元明,復興於清代。榮昌陶博物館現收藏著的一盞漢代陶燈和一套漢代陶俑,距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

清乾隆以後,榮昌當地先後開辦了萬順窑、向氏窑、磨子窑、下興窑、萬利窑、中興窑等,到清代後期,不但能成批生產細陶,且較普遍地開始使用刻花和色釉裝潢。“金竹山,瓦子灘,十裡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聲遠,窑火燒亮半邊天……”流傳至今的民謠,描繪的就是當時榮昌鴉嶼山制陶燒窯業的繁榮景象。

新中國成立後,榮昌陶業不但迅速恢復和發展,而且改變了以前只生產日用陶的狀況,開始創新生產工藝美術品。1964年-1985年,榮昌陶曾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品赴日本、斯里蘭卡、智利等多國展出,並大量出口歐洲、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出口總量達276萬餘件,平均每年出口量在10萬件以上。

最讓榮昌人驕傲的是,它還曾作為國禮贈予外國政要。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出國訪問,贈送了一隻雙色釉魚耳罐給美國領導人,後被收藏於美國國家博物館。該耳罐由國內知名陶瓷專家馬高驤在榮昌研製,當時共製作了兩隻,另一隻現收藏於榮昌陶博物館。

如今,榮昌有陶瓷企業70餘家,其中規上企業26家、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日用陶、工藝美術陶、包裝陶、園林建築陶等產品體系,並正在創建“中國陶瓷之都”,力爭到2025年,形成陶瓷產業總產值約160億元的規模。

其實,不僅是榮昌陶,重慶漆器髹飾技藝、永川豆豉釀制技藝、涪陵榨菜傳統製作技藝、榮昌摺扇製作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城口山神漆器製作技藝、合川峽硯製作技藝、奉節夔梳製作技藝、璧山竹雕製作技藝、墊江角雕製作技藝、萬州譚木匠木梳製作技藝等大量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非遺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弘揚發展。

創新性發展

文旅融合讓資源成為財富

“媽媽,快看,這個刺繡好漂亮喲!”“呀!還有‘男繡娘’,手指好靈活,飛針走線,就像在布上跳舞。”在酉陽5A級景區桃花源,酉州苗繡坊成了遊客熱門打卡地。“男繡娘”陳碧海更是成了一名“網紅”,身邊常常聚集不少遊客拍照、錄視頻。

苗繡,被譽為“古苗文化的活化石”,是市級非遺項目。它用色誇張大膽,以紅、綠為主,輔以其他色彩鮮麗的絲線,花紋稠密、富麗堂皇,深受天南地北的遊客喜歡,已然成為遊客爭先恐後“帶得走的記憶”。

58歲的陳碧海本是一名莊稼漢,家住酉陽清泉鄉茶溪村。1993年,他跟村裡多數青壯年一樣外出務工,在湖南彬州不幸遭遇車禍,左腿高位截肢、左手失去3根手指,傷癒回家後,他一直賦閑在家,靠低保金度日。

2018年,由山東省文化旅遊廳、重慶市文化旅遊委舉辦的魯渝共建非遺扶貧培訓專案啟動,陳碧海在當地政府關懷下,參加了酉州苗繡培訓班,並正式成為了一名“繡工”。

“如今,我月薪1900元,有‘五險一金’,不僅甩掉了窮根,還到全國多地進行非遺技藝展示,甚至還出了一回國,到新加坡參加文化交流。”陳碧海感激地說。

“我們借助非遺進景區項目,先後開設了竹編坊、苗繡坊、織錦坊、染布坊等工坊,開發苗繡、土家織錦、竹編等特色非遺產品和文創產品,在豐富景區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讓遊客的旅行變得更能‘見人見物見生活’,增强了景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酉陽桃花源景區相關負責人稱。

非遺不能“凍”起來,要“動”起來;只有“動”起來,文化才能“活”起來。近年來,我市通過“非遺+旅遊”“非遺+鄉村振興”“非遺+產業”等模式,進行創新性發展,探索出不少非遺“火”起來的生動案例。

如,梁平木版年畫、銅梁龍燈彩紮、綦江版畫、石柱土家刺繡、沙磁亂針繡等非遺項目,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現象,不僅彰顯了巴渝兒女的美學視角,更將文化“軟實力”變成了經濟發展的“硬支撐”。

我市的非遺項目種類豐富,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曲藝、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體育雜技和遊藝、民俗等,是現存的、固化的巴渝文化座標,不僅展現了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和多樣性,彰顯出重慶的人文精神,也是彙聚起了重慶高品質發展的磅礴動力。

傳承弘揚發展長江文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重慶非遺將綻放出越來越絢麗迷人的光彩。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