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上山吃起旅遊飯成都遊客舉家來此過安逸年

四川 70℃ 0
摘要:2月5日,正月初五,四川日報全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小分隊從攀枝花市區出發,沿著蜿蜒山路開車兩個半小時,來到鹽邊縣漁門鎮犀牛村。沿著環湖路駛進村,大片的枇杷林鬱鬱蔥蔥,整齊的民居一排挨著一排,村前大樹下聚著曬太陽的老人與嬉戲玩耍的孩子。


在鹽邊縣犀牛村帳篷客棧觀景台看到的庫區美景。  

點比特鹽邊縣漁門鎮犀牛村

2月5日,正月初五,四川日報全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小分隊從攀枝花市區出發,沿著蜿蜒山路開車兩個半小時,來到鹽邊縣漁門鎮犀牛村。沿著環湖路駛進村,大片的枇杷林鬱鬱蔥蔥,整齊的民居一排挨著一排,村前大樹下聚著曬太陽的老人與嬉戲玩耍的孩子。

還有舉家來此度假的客人。成都遊客王敏哲和家人在這裡選擇了一家名叫“漁門小聚”的帳篷客棧共度虎年春節假期,眼前的二灘湖,藍天白雲下微風拂過,湖水泛起漣漪,秀美鄉村的“高顏值”讓成都客人直呼“安逸”。

1 撤兩萬餘口網箱 漁民後退上岸成果農

“3月景色還要更美些。水漲得更高,桑樹才發芽,芒果花也開得多,枇杷金黃金黃的,啥子都融合在一起,吃的也有,看的也有,耍的也有。”一見面,犀牛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何朝華就滔滔不絕介紹起村裡的“寶貝”。

犀牛村是個不折不扣的“移民村”,65%的村民都是二灘庫區的後退移民。2010年,村裡“流行”起包水域,建釣魚棚,辦漁家樂。到了旅遊旺季,雲南、陝西、貴州等地的遊客慕名而來。

“釣魚棚只能釣魚,如果自己有網箱,還能把遊客釣上來不想帶走的小魚養起來。”眼看經濟效益好,村裡78戶漁民在庫區建起網箱,“加上釣魚棚和漁家樂,一年收入10多萬元。”村民楊樹貴回憶道。

2016年底,為促進綠色發展,二灘庫區全面取締網箱養魚。漁門鎮副鎮長餘欣林告訴記者,那一年他剛剛到鎮上工作,白天進村扶貧,晚上幫著漁民賣魚,“90天的時間,二灘庫區21948口網箱和225座釣魚棚及附屬設施全部拆除。”

水裏沒了收入,村裡想方設法帶著村民上岸另謀出路:靠山吃山搞種植。種芒果、種枇杷、種桑樹,產業發展逐漸有了起色。

“坡有搖錢樹,溝是聚寶盆。”何朝華介紹,村裡的萬畝枇杷正在不斷擴展,芒果和桑葚已經進入盛果期,上岸百姓的生活,隨著水果豐收富裕起來。

2 建生態客棧 春節期間幾乎每天滿房

“二灘庫區就數這裡平坦開闊。”何朝華說,老一輩人又把犀牛村稱作“三源河”,國勝河、永興河、惠民河在村裡彙集,卻一直僅被用作灌溉。

庫區形成後,村裡盤活村集體位於臨湖山頂、長期荒廢的數十畝閒置土地,實施道路硬化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後,啟動旅遊發展招商工作,通過以資源入股的形式與企業開展合作,吸引都市居民進村當“新村民”。

這個春節,村裡“漁門小聚”帳篷客棧的10多個房間幾乎每天滿房,不少人全家出動,特意選在這裡團年。

客棧如此受歡迎並非偶然。“站在這裡的那一刻,獨特的環境讓我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選擇。”老闆孫宏超本在北京從事涉外旅遊,一直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客棧,他將這裡當成實現夢想的舞臺。

去年10月,“漁門小聚”項目產生的第一筆保底收入11720元匯入村集體帳戶,犀牛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

站在客棧觀景台,碧水在前,青山在後,其中一塊白色區域格外引人注意。“那裡有看頭,一定要去看看。”犀牛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永輝帶著記者走進半山腰的枇杷觀光採摘園,透明的遮攔網整體覆蓋,枇杷不用套袋,在庫區的自然陽光下恣意生長。

去年6月,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村裡改變過去果農“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以村集體經濟的形式,以每株100元的價格,租用村民的618株枇杷,通過收取門票、出售枇杷、有償認領、帳篷租用等多管道新增集體經濟收入。

在遊客的歡聲笑語中,何朝華說出了自己的新年心願,“希望攀鹽高速早點修好,這樣從市區來村裡的時間就能縮短一半,大夥的好日子就能開上‘高速路’了。”(記者 唐子晴 文/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