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在南昌建都的帝國,立國僅有38年,3比特皇帝中有2比特是大詞人

安徽 98℃ 0
摘要:作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都市,南昌因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早在隋唐時期便已經發展成為大都市。然而,南昌雖然地位很重要,但在長達兩千餘年的建城史當中,唯有李昪創建的南唐帝國在此建都。南唐帝國的結局又如何?事後,楊行密命大將徐溫將李昪收為養子,並改名為徐知誥。作為中國史上少有的艺文皇帝,李璟、李煜父子的詞作水准都很高,尤其是李煜,無更被後世尊稱為“詞宗”。

文/格瓦拉衕誌

作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都市,南昌因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早在隋唐時期便已經發展成為大都市。然而,南昌雖然地位很重要,但在長達兩千餘年的建城史當中,唯有李昪創建的南唐帝國在此建都。那麼,李昪究竟是何許人也?南唐帝國的結局又如何?

李昪曾認徐溫為義父,並更名為徐知誥

李昪生於唐朝末年,祖籍徐州,由於父母在戰亂中相繼亡故,只留下他獨自在濠州、泗州流浪,成了一個靠乞討為生的小乞丐。唐乾寧二年(895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南吳太祖)在攻打濠州時發現李昪,因為驚歎於他的相貌不凡,便想收為養子,但由於諸子的反對而作罷。事後,楊行密命大將徐溫將李昪收為養子,並改名為徐知誥。

唐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後不久,徐溫在昇州遙控南吳朝政,並命長子徐知訓在國都揚州輔政。然而,由於徐知訓肆意欺辱國君和朝臣,結果被大將朱瑾誅殺,時任潤州刺史的徐知誥聞訊後火速平亂,事後又入朝輔政,從而架空義父,時在後梁貞明四年(918年)。9年後(927年),徐溫病死,徐知誥徹底掌控南吳的朝政大權。

南唐烈祖李昪畫像

此後十年間,徐知誥不斷地培植黨羽、清除异己,有條不紊地實施篡位計畫。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自認為時機成熟的徐知誥,正式逼迫南吳皇帝楊溥“禪位”,並改國號為齊。兩年後,徐知誥恢復本名,又因自稱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孫,故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是一個很務實的皇帝,很清楚百姓最渴望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所以在位期間與鄰國保持和平關係,甚至在敵國吳越發生灾荒時,還特意派使者前去慰問。與此同時,李昪致力於內政建設,招徠流民從事生產,並多次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經過李昪的悉心治理,南唐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一躍成為南方最强大政權。

南唐元宗李璟畫像

李昪晚年癡迷於道教,為求得長生不老之術,曾長期服用丹藥,結果導致其性情變得暴躁易怒,動輒便因小忿斥責近侍和朝臣。天福八年(943年)二月,深受丹毒折磨的李昪駕崩於升元殿,終年56歲,臨終前遺命由太子李璟即位。李昪死後,被葬於永陵,李璟為其上諡號為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

李璟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爬上帝位後不久,便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擴張計畫。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李璟利用閩國內亂之際,派大將查文徽率軍滅閩,從而佔據福建。6年後(951年),李璟又利用馬楚內亂之際,派大將邊鎬率軍入湘,一舉佔據湖南。此時,南唐的疆域達到巔峰,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湖南等省,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人。

南唐全盛時疆域圖

南唐的強勢崛起引起後周的忌憚,在周世宗柴榮看來,若想在統一戰爭中占儘先機,必須最大可能地削弱南唐,就在這種情況下,三征南唐(956-958年)的戰役正式打響。最終,南唐遭遇慘敗,李璟被迫向後周割讓淮南江北14州、60縣的國土,並取消帝號,以“江南國主”的身份向中原稱臣納貢,極盡屈辱之能事。

割讓淮南、江北14州後,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距離後周便只有一江之隔,其面臨的軍事威脅自然不需多言。囙此,為了躲避後周進一步的軍事打擊,李璟在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宣佈遷都洪州,並更名為南昌府。由此,南唐便成為史上唯一在南昌建都的帝國。然而,李璟剛剛駕崩,後主李煜便將都城遷回金陵,時在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後周三征南唐形勢圖

李煜即位時,南唐的國勢早是江河日下,而北宋的進逼卻是日甚一日,隨時都會有亡國之憂。然而,面對內憂外患,李煜絲毫不以為意,整日裏與大、小周後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樣荒唐的歲月維持了14年時間,南唐終於迎來覆亡的時刻。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北宋大將曹彬攻克金陵,李煜奉錶投降,立國僅38年的南唐滅亡。

李煜投降後,備受宋太祖、太宗兄弟的羞辱,而妻子周女英(小周後)也多次受到宋太宗的玷污,實在是耻辱至極。對此,李煜只能將不滿的情緒訴諸於筆端,寫下很多憂國懷鄉的詞作,結果卻被人告發有謀逆之心。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節,李煜生日當天,被宋太宗賜予的“牽機藥”毒死,年僅41歲。

南唐後主李煜畫像

作為中國史上少有的艺文皇帝,李璟、李煜父子的詞作水准都很高,尤其是李煜,無更被後世尊稱為“詞宗”。然而,無論是李璟還是李煜,都屬於政治低能型皇帝,雖然寫出了很多傳世佳作,但在治國理政方面卻是糟糕透頂。正因如此,後世很鄙視李璟父子,連帶著對南唐也產生了輕視,作為明君的李昪若泉下有知,不知該怎樣想?

史料來源:《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鑒》、《宋史》、《南唐書》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