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文化馨香漫清溪

湖南 61℃ 0
摘要:從2月1日起,本報連續五天推出《新春走基層·新山鄉巨變》,透過那一幅幅火熱的生活場景,一個個真實的致富故事,講述這些村莊的茶、果、魚、花、地域文化如何乘著鄉村振興的春風,“香”飄萬裏。

  ■編者按

春節前夕,湖南日報派出五組記者走進益陽清溪村、木溪口村、茶鄉花海社區、小河咀村、上碼頭村,感受濃濃年味,記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變化,展現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美麗畫卷。

從2月1日起,本報連續五天推出《新春走基層·新山鄉巨變》,透過那一幅幅火熱的生活場景,一個個真實的致富故事,講述這些村莊的茶、果、魚、花、地域文化如何乘著鄉村振興的春風,“香”飄萬裏。

太陽都升起老高了,濃白的霧還沒有散。洞庭湖平原上,一座座丘陵微微冒出頭來,像遙遠的島嶼。

進入臘月,年的氣息無處不在。漫走的霧氣中,夾雜著一點兒香腸豐腴的甜、一點兒臘味柴火的香。

一路行來,益陽市高新區謝林港鎮清溪村最打眼。裝扮喜慶,人聲熙攘,將年味烘托得恰到好處。這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鄉土文學代表之一周立波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文學創作原鄉。60多年前,周立波以清溪村為背景地寫作的《山鄉巨變》引發强烈反響。今天,這片文學滋養的土地,已然寫就了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讓村落成為“文化客廳”

“咚咚咚……鐺!”

村口的清溪廣場上,剛搭好的舞臺被愛熱鬧的人們圍了五六層。在幾通鑼鼓的指引下,一隻30餘米長的“蝦子”被80餘人合力“耍”了起來。

“蝦子起拱囉——”一聲悠長的號子,“蝦身”拱起,“蝦頭”瞬間朝天,人群爆發出響亮的歡呼。

益陽是我省主要產蝦地。蝦子起拱,是傳統的益陽民俗,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2008年納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道地的益陽味咧!”益陽市民羅志特地帶著家人從市里開車來清溪村“找年味”。隨著臺上節目的氣氛推向高潮,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裏“把巴掌都拍爛了”。他驕傲地告訴記者:“別的地方舞龍舞獅,我們就不一樣!”

一旁的清溪國潮年貨節上,堆滿了益陽的特產年貨。免費寫春聯、“福”字等公益活動攤位前排起長隊。紅色燈籠綴在冬樹的枝頭,一樹接一樹,將人們引到村子深處。

“在我們清溪,你可以在非遺展館看到油紙傘、羊舞嶺窑瓷器、民間剪紙,可以在村裡喝到道地的益陽擂茶……清溪村就是益陽地方文化的展示視窗。”清溪村黨總支書記賀志昂看著不斷“入村”的客流,喜上眉梢。

2018年以來,清溪村啟動提質改造,對空間結構重新進行科學規劃、整體開發。它不僅僅局限於村子所在的2.97平方公里,還囊括了周邊十幾個村,打出了“泛清溪”的文化概念。

清溪村的“文化氣”,是從周立波那兒來的。賀志昂從小聽著周立波書裡的故事長大,但直到2008年周立波故居啟動修繕,他才認真地讀其代表作《山鄉巨變》。“之前我覺得這就是寫鄉里的那點事,有什麼好看?看到那麼多人來參觀故居,我還不太理解。但慢慢地,我再讀,書的味道出來了,書中那段歷史的滋味也咂摸出來了。”

《山鄉巨變》有餘味,是公認的。那些餘味,讓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試圖回味書中的場景、感受周立波的創作歷程。基於此,村裡建起了夢回清溪長廊、清溪劇院、清溪裏民宿等文旅景點,每年吸引超過60萬遊客來參觀。益陽市的不少讀書會和研學機构也選在清溪村辦活動,帶動民宿、農家樂等旅遊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旅遊服務產業鏈。2020年,村集體經濟資產達3000餘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萬餘元。

賀志昂介紹,接下來,清溪村打算建設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簽名本珍藏館、山鄉巨變陳列館、清溪書屋、書香民宿、文學藝術幼儿園等工程,進一步促進人文、產業等要素融合發展。他信心滿懷:“清溪村就在益陽城邊,文化優勢、交通優勢疊加,我們要成為益陽的‘文化客廳’。”

  讓田園成為樂園

霧氣隱入更深的山林裏去了,村裡的景色清晰起來——清一色青瓦坡屋頂、灰白搭子牆房子掩映在綠樹之間,清澈的溪水在路邊規整的水渠中活潑地奔流。質樸的原木路標盡頭,是精緻的民宿。

冬日的田野有些寂靜,但田野旁邊,挑擔、趕牛的雕塑群展現了一幅幅活靈活現的農耕畫卷。“看,這是扮禾。”一比特家長指著一座雕塑,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收完稻穀加工,才有我們每天吃的大米飯……夏天,我們再來看……”

真美好啊!但清溪村村民、1992年出生的鄧旭東卻說,他一度只能通過《山鄉巨變》來瞭解自己家鄉的本來樣貌。

在他的童年與少年時代,由於無節制的採礦,清溪村的生態遭受了極大破壞。“沒有幾塊好地。山光禿禿的、溪水髒兮兮的……”

2008年起,清溪村陸續建設農耕文化體驗園、山鄉巨變展覽館等景點,植樹造林、涵養生態,礦場也得到了清理整治,逐步關停。2018年,清溪村再次提質改造……山水一天天清秀起來,城裡人愛來這裡親近土地,體驗農耕之樂。

鄧旭東原本在深圳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前年,他下定决心回鄉創業。他和父親流轉了兩座山,種油茶樹、桂花樹,最近還尋思著種些“林下菌”。

“不僅能創造經濟效益,也是在重建父親和爺爺心心念念的家園。”談起種樹的初衷,鄧旭東說,“就像立波先生寫的,清溪村曾經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樹。父親和爺爺經常在家念叨曾經滿山茶花開的場景……”

60餘年前,周立波滿懷希冀地落筆:“我要經我手把清溪鄉打扮起來,美化起來,使它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時光如書,他布下的是一個“引子”。如今,經由新一代建設者的手,清溪村在書寫著新的章節——那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飽蘸著文化馨香的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好故事。

(文/廖慧文邢玲)

标签: 文化 藝術 周立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