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耕地 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黑龙江 66℃ 0
摘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勢在必行。好在2019年末,一攬子黑土地保護政策來了。據統計,2021年,建甌市共審批12家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糧田種植服務面積達5.5萬畝次,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勢在必行。

黑龍江、廣西、福建等地正因地制宜探索耕地保護有效舉措,努力提升地力,大力改造中低產田,通過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民種糧意願,力爭用足、用好寶貴耕地。

——編者

黑龍江雙鴨山市四方台區

護好黑土地增產又增收

“這是咱村的‘試驗示範田’。”田埂將塊田一分為二,撥開雪層,東邊20壟連年深翻,油黑發亮;西邊20壟從未深翻,灰白暗淡,“你猜畝產差多少,140多斤!”

楊國華是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四方台區靠山村村民,他的200多畝玉米地成方成行,路通渠連。跨進楊家小院,金黃的玉米堆成小山。

“去年一畝地打糧1600多斤!黑土地的地力上來了,產量也就上來了!”翻開屋裡的帳本,楊國華一臉喜色。兩年來,玉米畝產每年增長二三百斤,年收入多了4萬元,“手頭寬綽了,年後要再多包些地,添置個大馬力的耕耘機,外加個輕型免耕播種機!”

但問及四五年前的日子,楊國華卻直言,沒料到黑土地也有地力不支的時候。那時,俗話裏“抓把黑土冒油花”的黑土地,卻“挖塊黑土像石頭”,蓄水保墒的能力十分有限。

好在2019年末,一攬子黑土地保護政策來了。“每臺補貼2.2萬多元,幾乎給打了半折,國家的力度多大啊!”楊國華在村裡第一個買下免耕播種機。

免耕播種、深松深翻、間種套種……幾輪實地考察後,四方台區農業農村局的專家們確定了“因地制宜、分類治土”的策略。

“豆糧間種,透風透光,省下肥料不說,還讓地裏的有機質等含量明顯提高。”楊國華說,根據自家地塊的土質不同,200多畝地分別採取了深翻、間種、免耕播種的新模式。

應用面積最廣的深翻工作,需將土地連片,集中工作,村幹部們挨家挨戶做工作。“翻一坰地還給補貼600元,國家支持的事兒,錯不了!”從炕頭到村頭,楊國華走街串巷,一一講科學、算細帳,“秸稈粉碎翻埋,新增地力,减少蟲害,再說,秋天滅茬的錢也省了啊!”

2020年秋收,看著一車車穗大粒滿的玉米棒子,村民們心裡樂開了花。經統計,應用深翻整地等一系列新技術後,當年全村畝產同比新增約15%。

建設“能灌能排”高標準農田,全區覆蓋率超六成;對1300畝採煤沉陷耕地進行剝離土回填,分批治理;對黑土耕地應翻盡翻,進行間種套種培訓,推廣有機肥大面積替代化肥……2021年,四方台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每千克達44.14克,相較2018年增幅達19%。

“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廢舊農膜、農藥包裝……這些都不能亂丟亂放。”午飯後,身兼網格員的楊國華開著車四處巡查,“子孫後代的財富,咱可得守好。”

廣西百色市田陽區

薄土變良田村莊換新顏

1月27日上午,沿著緩緩流淌的右江,記者隨車來到了坐落在江畔的廣西百色市田陽區那滿鎮內江村。村子的田地裏綠意盎然,這些是村民們種植的聖女果藤蔓。借著種植水稻的間隙,農民們採取“稻—菜”或“稻—稻—菜”的輪作模式均衡土壤養分,為下一季的種糧打好基礎。

地裏綠意滿滿,開闊的土地、平整的水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可就在幾年前,村裡還不是這個樣子:因為地處河谷,地勢低窪,排水不暢,一下雨,這裡就成了小池塘。為此,不少農戶來找內江村黨支部副書記黃文珍提意見。

2021年4月,內江村啟動了農田修復項目,幫助村民平整土地、改擴建水渠。那段時間,機器的轟鳴聲和車輛的運行聲在地裏此起彼伏。一車又一車的黃土從山上運下來,再填到地裏。

“填土的時候,要先把地裏原來的表層土推到兩邊,再把新運來的黃土填到裡面,最後蓋上表層土。”村民黃廣達說,鎮農業服務中心的科技人員告訴他這樣既能改善低窪,又能保持肥力。

土地變得更加平整了,但分散的小地塊還是不利於機械化生產。於是,內江村又拆除了部分田埂,把分散的地塊連成片,進行統一規劃。“現在的土地已經適合農機操作,等8月份水稻收完,農機就能直接開進田裡粉碎秸稈,省時又省力!”田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譚超喜說。

除了土地的變化,一條條嶄新通暢的水渠也修起來了。“水渠修多深、多寬?怎樣排列才既能排水又能引水?這些問題,田陽區的農業技術人員都幫我們規劃好了!”黃文珍說。放眼望去,一條條灰白色的水渠沿著田埂蜿蜒向前。“旱能灌、澇能排,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黃廣達說。

“黃大哥,別忘記施點有機肥!”田陽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謝增秀站在田埂邊,沖還在地裏整理聖女果枝蔓的黃廣達喊道。種過一季水稻後,土壤容易板結,增施有機肥可以新增土壤裏的微生物,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透氣性。

“靠著輪作和綠肥種植,村裡的地力提高了不少,水稻畝產也從800斤提高到現在的1000多斤。”黃文珍說。

2019年以來,田陽區完成了對4.5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2021年,又啟動了2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項目,綜合耕地面積,確保排灌通暢,改善土壤結構。“有好地,才能種好糧。”譚超喜說。

福建南平市建甌市

合作社支招農戶熱情高

臨近春耕時節,一大早,天下著濛濛細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利群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詹仁愛就帶著小橋鎮霞抱村的農戶張朝鑫來到育苗地裏,一頭紮進了大棚。

掀開育苗盤上的塑膠薄膜,掏出鑷子輕輕撥開培養土,詹仁愛拈出一粒已經抽芽的玉米種子細細查看。“這兩天天暖,苗長得快,過幾天就能種下地了。”

作為一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利群農機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育秧、機耕、機插等服務。據張朝鑫介紹,先前村裡種糧的效益很低,為增加收入,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許多良田撂荒。得知合作社能提供全流程的機耕服務,村裡不少人有了和張朝鑫一樣的想法:“讓機器幫著種糧,省時省力,效益更高,是不是個法子?”

大家找到合作社,詹仁愛卻犯了難。鄉親們耕種面積小、戶數多,小片農地不適合大型機耕,合作社也沒精力逐一對接。“不如連片地塊統一接受服務。”在詹仁愛的提議下,8家農戶聯合與合作社簽訂了耕地託管契约,由合作社負責共80多畝耕地的耕、種、管、收、銷。

自2020年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來,張朝鑫承包的耕地逐漸擴大至50畝,將耕地託管給合作社,春種玉米、夏種水稻。

東遊鎮墩上村的農戶李本全則比張朝鑫更早接觸農業社會化服務。從一家人種十幾畝到現在一個人承包300多畝,李本全成了村裡的種糧大戶。“就像我們吃菜要葷素搭配,土地用肥時,也要注意複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科學搭配。”田壟上,李本全正向徒弟林禮全傳授土地管理的要點。

“以前我們哪懂這些,玉米種子好壞有時都分不清。”李本全介紹,為他提供服務的瑞福農機專業合作社每年組織農業理論培訓課程,提升農戶保護耕地、科學種植的意識。

“農業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推進農業生產服務規模經營,讓更多農戶樂於、專於種糧。”建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魏德軍介紹,建甌市通過代理制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極大提升了農戶的種糧意願。“緩解了糧食種植過程中的勞動力缺失,破解農村‘誰來種地’的難題。”魏德軍說。

據統計,2021年,建甌市共審批12家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糧田種植服務面積達5.5萬畝次,發放補助資金165萬元。自2018年實施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多項耕地保護措施以來,建甌市拋荒田地减少3000畝,種糧面積新增1.7萬畝,新增糧食產量7600噸。(記者張藝開鄭壹施鈺)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