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統治模式發生重大變化
約西元1000年,以宋朝為節點,中國王朝統治模式發生重大轉型,從這個時期中原王朝由東西交替轉向南北交替。
如果將王朝類型分為將軍型和丞相型則容易理解東西與南北的巨大不同。
西Vs東,北Vs南恰好是兩類統治模式的對比。
將軍型統治王朝
建都於邊塞重地,人口稀少,經濟欠發達,科技落後。
朝都隨時有被打擊的危險,威脅主要來於外部敵對勢力。
這類王朝必須勵精圖強,團結內部各方面力量,如將軍引領阿兵哥,勠力同心,同抗強敵。
秦是代表王朝,秦興起於西北,無論是人口、經濟、科技,還是環境均落後於東部各諸候,只有變法圖強、上下一心才能生存。
丞相型統治王朝
建都於戰畧後方,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科技先進。
王朝建都於繁華之地,官商貴族追逐奢華,最大威脅來於群眾的反抗,這與將軍類王朝有質的區別。
宋開啟的丞相類王朝,國之地緣收縮,漢文東撒,西文東拓。
宋之丞相類王朝
都城建於戰畧的後方,地處繁華之地,京中官僚貴族逐漸追逐奢華。
對邊塞,首不願耗費錢糧降低自我用度,次不願邊塞將士獲功爭奪已得之利益,能妥協則妥協,以商人思維花小錢求安穩以歲錢戎邊。
對內,設立各式衙門制度,駐重兵於京防範民變,欺騙和控制群眾源源不斷為其提供奢靡用度。
國之上下唯利是圖,塞邊群眾逐利而行,漢民不斷向東向南遷移。
外族勢力則乘虛而入,遷入者擇地而居,首選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商貿發達地區開展商業。
原居漢民,能者、智者、富者、體强者先行內遷,留存者漸弱。
新來者同樣是族外能者、智者、富者、體强者,新遷者漸強。
留存弱者漸漸受新遷强者影響,慢慢改變了習俗轉變了信仰。
西來的穆斯林選擇伊黎河穀、天山埡口、河湟重地在伊犁、烏魯木齊、西寧、臨夏、蘭州、中衛等地發展是地理之便,這些地區原居民信仰轉變是逐利的結果。
伊斯蘭在西北漸強
清末,回民曾欲在西北建立伊斯蘭國家
1865年英俄支持阿古柏侵入新疆,並挑唆陝甘回民建國。
1866年陝甘青回民於甘肅慶陽董志源會盟。
清政府定義為陝甘回亂,但國外歷史學家認為是陝甘回民建立伊斯蘭國家的戰爭。
清主要有兩類意見,一類以海防派為主,一類以塞防派為主。
海防派認為,國之重心在東部沿海,西北貧瘠之地,無論防守還是發展均需耗費錢糧,不如舍之,全心做好東部繁華地區,遷邊民內寘更容易發展。
塞防派認為,西北陝甘如肩肘,河西似臂掖,藏疆蒙如指,肩肘存五指生,如臂使指,失西北則髒腹盡顯於敵,國將終無寧日。
1866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及陝甘總督身份開始對西北用兵。
國內歷史學家稱之為左宗棠陝甘平亂及收復新疆,國外歷史學家稱之為東幹戰爭。
1866-1878年,歷時12年平定陝甘回亂,1878-1881年歷時3年擊潰阿古柏,平定陝甘回亂比收復新疆更加艱難。
清政府根本就沒有認清西北戰畧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骨子裡還認為西北仍然是藏疆蒙各少數民族間的問題。
在吐蕃方向建立西寧總理,青藏形成兩個政治覈心。
在蒙古方向建立寧夏將軍,甘肅被分割成狹長沒有腹地的通道,從此甘肅一蹶不起。
就如西方歷史學家定義為東幹戰爭理由一般,中國西北的藏族及蒙族人口稀少,居住土地面積有限,已與漢族融合發展,而全球穆斯林人口眾多,居住土地面積廣袤,後續勢力範圍極廣,中國西北已經由漢藏蒙各族爭戰為主演變為漢回間的信仰之戰。
清政府繼續加大對回族的支持,甘肅臨夏回族馬氏得到大力支持,臨夏回族興盛被稱為中國的麥加。
如果說甘肅如臂掖則藏疆蒙如指,如果說甘肅如股骨則直接影響西北能否站立。
可惜的是後世王朝只看見自隴而起的周秦唐蒙大順軍團對東南王朝的打擊,從而不斷分化甘肅弱化甘肅,根本沒有看見弱化的甘肅如股骨斷裂的瘸子,西北從此長跪不起。
到中華民國時代,弱化的甘肅已經沒有能力對藏疆蒙地區長臂管轄,外蒙獨立,新疆半獨立,西藏飄搖,甘青寧逐漸伊斯蘭化。
甘肅是歷代王朝興盛與衰亡的鏡子,也是中華文明興起和衰落的節點。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