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硬核”,浦江潮湧千帆競——上海踔厲奮發書寫高品質發展新答卷

上海 93℃ 0
摘要: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經濟總量率先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32萬億元。這些“高光”時刻,是上海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例證。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世界經濟難逃陰霾。承壓中的上海,卻在努力創造新紀錄。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經濟總量率先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32萬億元。同樣在去年,“萬億”臺階還不止一個——上海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增速為“十二五”以來最快的一年;服務業增加值突破3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元;商品銷售總額超16萬億元……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過去一年,上海全市上下鉚足“比”的勁頭、增强“學”的主動、激發“趕”的動力、强化“超”的追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外需萎靡等不利因素,交出高品質的答卷,在服務國家戰畧、提升城市功能、發揮引領作用上努力展現新的更大作為。

  服務全域:改革開放再深化

  勇闖最“新”的改革,敢為最“難”的改革,率先開展制度型開放探索,率先開展高水准開放壓力測試,形成更多具有顯示度的改革開放成果。

  2月,今年上海首次外資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德國蔡司集團大中華區首席財務官克裏斯汀·馬丁講述了一段“始料未及”的經歷:1999年公司在外高橋一間辦公室做貿易,慢慢地,生產、研發、數位創新、共亯服務等板塊紛紛進入上海。去年,中國首次成為蔡司全球最大單一市場,“這一切,歸功於上海獨一無二的環境”。

  在上海,無數跨國公司有著相似經歷——與上海攜手,相互成就。蔡司所在的浦東,正是上海改革開放的一張“王牌”。

  去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發佈了支持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上海迅速制定出臺了《行動方案》,一系列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的舉措陸續推出、落地。其中,“系統集成”是高頻詞,“企業感受度”是評估標準。

  過去各部門大多推行單一改革,近年來政府轉換視角,聚焦市場主體全生命週期裏的一個個痛點,將多個改革進行有效銜接和貫通,讓辦成“一件事”的體驗度大幅提高。借助全國人大的立法授權,去年,上海市人大通過了6部創制性法規,涉及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深化“一業一證”改革、智慧財產權保護、市場主體退出、城管非現場執法等方面,企業感受明顯。

  在開放方面,得益於特殊經濟功能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兩特”疊加,制度型開放步伐加快。浦東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入境檢疫改革試點、集成電路企業真空包裝協同查驗等試點,連跨國生物醫藥企業也說“沒想到”。在全球100多個國家設有研發機構的徠博科醫藥相關負責人就坦言,浦東的獨創性改革,讓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大大加速,“這肯定會影響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決策”。

  陞級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大虹橋”開建一周年,連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與浦東“引領區”、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遙相呼應,形成兩翼齊飛、內外兼具的開放格局。

  不斷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向擴大開放要活力、向創新突破要潜力。這一年,一個個對外開放的大平臺、大通道、大跳板,讓上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提升,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得以强化,成為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發展的重要跳板。

  一年裏,6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5家外資研發中心安家上海,兩者數量累計達831家和506家。上海新設外資企業數、契约外資、實際使用外資實現兩位數增長,實際使用外資225.5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上海企業“走出去”備案投資196.21億美元,實際匯出131.83億美元,在全國亦是數一數二。

  前瞻佈局:策源能力再提升

  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所擁有的經濟體量,更在於能够發揮出獨特功能。上海深化“五個中心”建設,持續强化“四大功能”,以不斷強化的功能體系,有力服務輻射長三角和全國,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展露身手。

  2021年,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占全國三分之一。在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上海首次實現了自然科學、科技發明、科技進步“三大獎”一等獎的“大滿貫”。這些“高光”時刻,是上海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例證。

  構建一支戰畧科技力量,是勇闖科研“無人區”、搶佔前沿科技制高點的關鍵。首批國家實驗室,3家花落上海,張江、臨港、浦江國家實驗室均已掛牌成立。還有各類“四不像”的新型研發機構應時而生,包括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世界頂尖科學家聯合實驗室、生物製藥前沿創新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等。去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建成啟用,中外物理學“大咖”帶領師生們整體入駐,將與來自十多個國家的科研人員一道,向粒子與核子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領域發起衝擊——種種迹象表明,上海旨在以豐富的載體、靈活的機制,為世界各地懷揣夢想的科學家們提供新選擇。

  科研活動越是前沿,越離不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去年5月,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水窗”波段全覆蓋,轟動世界。中國在該領域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張江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學中心。現時,上海已建和在建重大科學設施有14個,還有6個入選國家“十四五”相關規劃。科研“天團”搭配科研“神器”,加上“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機制,讓上海的創新引擎馬力全開。《2021上海科技進步報告》顯示,上海地區綜合科技進步水准指數連續四年全國居首,位列全球創新指數第八位。

  科技創新與高端產業,如同硬幣之兩面,不可分割。全市超過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1600多家企業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了頗有黏性的“創新場”,都市的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持續增强。上海佈局多年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產業去年製造業產值增長18.3%,產業高地形態顯現。

  在晶片車間特有的黃色燈光下,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在一些工藝和科技領域取得可貴突破,幾十年的堅守終於撐起了國產晶片產業半邊天;60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彙聚張江,去年上海有8個I類創新藥獲批上市,約占全國1/5;商湯智慧等“獨角獸”各展所長,人工智慧基礎層、算灋層到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形成,洋山自動駕駛智慧重卡、張江AI新藥聯盟等一批應用場景取得新進展……

  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將為跨越發展架起橋樑。上海正在一個個關鍵領域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第一”,在全球實現更多的“領先”。前瞻佈局,搶先成勢。這恰是這座城市的初心所懷、功能所系、貢獻所在。

  優化格局:空間節點再啟動

  今年1月6日,上海五個新城同時響起工程機械的巨大轟鳴聲,宣告新城建設進入全面發力年。這一天,新城集中開工、簽約項目達到40個,涉及高端產業、科創、基礎設施、重大民生等領域,總投資額1328.2億元。

  加快發展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和南匯五個新城,打造獨立的綜合性節點都市,形成都市空間新格局,不僅是破解中心城區空間飽和、在外線開闢新戰場的一招好棋,更是與長三角賦能互動、功能互補的一招活棋。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新城建設跑出了“加速度”。去年1月,五個新城首次寫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兩個月後,“1+6+5”新城規劃建設總體框架搭建完成。9月,新城總體都市設計完成。近期,五個新城公共建築方案對外徵集。

  先要“通”,才能“同”:交通暢通才能同頻共振、同向聚合。交通動脈連線成網,城市群才能高效互動、强化連結、塑造節點。為此,上海將“一城一樞紐”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讓“一條交通線重塑一座城”。兩港大道快速化項目已建成通車,軌道交通南匯支線、嘉閔線、13號線西延伸等也在加快建設。

  隨著新城與上海的主城區、新城與新城之間、新城與長三角其他40個都市的交通强化連接,各類要素開始加速流動,重量級的產業項目落地生根。迎接東海第一縷陽光的南匯新城,去年3月底,迎來了臨港集團總部及旗下一家公司入駐。全年共有50家企業總部、62家研發中心簽約落戶新城。

  如今,“到新城去”,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成為企業和人才流動的一種趨勢。

  打開今年首批開工項目清單,一批服務高品質生活的配套工程頗為“吸睛”。包括南匯新城的長租公寓項目,“紅房子”青浦分院,還有世界外國語學校、上海中學國際奉賢分校等一批優質醫療教育資源,令青年人才聞之心動。“一城一中心”“一城一意象”“一城一名園”等建設規劃理念的落地,讓新城發展有了更高的起點和站位。

  作為上海都市圈“覈心內圈”,五個新城全面發力,加上主城區“中心輻射”、一東一西“兩翼齊飛”、金山寶山“南北轉型”,上海正以不斷優化的空間格局,推動帶動長三角世界級都市群發展,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開拓新局:新賽道前再突破

  2021年12月26日夜,一支造型新穎前衛的車隊駛過上海熱門商圈,引來市民圍觀拍照。這是首批下線的智己L7汽車,正在進行“巡遊路試”。作為上汽集團轉型陞級的“一號工程”,智己問世前已經讓粉絲們翹首以盼。

  在經濟總量闖過4萬億大關之後,上海始終思考著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斷尋找拓展未來的發力點。

  “今天能不能選准一條好的賽道,直接關係到明天能否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去年開始,上海發揮“五型經濟”所長,搶抓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賽道”,智慧網聯汽車等“新終端”。

  “新賽道”上,上海不乏實力不俗的潜力賽手——過去一年,拼多多、喜馬拉雅、小紅書、餓了麼、叮咚買菜發展迅猛,上海互聯網業務收入達到4000億元,增速超過30%;16家企業闖入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强,位居全國第二。

  “新終端”裏,上海也有“爆款”出現——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新車源源不斷運抵比利時澤布呂赫港,去年產量增長2.4倍仍難滿足海外需求;上汽集團一年售出546.4萬輛整車,西井科技無人駕駛商用車量產……

  這一年,都市數位化轉型作為一項戰畧大力推進。上海推動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雙管齊下,製造和服務融合發展,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交融共生,讓經濟增長的後勁綿綿不絕。傳統眼光裡“傻大黑粗”的產業通過數位轉型、科技賦能、創新反覆運算,打開了新局面。

  在滬造船企業去年以來海外訂單接到“手軟”,中國首制大型郵輪年前在外高橋順利實現塢內起浮,成為又一里程碑;奧盛集團、上海電纜研究所等開發的世界首條35千伏高溫超導電纜成功投運;上海石化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取得突破……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上海不少產業從物理集成轉向化學反應,產業加速“裂變”“聚變”。

  去年底,全球最大的造船企業中船集團總部落戶上海。上海本就集聚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船隊中遠海運集團、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港機企業振華重工集團、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港口管理者上港集團,還有全球最大的鋼鐵集團寶武集團……人們期待,這些“巨人”可以優勢互補、強強聯合、跨越發展。

  浦江奔流,東方潮湧。在構築未來戰畧優勢的關鍵時期,上海知重負重勇開拓,鉚足勁頭開“新局”,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創造新奇迹。

标签: 張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