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編制的《規劃》,經市委、市政府審定並印發。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吳盛海介紹,“十三五”期間,重慶實現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同比新增41天,PM2.5濃度從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同比上升14.3個百分點;生態環境領域納入國家考核的9項約束性名額全面完成。
為推動重慶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重慶編制了《規劃》。
《規劃》共10章36節,約4.3萬字,總體上分為三個部分:總結分析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形勢,提出“十四五”時期全面開啟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新征程的目標;明確了六方面具體舉措,包括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總抓手引領綠色轉型、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防範化解生態環境領域重大風險、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提出工程項目和規劃實施的制度保障。
《規劃》明確,到2025年,重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减少,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准明顯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加鞏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强。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7項覈心名額上,包括:“組織GDP能耗降低”“組織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這兩項名額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7.3%,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2.6%,森林覆蓋率達到57%,都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於43%,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减排量分別達到4.32萬噸、0.18萬噸、3.68萬噸、1.06萬噸。同時,《規劃》對2035年遠景目標也進行了展望。
吳盛海介紹,《規劃》內容翔實、措施具體,可以概括為五個主要特點:
突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的統領作用。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全域、心系重慶長遠發展,為重慶量身定制的目標定位。《規劃》緊緊圍繞“2025年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35年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總體目標,明確“十四五”期間開啟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的新征程,進一步彰顯重慶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鄉特色之美、產業貭素之美。
突出綠色發展轉型的根本要求。深化能源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有序落實碳達峰行動是重點,“一區兩群”整體推進綠色發展是關鍵。比如,《規劃》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要達到20%以上,將重慶建成全國葉岩氣勘探開發、綜合利用、裝備製造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示範區,建成綠色低碳發展示範都市、全國低碳發展先導示範區;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EOD)模式試點;除在安全生產或者產業佈局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外,禁止在工業園區外新建工業項目。
突出科學系統治理的整體觀念。《規劃》堅持全域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按照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流域左右岸、上下游、幹支流、地上地下水環境治理,統籌細顆粒物(PM2.5)、臭氧等大氣污染物治理,統籌都市生態品質提升和鄉村生態振興。在任務安排上囊括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城鄉建設、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各部門、各領域工作。
突出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思維。《規劃》按照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要求,加强對生態環境領域安全工作的統籌協調,對放射性物質、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重金屬等風險要素管控作出全面安排。比如,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市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開展新污染物調查與治理;全市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機制、應急回應更加完善。
突出川渝共治共保的合作機制。如何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推進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綠色賦能?《規劃》用了較大篇幅來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措施包括推動生態共建,共同打造一批以水體、道路為骨架的生態廊道,集中建設瀘州、內江、榮昌、永川、大足等一批森林城市群;深化污染共治,完善跨界水體環境治理、空氣污染聯防聯控、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等;共推綠色發展,聯合打造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推動重慶經開區等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