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省份的土地財政模式,迎來大考。
天風固收孫彬彬發了個報告,匯總全國各個地區的數據,比一比,看誰的賣地收入表現最差。
為什麼要比“誰最差”?
原因很簡單:大家都很差。
先看下降最多的13個省份。
雲南、新疆、黑龍江、內蒙古、廣西、山西、甘肅、河北、寧夏、江西、吉林、河南、遼寧共計13個省份2021年土地出讓金同比下滑超過20%。
最差的是雲南,所有地級市都是負增長,全年只完成了預算的19%。
老大哥昆明下滑幅度高達78.3%,直接拖累整個省的土地出讓金降了7成以上。
前幾年雲南靠文旅、養老、旅遊地產炒得很凶,高度依賴服務業,庫存升高後本地人購買力不足,迫於人口流動大幅受限,旅遊幾近停擺,賣不出去地,也在情理之中。
黑龍江的成績也很難看,哈爾濱賣地收入降了一半,像雞西、雙鴨山、鶴崗、伊春,幾乎都沒什麼土地出讓,上個月鶴崗還因為“財政重整”火了一把,藍白也寫文章聊了這個事。
內蒙比黑龍江、雲南情况稍微好點,至少包頭、赤峰、鄂爾多斯還能賣出去地,但呼和浩特降幅直接超過了50%。
廣西,7個地級市的下滑幅度超40%,預算完成比例僅達到44%。
山西,太原賣地收入直接降了66.2%,很猛。
甘肅,兩個賣地扛把子的大市,蘭州、天水都在下降。
江西有點不一樣,省會南昌下滑幅度高達68%,萍鄉、九江、新餘居然正增長。
其實,只看省會城市,就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太原、昆明、南昌的跌幅都超過了60%,華北、西南、中部的省會城市尚且如此,千百個依賴土地出讓的三四五線都市,眼下的境遇可想而知。
除了這13個省以外,再看降幅較小的10個省份。
福建、青海、廣東、四川、湖北、山東、重慶、湖南、安徽、陝西共計10個省份2021年土地出讓金同比下滑在20%以內。
這些省份的表現稍微好一些,但賣地主力都市的下滑幅度,也不容小覷。
福建的廈門和泉州,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長,但福州下滑幅度高達43.4%。
廣東值得重點說一說。
主要分三塊。
1)廣州和深圳雙雄沒有太大變化,非常穩,深圳甚至還小幅增長。
廣州是因為上半年第一輪集中供地剛開始,房企搶地氛圍火熱,直接奠定了全年的高景氣成交。
深圳,則是受限於建成區太小,有意放大宅地的供給量。
一邊用二手房參考價打壓投機,另一邊擴大住宅供應。
去年,深圳賣地收入只有4000億出頭,還不到杭州的三分之一。
2)汕尾、陽江、雲浮土地市場表現很不錯,但這些地方本來土地出讓規模就很小,增長再迅速,在絕對的低基數面前,沒什麼太大意義。
3)撇開頭部的廣深,不看尾部的陽江和雲浮,諸多腰部都市,諸如東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賣地收入都在下降。
這可能說明:在開發商極度缺錢的寒冬裏,有限的資源只會眷顧超級大都市,而潮水的褪去,會先從各類炒作同城化、一體化、都市圈、雙城生活的都市開始。
四川和湖北,也是兩個典型。
成都和武漢,作為首位度排名前二的兩大都市,去年土地成交還不錯,成都增幅甚至達到了20%。
但省內其他小兄弟就不行了,綿陽、南充降幅超過了50%,湖北除武漢、黃石外,其他城市都在下降,十堰甚至降了76%。
梳理了一遍之後,大家可以發現:
除了京滬廣深、成都、武漢、杭州、南京之外,絕大部分省份、絕大部分都市的土地市場,都面臨著“地賣不出去”的尷尬。
極少數都市的土地成交熱度高漲,只是一葉障目。
很多人總是盯著去年大城市賣地有多强,卻對幾百上千個都市低迷的成交,視而不見。
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各個省份的土地財政模式,將迎來一場近些年以來罕有的、極限的“壓力測試”。
藍白跟大家聊過很多次,土地出讓收入事關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地方財政關鍵的一本賬,更是各地基建、城投債、基層部門開支的重要償還和收入來源。
現在的問題是,按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地方財政會受多大影響?
更進一步說,如果財政受影響,房地產調控的邊際寬鬆,會從哪些地方開始?
我找到華創宏觀張瑜的一篇報告:尋找地產的“財政底”。
先算地方債。
張瑜團隊測算了不同情形下,各省明年土地出讓淨收入對專項債利息覆蓋倍數。
天津、雲南、新疆、黑龍江、甘肅、海南、內蒙古、青海、寧夏等9省倍數較低,也就是說,土地出讓金持續下滑,這些省的專項債付息壓力較大。
其中,倍數降幅較大的是雲南(-52%)、海南(-44%)、甘肅(-23%)、內蒙古(-19%)、黑龍江(-19%),專項債付息壓力會非常大。
再從“總量”角度算。
千萬別以為,只有中西部省份才會受到影響。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越是土地財政依賴度高的地區,GDP占全國比重越高。
比如,土地財政依賴度TOP5省份是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廣東,但這5個省,占全國GDP比重高達40%。
放在全域看,在“穩增長”為基調的2022年,一旦賣地收入下降開始衝擊到經濟強省,江浙、珠三角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很低,一旦東部沿海開始出手,可以視為樓市更進一步的寬鬆訊號。
但更要考慮到一點:從2017年至今,樓市的調控“定力”,史無前例。
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是“以收定支”的模式,沒辦法開源,那就節流嘛。
這是一場比拼耐心的“拉鋸戰”。
一邊是房價,事關民生,另一邊是基建,事關增長。
藍白的看法很堅定:相信調控的智慧,相信二者可以兼得。
產業轉型需要時間,穩房價需要耐心。
靜待房地產稅試點、碳减排工具、長租房的厚積薄發,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我對此深信不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