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發現一組國寶壁畫,解開鮮卑崛起之謎:都是漢朝人咎由自取

内蒙古 90℃ 0
摘要:1971年,一比特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店子村西的農民在修築梯田時,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這座古墓。墓室的壁、頂及甬道兩側繪滿了壁畫,其畫幅之大,內容之豐富,榜題之多,是我國考古發掘迄今所見漢墓壁畫中最珍貴的樣本。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

1971年,一比特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店子村西的農民在修築梯田時,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這座古墓。

古墓於1972-1973年發掘,墓主已不知是何人,且墓室早年被盜,但壁畫基本完好。墓室的壁、頂及甬道兩側繪滿了壁畫,其畫幅之大,內容之豐富,榜題之多,是我國考古發掘迄今所見漢墓壁畫中最珍貴的樣本。

而在這些漢墓壁畫中,最為突出的是墓前室壁畫中的《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出行圖》,六任官職的出行場面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連續,從而把數百人騎和數十車駕的內容貫串統一在一個宏偉的畫面之中。

這是古代人民的勞動結晶,通過這些壁畫,使我們對東漢時期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瞭解,而其中涉及北方遊牧民族的部分,則反映了漢族與其它少數民族的交流與聯系以及東漢在民族地區設定官吏和駐軍等情况,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歷史。

鮮卑,這個在歷史上早已消失的民族,他是中原戰亂的起源之一,也是數個封建王朝的興盛之根,他的崛起伴隨著中原大地數個朝代的更迭。

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開始,到後世的隋朝和唐朝統治者,都有鮮卑族的部分血統。

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為魏晋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佈在中國北方。

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

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到西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在北方草原的統一遊牧帝國。自戰國而至秦漢,匈奴人的鬼魅身影始終徘徊在中原王朝的邊境之上,是中原歷代帝王始終難以釋懷的心結。

不過,匈奴人的輝煌最終倒在了東漢王朝的鐵蹄之下,這個比之西漢與大秦戰力並不卓絕的王朝,如何可以實現這樣的逆轉呢?從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扶持弱勢群體

自西漢末年發生五單于爭立事件之後,匈奴內部的單于王權就發生了動搖,恰值此時匈怒遭到了連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數千里,人畜死亡無數,實力大减。

於是東漢皇朝建立後果斷出兵,聯合南匈奴、盧水羌胡、烏桓、鮮卑共同作戰,一起對抗漠北匈奴。

這些少數民族將領或者獨立作戰,或者在漢軍將領監護之下作戰,與東漢正規軍相輔相成,幾乎在所有戰役中取得了全勝的戰績。

壁畫中描繪的便是東漢聯合烏桓和鮮卑的事蹟,東漢專門設立了一個官職——護烏桓校尉,也就是墓室主人的官職,名義上是幫助他們,實際上是為了制約兩族。墓室主人擔任西河長史,專門負責與屬國南匈奴的接洽,並取得了良好的政績。

其後,他又被派往今天陝西的榆林,負責安置北匈奴的歸降部落,並專門負責管理一個大倉庫。

後來因為功績卓絕,墓主升遷為護烏桓校尉,從這裡開始,他管轄鮮卑和烏桓,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倉庫,上寫“護烏桓校尉幕府穀倉”。

為什麼一定要著重描繪倉庫呢?

因為這代表著資源,就是利用這些倉庫,張將軍有效制約了烏桓和鮮卑,並保證了雲中郡的繁榮。嗯,雲中郡就是和林格爾,是漢朝時的稱呼,在當時是一個邊防重鎮。

可以看出,墓室主人長袖善舞,充分利用烏柦和鮮卑族的貪婪,對匈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首先,烏桓人殺入匈奴,並斬殺了匈奴的一個單于。

然後,鮮卑從左地侵入北匈奴,大敗敵軍,殺死了另一個匈奴單于,並將剝了他的皮。

每當有了戰功,鮮卑、烏桓便會拿著匈奴首領的首級,在墓室主人的倉庫處換取糧食和金錢。據《後漢書》記載,青徐二州給錢歲2億7千萬為常。

意思是說,東漢王朝每年必須拿出2億7千萬錢作為對鮮卑的“經濟援助”。這個數位甚至超過了東漢王朝每年給南匈奴的“經濟援助”1億90萬錢,幾乎是給南匈奴的3倍。

就這樣,北匈奴不斷敗亡西遷,一直到西元89年,東漢外戚竇憲帶領漢朝、南匈奴以及羌胡聯軍直搗單于庭,最終將北匈奴的這個政權實體徹底毀滅。

然而可惜的是,光武帝劉秀無論如何也不會未卜先知,預測到鮮卑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對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威脅的第二個遊牧民族,會在南北朝時期成為南方漢政權的最大威脅。

養不熟的鮮卑人

即便每年給予鮮卑如此巨額的“經濟援助”,即便漢和鮮卑還不時聯合起來對付北匈奴,這種昂貴的和平和用鮮血結成的深厚友誼並沒有持續太久。

僅僅在明帝、章帝時期的短短30年中,鮮卑“保塞無事”。之後,漢和帝即位,大將軍竇憲北擊匈奴,趁著匈奴西逃,鮮卑人佔據了匈奴故地,愈發强盛起來。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鮮卑再度不斷南下劫掠漢邊。

直到漢安帝永初年間(西元107—113年),漢王朝與鮮卑達成了更為优渥的“經濟援助”協定。除了常規的幣物,漢王朝還需要定期向鮮卑開放胡市貿易,並修築兩座“置館”來供鮮卑人質居住。

據《後漢書》記載,其時,鮮卑120多個部落紛紛主動送人質到漢廷,住在“置館”中由漢政府好吃好喝地招待著。

這就是歷史上東漢時期,鮮卑人所謂的稱藩保塞,所謂的稱臣內屬,壁畫裏有著鮮明的描繪。

匈奴滅亡了,鮮卑族的胃口也養刁了。鮮卑絲毫沒有罷手的意思,不僅與曾經的老大哥匈奴相互攻擊,還與自己血脈相連的烏桓也不時爆發戰爭,同時,更沒有停止劫掠漢邊的步伐。

“遼東鮮卑圍無慮縣”;

“鮮卑入上穀、攻居庸關”;

“(遼西鮮卑)複叛,寇居庸,雲中太守成嚴擊之,兵敗”;

“(鮮卑)寇代郡,太守李超戰死”……

於是,在《後漢書》中這樣的記錄層出不窮。

小結:

直到三國時期,在柳城之戰中,曹操率軍大破烏桓,消滅了一個獨立民族。而此曹彰、田予又相繼出後攻伐北鮮卑,致使鮮卑族長相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後來司馬氏的西晋內部爆發八王之亂,鮮卑族東山再起,趁機入侵中原,建立了北魏,此後更是產生多個鮮卑王朝。

由此便可以看出,漢人王朝的覆滅,真是咎由自取。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