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用什麼打法殲敵10萬,兵不血刃攻克長春?

吉林 125℃ 0
摘要:東野用的是“圍城”之法,通過長期封鎖斷水斷糧的管道,使守城的10萬敵人喪失抵抗能力,基本上兵不血刃拿下長春。敵軍在城內的兵力始終無法順利突圍,而周邊的援軍力量又自顧不暇,無法去長春解圍。當時的長春就是這樣,首先鄭洞國手上的部隊只有60軍和新7軍在內的10萬人,而東野在遼沈戰役前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大量機動兵力用來圍困瀋陽和長春兩座主要城市。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歷史,瞭解歷史。

在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在軍事上逐漸扭轉了同國軍的力量對比。尤其是東北區域,眾所周知當時實力最强的野戰軍就是東野,而他們的對手雖然包含了2支裝備精良的王牌軍(新1新6),但是總兵力上已經遠遠落後於48年時的東野,甚至僅有東野的一半左右,50萬人多一點。東北形勢的變化之快令人吃驚,在1-2年之前,國軍還是處在進攻態勢,但由於東野自身部隊建設得力,而國軍陣營在東北換將頻繁,實力停滯甚至出現倒退,才表現出48年時東北的力量對比情况。

到48年中旬,國軍所占東北區域僅為4%,只能說在苦苦支撐。東野面前的障礙僅剩長春、瀋陽、錦州三座都市。其中長春的形勢和打法最特別,可以說是解放戰爭中最特殊的一座大城市。東野用的是“圍城”之法,通過長期封鎖斷水斷糧的管道,使守城的10萬敵人喪失抵抗能力,基本上兵不血刃拿下長春。為什麼這種戰法在其他大城市身上並不多見,卻能在長春戰役發揮奇效呢?

最直接的原因,用圍城的辦法解放一座大城市,需要基本的客觀條件。長春在解放前夕的情况非常符合打圍困戰的要素。要用斷水斷糧的管道去攻克一座城市,必須是這座城已經呈現孤立狀態。敵軍在城內的兵力始終無法順利突圍,而周邊的援軍力量又自顧不暇,無法去長春解圍。當時的長春就是這樣,首先鄭洞國手上的部隊只有60軍和新7軍在內的10萬人,而東野在遼沈戰役前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大量機動兵力用來圍困瀋陽和長春兩座主要城市。瀋陽是東北剿總的總部所在地,尚有陸路管道與關內相連,廖耀湘的第9兵團精銳當時也是完好的,防守力量較强,要去救長春的想法不是沒有,但考慮到危險性一直沒有採取行動。長春和瀋陽不一樣,位置更靠北,深陷我軍包圍圈,並且長春也不是營口那樣的港口,並不沿海,無法接受海路補給和支援。基於這個條件,從1948年5月開始,東野就展開了對長春的圍困。到48年10月總攻長春,圍困戰前後總計持續了4個多月,150多天時間。此時長春城內的給養早已耗光,沒有糧食。被逼急了的國軍要麼起義,要麼餓的毫無戰鬥力,攻克長春這樣的大城市,東野最終傷亡1600餘人,客觀講已經是很低的數位了。

這種打法以佔優勢兵力的一方圍困、消耗敵人為特徵,軍事成本很低,但是並非任何情况下都好用,需要有客觀基礎和實施的必要性。在後來我軍進攻天津、北平、上海等都市的時候,經過深思熟慮,東野、華野都沒有再採用類似長春時的戰法,至少沒進行真正嚴密的圍困。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