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研究可穿戴上肢助力外骨骼
重慶醫科大學器官系統綜合醫學教育教學改革
西南大學水產養殖專業實踐課程
四川美術學院舉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育論壇
1月13日上午,重慶普通本科高校“四新”建設推進會召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出席會議並講話。吳岩指出,重慶高等教育紮根西部辦出“大高教”,在全國率先啟動“四新”建設並取得了出色成效,重慶本科教育未來可期。
面向未來格局,推動教育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為主動擁抱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與挑戰,下好“先手棋”,我國高等教育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讓“四新”建設成為下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領者。
在此背景下,2021年,重慶確定了13所普通本科高校為高水准“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建設(培育)高校。這些高校將如何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何以“新工科”建設助力提升地方硬實力,服務重慶“智慧重鎮”“智慧名城”建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如何通過“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發力,全面優化專業結構,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掀起一場推動內涵發展的自我“質量革命”。
開好局、謀好篇、起好步;看目標、看任務、看落實。
下麵,就來看這13所高水准“四新”建設高校,通過“四新”建設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强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闖出的一條本科教育綜合改革與實踐之路。
新工科>>>
1重慶大學
交叉創新“重大經驗”走向全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加劇,交叉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培養面向未來,具有卓越創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是高校工程教育的迫切任務。
在此背景下,重慶大學著力從頂層設計、關鍵要素和持續發展機制,聚焦引領未來的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開展系統探索與改革。2012年,學校建立“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發佈《重慶大學本科教育2029行動計劃》,構建“多元設計、個性發展”新工科人才成長路徑,創造性提出“5C”核心能力的新工科教育目標,明確了4種新工科教育範式,即專業教育、跨界實踐,知行交替、迴圈遞進,理工交叉、本研貫通,學科交叉、項目驅動,形成多維度培養體系,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成長路徑。近年來,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全國知名高等學府前往學校調研50餘次,並在相關院校推廣。
沿著持續深化創新的軌道,重慶大學在新工科建設中碩果累累。
26個工科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多學科課程體系建設卓有成效,共計建成高品質課程800餘門,其中獲批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30門。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著提升,近3年在全國“互聯網+”大賽和各類大學生競賽中獲獎3000餘項,其中全國一等獎260餘項。出版教材和參考書230部,撰寫中國工程院、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專家建議4篇,完成國家教改項目和國家優勢特色專業等國家及省部級教改項目200餘項。
學校在接受專家組鑒定後,被認為“重慶大學的相關探索實踐走在全國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前列,對推進新工科教育做出了示範和重要貢獻,具有引領作用和推廣價值”。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促進工科與理科、人文社科類專業交叉融合,形成佈局合理、特色鮮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體系,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大工程觀”的新工科人才。
2重慶郵電大學
對標世界一流構建新工科建設“重郵範式”
從“新工科元年”到落地生根,新工科建設已成為當下中國高等教育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新工科建設過程中,重慶郵電大學勇蹚深水區、敢啃硬骨頭,做理論“先鋒”,創新提出“全方位、全場景、全過程、全真實、全同步”的ICT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闖實踐“新路”,實施新工科教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工程、智慧教育教學建設工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主動適應ICT行業快速發展及創新協同育人新要求,開展“四融合、三模式、三路徑、四夯實”(4334)ICT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實踐,這一系列從理論到實踐的變革被譽為ICT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高品質發展“重郵範式”。
不做無需求的研究,不讓成果“束之高閣”。重慶郵電大學的新工科探索實踐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催生了學校發展令人欣喜的局面。
學生成才碩果豐,近3年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項1275項、省部級獎項2502項。專業建設上水准,迄今ICT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3個、市級23個,5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重郵範式”助共榮,學校“4334”ICT新工科人才培養範式在42個國家和地區172所大學參加的“一帶一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校長論壇、ICT企業大學校長論壇分享;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數十所行業特色高校到學校考察。學校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創新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匯博高等工程教育國際論壇”“新工科建設·工學院院長峰會”等大型論壇中交流經驗,在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題評審中獲“優秀”等級並向全國推廣。
國家戰畧必定有我,國家需要我必在場。如今的重慶郵電大學已經踏上了新征程,繼續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進一步加快新工科建設,努力在新時代做出新的貢獻。
3重慶交通大學
新工科+交通走出服務國家戰畧的特色之路
獲批13個國家級、38個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認證(評估),獲批2門國家級、7門市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獲批1部國家級優秀教材建設獎;獲批4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和112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新增國家級和市級人才近90人……
這是重慶交通大學在“新工科”建設中展現出的責任擔當,收穫的沉甸甸的成績。
近年來,學校聚焦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按照“13964”總體規劃,通過“六强化、六著力、六提升”等三大舉措,重構九大新工科專業集羣,實施學科專業、培養模式、師資隊伍、研究團隊、教學資源、質量文化六大建設任務,構建組織領導、平臺建設、人事分配、品質保障四大新工科建設支撐體系,高品質推進“交通+智慧”高水准新工科高校建設。
聚焦國家戰畧,深化質量革命,重慶交通大學走出新工科建設新步伐,彰顯出巨大示範力。
學校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需求導向,實施新工科專業結構優化佈局調整。圍繞行業轉型、產業變革、科技發展,創新實踐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專創融合的“知識+能力+實踐+創新”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採取與高水准高校“聯姻”、與地方政府“聯動”、與一流企業“聯合”的“三聯”舉措,對接多方資源,依託沙漠土壤化、橋樑健康監測、長江航道整治等原創科技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
新形勢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下一步重慶交通大學將主動融入國家戰畧需求,緊密對接重慶產業急需,優化工科專業(群)結構與佈局,全面加强教學資源建設,健全OBE質量保障體系,更好地為國家戰畧實施、交通運輸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4重慶理工大學
融合陞級打造示範性高水准新工科大學
立足重慶、背靠兵工、輻射全國、走向世界,這16個字彰顯了重慶理工大學的責任擔當和教育追求。
近年來,學校積極回應國家和重慶重大戰略部署,傳承“工以建國、技以利工”理念,以高水准新工科高校建設為突破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卓越智慧製造人才,積極開展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與實踐。
系統精密謀劃,强化頂層設計,出臺《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辦法》等檔案,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實施。持續精准發力,優化專業佈局,近3年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科技、機器人工程等6個新興工科專業。凝心精細耕耘,深化教學改革,强化慕課、微課建設,促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的運用與推廣。聚力精深推進,活化育人機制,與華為公司、中軟國際等龍頭企業共建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與兩江新區、九龍坡區等政府部門合作成立兩江國際學院和兩江人工智慧學院、汽車智慧製造與檢測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高校聯合實施本科精英班等人才培養新模式。
走過奮進歷程,前行路上的突破和創新,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
學生獲得省級及以上的學科競賽獎項2687項(國家級獎項289項)、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135項(國家級項目18項);2021年,“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入選教育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全國50個、重慶市2個)、重慶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市屬高校第一家);2021年中國大學技術轉移收入排名前5强。
夢想為舟,奮鬥作槳。未來3年,學校將著力推進實施第二輪高水准新工科高校建設,力爭建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在全國具有一定示範性和影響力的高水准新工科大學。
5重慶科技學院
緊跟能源發展新形勢開拓新工科建設新路
工業的轉型陞級,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作為一所能源、資料内容鮮明,以工科為特色的應用型高校,重慶科技學院辦學70年來,為國家石油工業、冶金工業輸送了大批應用型人才,一直肩負著服務國家能源工業、冶金工業發展的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在全球低碳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圍繞國家“3060”雙碳目標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畧,重慶科技學院以產教融合為牽引,圍繞產業鏈建設專業鏈,突出對區域產業發展的支撐,持續加强特色專業建設,在創建高水准新工科高校的探索實踐路上,脚步堅實、鏗鏘有力。
理清新工科建設思路,形成了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新能源、低碳節能冶金、新材料、智慧製造、智慧能源管理等為特色優勢支撐產業轉型陞級的學科專業新結構和面向產出的工科人才培養新體系。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行業龍頭企業保持長期深度合作,近3年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312個,合作編寫出版教材7部,共建省部級研發平臺27個,獲得省部級及以上教育教學類成果獎58項。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深入落實OBE人才培養理念,健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機制,重構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工程教育體系,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抓手,推進工科專業建設。截至目前,學校已有10個工科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數量居市屬高校第一,先後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5個、重慶市一流專業24個、重慶市大數據智慧類特色專業3個。
接下來,學校還將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通過更新教學理念、重構課程體系、建設資源體系、改革評價體系等舉措,培養“德優品正、業精緻用、拓新篤行”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不斷提高學校辦學育人水准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6重慶文理學院
精准對接產業塑造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高地
獲得第七届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自主研發的銀納米線資料可開發出98英寸超大柔性觸控式螢幕,為重慶京東方首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新增產值上百億元……
這些重要教學科研成果是重慶文理學院在深入探索應用型深度轉型發展與改革的實踐之路上收穫的“亮眼”成績。事實上,重慶文理學院通過卓有成效的新工科建設探索實踐,獲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4個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認證,位居2021年校友會中國綜合類大學一流專業排名(應用型)第1比特,成為首批重慶新工科建設試點高校。
近年來,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接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的新需求,持續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全面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導向,圍繞新型顯示資料、先進製造兩大主攻方向,持續深化新工科教育理念。
學校以優化佈局新型工科專業破題,通過增設和改造,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形成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五大新工科特色專業集羣。學校堅持應用為本,通過創新理工融合、工管結合、人工智慧+等跨學科專業培養的管道,探索出“合格+”卓越類、複合類、創業類、深造類、特長類和國際類等多元人才培養模式。留俄國際班學生被莫斯科大學、鮑曼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錄取人數達29人,獲得國家留學基金的人數達34人,排名重慶市屬高校第1比特。學校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微項目”研究與實踐,加强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教學發展指數位列全國新建本科院校第8比特。
未來,學校將突出人才和科技對重慶產業需求的有效供給,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打造富有競爭力的新工科專業群,培養出更多適應國家戰畧需求和產業需要的高素質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新醫科>>>
7重慶醫科大學
推動綜合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醫學+X”複合型創新人才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挑戰和健康中國、教育強國建設賦予的新任務,重慶醫科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綜合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強力推進醫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切實加强專業內涵建設,探索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新醫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科交叉融合、創新與實踐能力突出的複合型人才,不斷推動新醫科建設高品質發展。
學校率先在全國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主線、以疾病為中心、以臨床思維路徑為導向、基礎與臨床全線貫通”的綜合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編寫出版了國內第一套從基礎到臨床全線貫通的醫學綜合課程教材。同時,大力開展臨床醫學專業中外合作辦學,積極推進“在地國際化”醫學教育發展中心建設。2021年獲得第七届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臨床醫學專業執業醫師考試平均通過率達90%。
學校踐行“大健康”理念,主動適應醫學新發展、羣衆健康服務新需求、健康產業發展新要求,强化一流專業建設,積極推進專業內涵式發展,大力加强兒科學、精神醫學等急需緊缺專業建設,積極探索生物醫藥現代產業學院、大健康未來技術學院、智慧醫學院建設,實施基礎醫學拔尖人才培養計畫。以一流專業建設為著力點,全面推進專業內涵建設,臨床醫學、兒科學、口腔醫學等1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聚焦未來人才需求,重慶醫科大學將以引育一流師資、建設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培育一流學生、產出一流學術、打造一流環境為主要抓手,深入推進新醫科內涵建設與實踐,致力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用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醫學+X”複合型人才,有力推動新醫科統領下的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新農科>>>
8西南大學
對標新時代要求培養高素質農科人才
作為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而且是西南地區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農科類“雙一流”建設高校,西南大學在全面落實“四新”建設中,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優勢,深入推進新農科建設改革。
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西南大學在農林教育不斷發展的新時代,深入分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畧對農科人才培養需求,著力構建新時代綜合性大學框架下特色鮮明的高水准農科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自全面啟動新農科建設以來,堅持以德育為先導,以質量為覈心,以交叉為突破,全面實施新農科本科教育創新行動計畫。為築牢“三農”情懷教育體系,學校將“隆平學長”“甜瓜女王”“蠶桑院士”等本校師生校友投身農業科研和產業發展的鮮活案例融入課堂教學內容。立足國家戰畧、產業發展需要和學校學科專業發展現狀,强化傳統專業新農科改造,9個農科類專業進入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植物科學與科技、動物科學兩個農科專業經教育部準予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順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求,注重“寬口徑、厚基礎、具有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高素質農林人才培養,探索大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提質計畫,全面實施“一制三化”(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
不斷開創農科專業內涵式發展新格局,讓西南大學“新農科”建設相關工作被納入“全國新農科建設中心”新農科建設大事記,2021年8月獲評重慶市高水准新農科建設高校。
對標新時代要求,西南大學將主動變革,守正創新,奮力開創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打造農科教育持續改進的新生態。
新文科>>>
9西南政法大學
佈局新文科專業培養“法學+”複合型人才
2021年10月,教育部公佈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立項項目,西南政法大學申報的《新文科“四通”融合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和《數位時代商、法交叉融合的新商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成功入選。
以新文科研究改革與實踐為引領,推動新文科示範高校建設縱深發展。自教育部於2018年提出建設“新文科”,西南政法大學積極回應,在聚焦人才培養,推進專業交叉融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專業質量、課程質量、教材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致力於培養新時代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
學校依託優勢學科專業推進專業交叉融合發展,以“法學專業”為基礎,以“法學+”為主要模式,促進法學與新聞傳播、外語、商科、新工科等專業的交叉融合,重點加强與人工智慧、涉外法治、監察學等重點領域的交叉融合,建設新文科“金專”,提升新文科專業集羣的核心競爭力和跨域傳播力,推動形成具有西政特色、中國風骨的新文科建設體系。截至2021年,學校28個專業中,獲評6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3個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同時,學校圍繞國家級、市級一流課程建設,開展跨學科、跨專業、跨部門、跨學校、跨國際合作,打造“新文科”示範精品課程和教材。現時,已有國家級一流課程10門、市級一流課程40門、“新文科”聯合開發課程16門,涵蓋法學、新聞學、哲學、工學等學科,基本實現課程交叉融合。
下一步,西南政法大學將扎實推進“新文科”建設,在加快學科建設基礎上,構建與時代相適應的一流專業結構體系,繼續完善交叉培養和協同育人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文科教育真改、實改、新改、深改。
10重慶師範大學
聚焦教師教育釋放新文科建設的“重師智慧”
去年11月10日,教育部辦公廳公佈了首批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重慶師範大學3個項目入選,數量位列市屬高校第一。此外,獲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專案2個。
亮眼成績背後,彰顯了學校探索獨具重師特色的高水准新文科建設路徑的積極作為。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强。重慶師範大學結合建設“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高水准綜合型師範大學”實際,構建“一引領、三協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聯動”新文科建設新範式,助力新文科建設行穩致遠。
强化價值引領,夯實卓越拔尖人才培養。學校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完善思政課程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分類實施了卓越中學、小學、幼儿園、中職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精准培養模式改革,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開展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試點,“數學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獲批市級拔尖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創新教育形態,推動資訊技術與文科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依託“重慶市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創新示範專案”“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項目”,推動傳統教學場地升級改造。積極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態,利用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科技,陞級數位教育資源,加强300門數位課程建設。
注重交叉融合,推動專業建設特色更顯、體系更優、實力更强。實施了13個專業大類的招生與分流培養;構建了“師範+”和“+師範”主輔修機制;建設了網絡與新媒體、教育康複學等新興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學、新聞學等專業交叉融合新方向。
現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漢語言文學等7個文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小學教育、工商管理、文物與博物館學等14個文科專業獲批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11重慶工商大學
打造“工商方案”推動新文科建設創新發展
如何推動新文科建設兼具時代內涵與發展特質,使高等文科教育更具科學性和創造性?
重慶工商大學立足重慶、服務西南、輻射全國、放眼世界,服務國家戰畧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交叉融合、結構科學的財經類高校文科教育新範式,努力為中國新文科建設貢獻“重慶工商大學方案”。
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佈局專業轉型陞級新方向,推進文科教育新改、深改、實改。
學校在商工融合載體上下功夫,瞄準“推進學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傳統文科專業的升級改造”“重點建設文科金專和專業集羣”“推進新興專業建設”等方向,促進專業建設再上新臺階。
具體來說,學校加强“文+文”“文+工”“文+理”等專業交叉,重點强化數字經濟、數位貿易、金融科技等重慶市重點扶持領域的專業與文科專業的深度交叉融合。大力開展“商+”“人工智慧+”“新工科”交叉學科專業建設,全面推進傳統專業改造。打造經濟學、貿易經濟、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行銷、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土地管理、社會工作等一批文科國家級“金專”,完善一流專業“校級-市級-國家級”三級建設體系;建設由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並兼具交叉性的核心課程集成的一批微專業。
構建新文科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交叉融合、多科協同的卓越商科人才培養新路徑。
學校探索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三者交叉融通創新模式,健全國際定制、國際校企合作、國際合作培養、嵌入認證課程等國際化人才模式,對接重慶市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新興戰畧產業發展,融合西南證券、騰訊公司等企業,建設新文科交叉融合的現代服務產業學院,為國家培養高品質的商工融合、文理交叉的“三型一化”卓越商科人才。
12四川外國語大學
打破專業壁壘協同培養卓越涉外人才
新文科建設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發展文科教育的必然要求,引領著文科教育改革方向。
根據“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戰畧和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等地方發展需求,四川外國語大學準確把握“學科交叉、複合融通、全人教育、面向社會”的新文科精神,圍繞“守正創新,融合應變,分類卓越,特色發展”理念,從戰畧定位、模式創新和支撐條件方面轉型陞級,採取“136”總體方案,推動具有外語院校特色的新文科教育教學改革,成為卓越涉外人才培養的搖籃。
革故鼎新,構建“新格局”。學校以“優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結構,調整現有專業結構,推動外語與非外語專業交叉融合,促進新興交叉學科迅速發展”為突破口,構建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新文科專業建設生態系統。
乘勢而上,聚焦“新陣地”。建成語言智慧、比較制度學、翻譯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際商務文化5個二級交叉學科,並以外國語言文學優勢學科為依託,組織完成對“國別與區域研究”“國際傳播”2個交叉二級學科博士點的論證設定工作。
同時,根據“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和重慶區位優勢,重點建設金融科技、大資料管理與應用、國際新聞傳播等與外語類專業優勢互補的專業,有序增設15個非通用語專業。通過“四跨”形式,設立複語、“外語+”“+外語”等新文科交叉專業13個、微專業10個,與西南政法大學開辦“法語+法學”聯合學士學位項目培養涉外法治人才。
創新求變,探索“新模式”。探索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模式,如形成“345”外語院校思政育人新模式,建成了多語種人才分類培養體系,與華為、中航國際等企業共同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現代產業學院,著力構建“四位一體”雙創教育載體等,培養國家急需的卓越涉外人才。
13 四川美術學院
走新路、育新人邁上藝術院校“新文科”建設新征程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院校如何高揚人文精神、緊隨時代步伐,推動藝術教育守正創新?
2021年11月,在教育部辦公廳公佈的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中,四川美術學院《高等教育規範性與藝術教育特殊性研究——藝術院校教學管理的創新與實踐》等3個項目入選。這是學校著眼於藝術教育的新機制、新制度,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對藝術教育的新需求、新變化所進行的實踐創新與探索。
作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四川美術學院在“新文科”建設中,積極回應“識變應變求變”的時代要求,全面構建具有川美藝術教育鮮明特色的卓越藝術人才培養體系。
在重大專案培育方面,學校入選重慶市高水准新文科建設高校,“智慧設計產業學院”與“動漫與數字藝術產業學院”獲批重慶市示範性現代產業學院,有力推動相關專業與智慧設計、影視與數字藝術產業協同發展。
在聚焦需求導向方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畧,探索“社會主題性”藝術人才培養改革;著眼藝術與城鄉發展融合,建設“藝術創新社會實驗室”;圍繞“雙减”政策下的美育剛需,設立美育改革試驗區;服務地方文化建設,持續打造“重慶藝術大市場·開放的六月”藝術遊。
在培養模式創新方面,學校面向“鄉村振興”“都市發展”等領域,設立了“鄉村公共藝術”“重慶江岸治理景觀提升”等項目化培養工作室,將社會真題引入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
下一步,學校將持續推動建設一批國內領先的優勢專業、新興課程、新型教學資源,創建一批傳承中華藝術之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產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高水准新文科研究及建設成果,形成一套川美特色的師生榮譽體系和質量文化,進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