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翠屏區李莊古鎮,市民在月亮田景區參觀。 (蘭鋒 攝 視覺四川)
眉山市青神縣青竹街道季時壩村蔬菜種植基地,村民在收穫白蘿蔔。 (姚永亮 攝 視覺四川)
三大重點
●今年將重點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回頭看”,對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集體經濟組織規範建立等進行查漏補缺
●我省30636個村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參與市場經營,如何加強管理、防範風險被重點提及
●不少村騰出閒置資產,如何盤活閒置資源資產,解决人才不足等短板,是做好改革“後半篇文章”的重點
自貢市富順縣獅市鎮馬安村毗鄰沱江,近年因發展親子主題樂園“馬安農場”成為網紅村,去年村集體收益突破150萬元。
隨著歷時5年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我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集體經濟“蛋糕”越做越大,但一些新問題也隨之出現。近日,記者針對改革“後半篇文章”採訪了省內多個村社。
“回頭看”
進一步明確資產權屬,分清成員身份
“戶口都遷出去了,就不該再回來享受我們村的福利”“我的戶口還在農村,可以從外村遷回來”……
最近,馬安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上,村民們爭執不下。經過一番激烈討論,終於找到對策。“外嫁人員要回村裡分紅,必須出具嫁入村開具的證明,證明你放弃了對方村的所有權利,不能兩頭占。”村黨總支書記伍文軒說。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前提和基礎。2017年,我省全面啟動改革,通過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股份量化、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基本摸清了家底,初步構建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農村清查核實集體資產總額2292.8億元,全省所有村均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改革基本完成,但還有很多環節有待完善。“各地改革完成的質量不一,有的地方資產未全面登記到位,有的地方存在成員身份重複登記和身份證錯誤。”農業農村廳合經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將重點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回頭看”工作,對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集體經濟組織規範建立等改革重點工作進行查漏補缺,鞏固提升改革質量。
首先,將對各類資產分類建立台賬。“比如哪些是扶貧中投入的資產,今後要單獨標注。此外,集體資產是動態變化的,囙此清產核資將是一項長期性工作。”農業農村廳合經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特殊群體的身份確認是個難點。去年底,自貢市就展開了“回頭看”工作,“外嫁人員、上門女婿、進城落戶農民等特殊群體的成員身份確認問題,都是‘回頭看’的重點,要清查有無‘多確’‘漏確’‘兩頭占’或‘兩頭空’問題。”自貢市農業農村局合經科科長譚雪梅介紹,具有該村戶籍才能成為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成員確認方案需要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得到大多數人認可。
但也有特例。伍文軒身為馬安村的黨總支書記,戶口卻在獅市鎮花園村。如今不少地區為了選賢任能,實施村幹部异地任職,囙此村幹部不是本村人的情况並非個案。按照相關規定,村支書、村主任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要“一肩挑”,如何解决合法身份問題?
馬安村提供了一種方案。“經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討論,我被確定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特別成員,在任期內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集體資產管理權。”伍文軒說,他不享受馬安村的土地承包權、股份量化等權利,拿的是固定薪水。他還與花園村簽訂了權利放弃承諾書,放弃在花園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過,為了調動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村集體經濟收益的10%可以作為管理人員的報酬獎勵。
强管理
設立制度“防火牆”,加强各類風險防範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企業是兩類主體,前者是特別法人,後者是企業法人,要區別對待。”在近日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防風險”問題被重點提及。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我省30636個村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特別法人身份,“這就像有了一張進入市場的‘身份證’,可以參與市場經營,但又與企業法人不同。”農業農村廳合經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按照特殊市場主體來對待,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企業,應當按照一般市場主體運行管理,因經營不善可以依法破產。
然而,一旦進入市場,收益和風險並存,如何加強管理、防範風險?
首先,從制度上設立“防火牆”。去年10月,《四川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正式施行,“這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立和運行提供了法律保障。”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規定,不能將土地所有權、宅基地等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學校等公益設施、鄉鎮村企業的建設用地使用權等五類農村集體資產用於抵押。
其次,在經營方式上减少風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儘量減少高風險直接經營,更多發揮村集體的平臺作用,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經營,實現共贏。”農業農村廳合經處相關負責人說。
德陽市旌陽區東湖街道高槐村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市場活動時明確了3條原則。“土地只租不入股、房屋只租不出售、項目只租不經營,雖然收益相對固定,但確保了集體資產安全。”高槐村黨支部書記陳波表示。
還要在契约中上“一把鎖”。“哪怕不直接經營,還是會有風險,之前我們就吃了虧。”旌陽區孝感街道紅伏村黨支部書記尹顯東說,此前來村裡投資的一個業主,因經營不善拖欠了好幾年租金,直到2020年通過法院判決,才追回了50多萬元欠款。如今,當地在合同簽訂時,要求投資方按照年租金和保證金1∶3的比例,交納保證金。尹顯東說,雖然門檻提高了,但資本下鄉的熱情依然很高。
此外,還要加强財務管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普遍缺乏專業財務人員。”譚雪梅介紹,自貢的一些鄉鎮已經作出探索,村級的賬務由鄉鎮代理,鎮政府統一聘請專業會計為集體經濟組織做賬,從而加强鄉鎮對集體經濟組織的監督管理。
下一步,我省還將加强調研和檢查,特別是預算决算、收入管理、開支審批、財務公開等制度是否依法依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離任時,也將接受離任審計。
謀發展
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多種實現形式
春節假期,毗鄰城區的紅伏村迎來旅遊小高峰。近年來該村發展“紅光印象”農業主題公園,走農旅融合之路。“我們引進企業投資,盤活了過去的村史館、紅光橋、紅光禮堂、紅光養殖場舊址等資源,發展旅遊觀光、特色餐飲、親子體驗等業態,帶動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銷售。”尹顯東介紹,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00萬元。
改革的目的是發展。隨著全省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完成,不少村都騰出了大量辦公用房、活動陣地等閒置資產。“當前已不存在所謂的‘空殼村’,關鍵是如何盤活閒置資源資產,解决人才不足等短板,這也是做好改革‘後半篇文章’的重點。”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多地已作出探索:在馬安村,村集體以閒置房產入股參與經營,每年按“固定30萬元+淨收益的10%”進行分紅,同時依託獅市古鎮旅遊資源,引導村民利用閒置房產發展特色餐飲民宿,變“農區”為“景區”;綿陽市游仙區新橋鎮將合併後的舊村部、舊學校、舊廠房等15處集體資產入股到當地企業,利用率達80%,年創收10萬元以上;德陽市旌陽區率先在6個村啟動“三變五社”改革試點,各試點村成立集體資產、土地、勞務、置業、旅遊等5大股份合作社,帶動村民以現金、勞動力、房屋等要素入股,實現“農民變股民”“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
針對農村人才缺乏問題,也有地方先行先試。去年6月,廣漢市率先為9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聘任了首批村級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34歲的廣漢市新協和農機工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剛就成為了南豐鎮陽關村的村級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現在村裡缺少好的項目,我們的優勢是糧油生產和社會化服務。下一步一方面發展油菜花經濟,另一方面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讓入社農民除了土地租金,還能參與二次分紅。”黃剛說。
此外,還要强化政策支持,激發發展動力。2019年以來,我省實施了村級集體經濟扶持項目,對扶持村給予每村100萬元補助,各地大膽創新,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徑,形成了股份合作自主經營、資源合作聯合發展、資金入股借力發展、租賃經營穩健發展等多種發展模式。“下一步,各地要發揮好政府投入資金撬動作用,對集體資源資產分類管理。”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經營性資產,要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對於非經營性資產,要加强管護;對於資源性資產,要强化確權保護利用。
為推動責任落實,我省已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等工作納入對市(州)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畧實績考核內容。 (記者 史曉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