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區明達鎮紅八村,成片金黃的水稻在落日餘暉映照下,呈現一派豐收景象。 攝/向成國
銅梁農民花園庭院
重慶匯達檸檬科技有限公司出口檸檬分選
回首剛剛過去的2021年,重慶交出了一份優异的“三農”成績單。
這一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019.8萬畝,糧食總產量218.56億斤,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市的3005萬畝糧食種植面積、216.2億斤以上糧食總產量目標任務,創13年來糧食產量新高;活豬產能提前半年恢復到2017年正常年份水准,蔬菜、水產等重要農產品量足價穩。
這一年,全市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出臺一攬子產業扶持政策,向“兩群”17個區縣、原18個深度貧困鄉鎮派駐35個產業技術指導組,產業覆蓋90%以上的脫貧戶,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
這一年,全市循序漸進啟動鄉村建設行動,新(改)建農村衛生戶廁6.8萬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99.9%,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8%,所有區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離“農民過上城裡人的日子”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
這一年,全市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村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達98%;創新“民情茶室”等村民協商議事形式,化解矛盾糾紛20餘萬件;培育村(社區)“法律明白人”3.3萬餘名;累計建成“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89個,打造平安示範村社1000個,農民羣衆安全感有效提升。
……
這一年,全市“三農”工作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為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去年“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農業强產業興旺取得新進展
食為政首,穀為民命。
我市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建立市領導包片、部門領導包縣的糧食生產責任機制,成立糧食“三穩”工作專班,分區縣、分水稻等重點作物品種,下達糧食生產任務清單,分解到鄉鎮,落實在田間地頭。
為此,各區縣黨委政府堅定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從講政治高度把糧食生產措施抓實、抓細、抓落地。同時,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通過推廣優質糧食品種、廣泛應用農業機械等,在巴掌田裡紮緊“米口袋”。如今,全市高標準農田累計達到1498萬畝,“千年良田”試點建設全面開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53.5%。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我市在抓好糧食安全的同時,鄉村產業也迎來蓬勃發展。
每年九十月份,匯達檸檬集團副總經理徐小玲要為銷售忙著到全國各地去洽談客戶,而今年不同的是,她不再為此事著急。
原來,該公司今年新推出了一款檸檬加工產品——檸檬料理汁,不僅解决了鮮果銷售的困難,同時還提升了產業附加值。如今,通過檸檬鮮果的精深加工,匯達檸檬已實現從果皮、果肉、果油到果籽的“榨幹吃盡”,經過精深加工的檸檬,身價漲了幾倍甚至是幾十倍,成了當地重要的富民產業。
重慶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山高坡陡、地塊零碎,要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必須向全產業鏈要效益,走三產融合發展之路。為此,我市將產業振興重點轉向提質增效。
去年以來,我市狠抓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强鎮建設,積極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著力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同時,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出臺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品質發展政策,實施品牌農產品網銷行動等,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如今,全市累計發展柑橘、榨菜、檸檬等優勢特色產業3100餘萬畝,創建三峽柑橘等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羣、萬州區等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强鎮,累計培育7個100億級、8個50億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分別編制19條重點產業鏈實施方案和圖譜,生態旅遊、養生養老、鄉土文化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
與此同時,我市將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解决關鍵問題,構建從創新源頭到推廣應用的完整鏈條。
比如,針對創新要素集聚不够、科研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在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矩陣上下功夫,成功爭取到全國農業領域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活豬技術創新中心在重慶佈局,並組建了活豬遺傳育種與繁殖、營養與飼料、疫病防控、養殖環境與工程、大數據5個領域14個創新團隊;與四川農業農村部門攜手實施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科技合作項目7個。此外,還積極培育萬州區三峽山地特色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等特色平臺。
同時,我市把實施種業振興工程作為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高標準建設長江上游種質創制科學設施,加快建設西南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區域性畜禽基因庫。推動榮昌豬、大足黑山羊等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建設區域性畜禽基因庫,全市自主研發糧油品種推廣面積占比提高到70%以上,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農村美基礎夯實鄉村更宜居
鄉村是農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綠水青山,留住美麗鄉愁,建設美麗家園,才能讓農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以來,我市把鄉村建設行動作為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畧的重要任務,循序漸進加以推進。
奉節縣雲霧鄉屏峰村六組村民劉金培家,沖水式廁所乾淨整潔,牆壁四周貼滿白色瓷磚。“改廁後安逸多了!”劉金培高興地說。
農村改廁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頭戲。去年,全市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則,扎實推進農村改廁。同時,為讓“方便”的事更方便,我市率先出臺了全國首個農村改廁建設地方標準,進一步完善農村戶廁規劃、設計、建設、糞污處理、維護管理以及加强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切實提高改廁科技水准,真正做到改一戶成一戶。
農村改廁只是我市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的一個方面。按照《重慶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逐步向自然村(組)延伸,農村水電路網訊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村容村貌進一步提升,基本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從乾淨整潔到美麗宜居、從全面推開到整體提升轉變。
除了鄉村生活環境的提質陞級外,在生產環境上,我市重點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化肥農藥持續减量,深入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示範區建設。截至目前,化肥農藥連續5年“雙遞減”,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80%、87%以上。
在生態環境上,我市牢牢把握長江“十年禁漁”政策,持續深入開展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長江禁捕漁政執法能力提升等專項行動,全力鞏固維護“四清四無”禁捕成果,進一步營造“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羣衆不吃”的良好秩序。
與此同時,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既要建物又要樹人。去年,我市在加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也提出了一攬子計畫。比如,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水准,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配套設施等,進一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讓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農民富收入新增日子更紅火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奉節縣平安鄉文昌村村民喻德兵對此感受真切。
1月13日,喻德兵叫上村民一起到菜園子裏摘菜。“老喻,這兩年賺了不少錢吧?”未到地頭,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聊開了。“還行還行,全靠大家幫忙。”喻德兵揮揮手,哈哈大笑。
平安鄉曾是市級深度貧困鄉鎮,現在這裡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範鄉鎮。2018年以來,鄉里開始探索經營主體與農戶聯營的模式,讓農戶至少具備流轉土地固定紅利、惠農直補、財政資金持股紅利、本土務工四大增收通路,農民不僅變成了股東,還新增了收入,進一步拓寬了增收的路子。
曾是貧困戶的喻德兵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18年,在鄉政府的支持下,他說服62戶農戶入股承包地300畝,並租賃32戶農戶承包地130畝,擴建活豬養殖圈舍3000平方米,建蔬菜大棚22畝,走上與農戶共同發展的種養結合的合股聯營之路。當年,喻德兵的公司與合作社年總收入達650萬元,純收入達170萬元。而在他那裡務工的村民,也都有了好幾份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
“三變”改革啟動了“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實現“產業連體”“股權連心”,對促進農民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去年,我市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面向更多行政村推廣農村“三變”改革,讓更多農民享受改革帶來的紅利——資料顯示,我市68個鄉鎮全域推進,新增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1643個,累計達到2234個、占全市行政村的24.3%。
截至目前,通過農村“三變”改革,全市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13.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27.1億元,355萬名農民當上股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