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十餘名環衛工,荊州有個“環衛世家”

河北 78℃ 0
摘要:一張特別的“全家福”照片中,橘紅色環衛服與每個人臉上洋溢的笑容交相輝映,溫馨一幕充滿著別樣的親情,這是湖北荊州一個“環衛世家”的家庭合影。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兩代人先後從巴蜀之地來到荊楚大地打拼,先後有10餘人在荊州沙市當環衛工人。高峰時期,家族成員甚至有20多人從事環衛保潔工作。2020年,湖北省城管研究會授予這個家族“環衛世家”稱號。2021年,湖北省住建廳授予該家族成員全省“優秀環衛工人”榮譽稱號。

極目新聞記者黃志剛

視訊短片黃志剛

圖片攝影黃志剛

一張特別的“全家福”照片中,橘紅色環衛服與每個人臉上洋溢的笑容交相輝映,溫馨一幕充滿著別樣的親情,這是湖北荊州一個“環衛世家”的家庭合影。

荊州“環衛世家”部分成員合影

荊州“環衛世家”中的60後、70後成員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兩代人先後從巴蜀之地來到荊楚大地打拼,先後有10餘人在荊州沙市當環衛工人。高峰時期,家族成員甚至有20多人從事環衛保潔工作。從年過花甲的父輩,到年輕一代的90後,30多年來,這個家族用勤勞的雙手和日夜的守候,扮靚著荊州的都市面容,也見證了都市的文明變遷。

2020年,湖北省城管研究會授予這個家族“環衛世家”稱號。2021年,湖北省住建廳授予該家族成員全省“優秀環衛工人”榮譽稱號。

逃荒:離開故土打拼生活

今年39歲的饒承勇是這個“環衛世家”的第二代,2021年環衛工人節前夕,他被湖北省住建廳授予“優秀環衛工人”榮譽稱號。這是他作為年輕一代的環衛工人代表,為家族爭取的第一份至高榮譽,而饒承勇的故事卻要從他的伯伯饒先華說起。

1985年,不甘於故鄉貧瘠的生活和沉重的家庭負擔,剛滿30歲的饒先華從四川忠縣(今屬重慶市)順江而下,來到湖北沙市。

“糧食不够吃,田地也不够分,家庭負擔還很重。”今年68歲的饒先華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他有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人多地少的狀況讓一家人的生活步履維艱,很多年輕人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闖出一番天地。

那個年代,繁榮的工商業讓沙市這個濱江都市一度有“小上海”的美譽,舉目無親的饒先華便來到當時沙市最繁華的黃家塘落脚,成為一名炒瓜子的學徒。

工作之餘,饒先華看到,沙市的不少高樓時常因來不及清運的垃圾堵塞樓道。於是,他改行到沙市文化坊社區,成為一名環衛工人,負責清運社區居民的生活垃圾。

饒先華相信,只要肯幹,一定會闖出一片天地。不分寒暑,無論風雨,一年到頭起早貪黑的辛苦打拼,他憑藉一臺破舊的板車收垃圾,終於在沙市謀得一個落脚的地方。

“當環衛工人的報酬明顯高於當學徒。”饒先華嘗到了甜頭。於是,他下定决心,要把環衛工作幹好。

饒先華生活的改善為老家親戚投奔沙市帶來了希望。在他的影響下,1988年,饒承勇的父親饒先祿也拖家帶口逃荒到沙市,當起了環衛工人。

以至於後來的30多年時間,饒承勇的二叔、二嬸,表哥、表嫂,姨父、姨媽,以及遠房親戚近30人先後都來到沙市,其中有14人常年在沙市當環衛工人。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還是“夫妻檔”。

接班:子承父業成環衛工

2016年冬天,饒先祿在沙市黃家塘清運垃圾時,右手不慎被玻璃碎片劃傷。饒先祿起初並沒有在意,可等到當天工作結束時,他的右手腫脹得像個饅頭,還伴著愈演愈烈的陣痛。

送醫救治後,醫生告訴饒先祿,他的手背傷口已感染,若不及時進行處理,恐有更嚴重後果。雖然很不情願,但饒先祿還是無奈選擇治療。

“沒人清掃,社區居民該要罵環衛工不幹事!”病休期間,饒先祿放心不下環衛工作。看著焦慮的父親,饒承勇主動提出要替他代班。

饒承勇至今還記得,冬日的沙市,寒風刺骨,每天淩晨2點半,他便被鬧鐘叫醒,然後開著父親的垃圾清運車,迎著寒風挨個社區將垃圾清運到中轉站。

2條道路、3個社區,共200多個垃圾桶,饒承勇要從淩晨忙到上午9點半才能清運完畢,然後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早堂面。從下午1點開始,他要開始當天的第二次清運,直到下午3點。

“30多年來,父親就是這樣每天雷打不動的堅持。”一番親身體驗,饒承勇深切感受到父親的不易,“父親真的老了,我該做點什麼了。”

“我也去買一輛三輪車吧?”2017年春節剛過,為父親代班2個多月的饒承勇突然宣佈,他要當環衛工人。

起初,饒先祿以為兒子只是一時衝動,不會堅持太久。“誰知,他一干就是6個年頭!”饒先祿對極目新聞記者說,因為工作踏實,各項考核名列前茅,饒承勇多次受到省、市榮譽表彰。

很多人不理解,年紀輕輕的80後饒承勇完全有條件幹更體面的工作,為何要當環衛工人,而且一干就是6年?

“很小的時候,我就看著父母風裡來,雨裏去,憑著雙手,將整個家撐起,將我養大。”饒承勇說,5歲那年,看到父母每天收垃圾,在同齡人中,他感到自卑。

“別人是富二代,我是‘渣二代’,但不管別人怎麼看,我還是要把事情幹好。”饒承勇很快就明白,殷實的生活要靠勤懇的勞動換來。他常戲言,父母是環衛工人,和煤渣打交道最多,自己就是“渣二代”。

愛崗:家族成員團結敬業

如今,在沙市區中山街道環衛保潔片區,社區保潔、路面清掃、垃圾轉運……隨處可見饒姓“環衛世家”成員的身影。

荊州“環衛世家”中的80後饒承勇正在沖洗路面

在這個特殊的大家庭中,70後是中堅力量,饒承勇的二叔、二嬸,以及三對表哥、表嫂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走街串巷,用寒來暑往的日夜守候,扮靚都市的環境衛生。80後饒承勇的加入,讓這個“環衛世家”充實了新鮮“血液”。

荊州“環衛世家”中的90後成員黃中林

2020年3月底,饒承勇的小舅子黃中林從重慶奉節來到沙市,也成為大家庭的一員。90後黃中林的加盟,成為“環衛世家”大家族,乃至荊州市環衛工人群體中年齡最小的一員。

“為了駕駛垃圾清運車,他自學了10多天。”饒承勇說,小舅子負責沙市長港路一處菜市場和一個社區的垃圾清運工作。因該片區屬於老舊社區,人口密集,菜市場交易繁榮,每天產生的居民生活垃圾和菜市場垃圾,數量龐大。

“垃圾清運不能過夜,不然就要影響居民正常生活。”饒承勇說,每次小舅子在組織時間內未清理完,他都會主動上前幫忙清運。

疫情期間,面對社區封閉管理,道路通行受限的狀況,饒承勇和家族成員依然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堅守在崗位一線。

表嫂毛淑慧負責沙市梅臺巷社區的垃圾清掃和清運,疫情期間,社區保安按照防疫要求拒絕她入內轉運垃圾。得知情况後,家族成員迅速通過微信群開會,相互提醒注意防疫安全,同時互相加油鼓勁,號召大家堅守工作崗位,及時轉運垃圾,避免病毒擴散蔓延。

饒承勇在沙市黃家塘幫助父親饒先祿沖洗垃圾桶

“說不怕是假的,但這是我們的工作。”饒承勇說,在76天的封閉管理過程中,“環衛世家”的14名環衛工人沒有一人打退堂鼓,他們不僅保質保量完成轄區清掃任務,還積極參與城市環境消殺工作。

“他們一家人團結互助,誰負責的轄區需要支援,只要一聲交代,馬上有人代班,决不讓垃圾過夜。”沙市區中山街道片區環衛保潔隊隊長牛有玉說,“環衛世家”用行動和結果贏得了不少同行的點贊,“都市路面的潔淨度就是他們最好的名片。”

見證:都市文明拔節生長

從人拉板車到電動助力車,從垃圾池到分類垃圾桶,從狹窄的胡同到寬闊的街區……30多年來,“環衛世家”的成員用雙腳丈量都市,用雙手拂去塵埃,見證著都市的變遷和文明的涵養。

“饒師傅為人熱情,樂於助人。”沙市黃家塘社區的居民鄒先生說,年輕的饒承勇品行端正,深受社區居民喜愛。鄒先生說,有一次,他外出走親戚,窗臺上晾曬著棉被和衣物,因天要下雨,在社區清運垃圾的饒承勇看到後,連忙用長杆將晾曬的衣物收到遮陽棚內。

“饒師傅就是‘活地圖’,無論沙市中山街道的哪個角落,他都瞭若指掌。”沙市園林東路居民龐女士說,身患阿爾斯海默症的母親有一次走失,在家人萬般焦急尋找時,饒先祿僅憑老人口中念叨的老地名,為母親找到了回家的路。

饒家“父子兵”的暖心故事,“環衛世家”的成員幾乎每天都在續寫。

“這個城市接納了我們,就要用心守著。”今年已經64歲的饒先祿說,30年前,他從故鄉帶著希望來沙市打拼,如今,家族中很多人已經在這座城市安家,實現了奮鬥的夢想。

“從板車到電動車,我們也在與都市一同生長。”饒先祿說,“30年前,生火做飯留下的煤渣是最主要的生活垃圾。”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垃圾的種類也發生著變化,“如今,速食盒和外賣包裝成了生活垃圾的‘主角’。”

饒先祿介紹,30年前,他用一臺破舊的板車走街串巷收垃圾,如今,垃圾清運車已經陞級成電動車,昔日狹窄的胡同已經變成了美麗的街巷,一些社區還配備了智慧垃圾桶,不僅能自動分類,環衛工人還可實現無接觸收集。

從川渝到荊楚,30多年的堅守,饒先祿見證著“環衛世家”的壯大,也丈量著了都市文明的拔節生長。“要把環衛工作幹下去,擦亮‘環衛世家’的招牌。”饒先祿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