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發明“呆戰術”剿滅太平軍,被歐洲抄去,一戰殺死1000萬人

安徽 116℃ 0
摘要: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最後一個聖人。毛主席說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中“完美無缺”,可見對其評估之高,但是觀看曾國藩最初對陣太平軍卻是屢戰屢敗,最終在實戰中才摸索出來經驗,發明了一套克制太平軍的“呆”戰術。自從曾國藩推廣了這一新戰術,湘軍作戰少有敗績,就算被打敗,損失超過3000人的失利也比較少。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最後一個聖人。

毛主席治史極深,卻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1851年,太平天國爆發,差點要了清王朝的老命,什麼滿蒙八旗兵、各省綠營兵通通不是對手。看到正規軍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朝廷下旨各地豪强地主組建團練抗擊太平軍,碰巧曾國藩因母親去世,需要回湖南湘鄉老家治喪,在老家的曾國藩憑藉自己的師生、同鄉關係,拉起了一支團練。

毛主席說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中“完美無缺”,可見對其評估之高,但是觀看曾國藩最初對陣太平軍卻是屢戰屢敗,最終在實戰中才摸索出來經驗,發明了一套克制太平軍的“呆”戰術。就是這樣一個“完人”,看起來卻有點“笨”。

笨人不笨:

提及曾國藩的笨,主要有三件事:

一是、“背書不如賊”,在曾國藩的老家依然流傳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晚秋的黃昏,曾國藩正在家中背誦《嶽陽樓記》,一盜賊潜入了其家中,看到他正在背書,就在房梁上潜伏著,準備等他背完睡覺後,好好地偷上一把。

結果樑上君子都睡了一大覺了,眼見天都亮了,可曾國藩還是沒背會,盜賊很生氣,都說“賊不走空”,這下要空手而歸了。怒而跳下,對著曾國藩張口就罵:“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連我都會了。”說著背起了《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然後揚長而去。這讓曾國藩幼小的心靈很受傷,難道自己真的太笨了嗎?不應該讀書?

二是、“秀才考七次”,儘管被小偷嘲弄“笨”,但曾國藩一直用功讀書,不過一連考了六次秀才都未能考過,這深深地打擊了曾國藩,直到1833年,曾國藩在第七次終於考中。

在第六次考試,曾國藩的文章更是被“懸牌批責”,就是選出來一批典型的文章給大家作為反面文章教材,說他的文章“文理欠通”,要引以為戒,差點讓曾國藩放弃了科舉之路。

三是、時人評估,梁啟超就說,曾國藩在當時的賢傑中“最鈍拙”,李鴻章也評估他“緩儒”,就是反應太慢。曾國藩說自己天資愚鈍:別人能讀兩三行的書,自己還不能讀一行。

但曾國藩真的是笨嗎?古代科舉考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27歲高中進士的曾國藩,豈能說是“愚笨”之人。要知道鐵嘴銅牙的紀曉嵐30歲中進士,宰相劉羅鍋32歲中進士,左宗棠一直沒考中進士,62歲還準備放下出征新疆的大軍,準備回去參加進士考試?

其實曾國藩如此完全是受父親的影響,他父親秀才考了17次才考中。不過也正是如此,才養成曾國藩腳踏實地,從不投機取巧,就比如後來創辦湘軍,在實戰中總結出來一套“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從而成功克制了太平軍。

“結硬寨,打呆仗”:

什麼叫“結硬寨,打呆仗”?就是指曾國藩要求部隊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查看地形,選擇一個背山靠水的好地方,立即修牆挖壕,對於壕溝的高度、寬度,圍牆的厚度等等都有嚴格規定。就是要把營寨建成一座堅固的營寨,讓敵人啃不動,而且要求每駐紮一天就挖一天的壕溝。

這種戰術看起來好像有點保守,我們看古代的戰爭,很多名將都是以少勝多,千里奔襲一戰而下,結果打了幾千年的戰爭,到了曾國藩這裡,突然來了個大變樣。

其實這正是曾國藩一步步摸索出來最適應湘軍的戰術。

1854年2月(咸豐4年),曾國藩發佈了一篇《討粵匪檄》,然後帶著他的老鄉們,從老家出發,準備拯救蒼生。不過初戰不利,先是嶽州陸戰不利,後靖港水戰又敗,急得曾國藩想要投湖自盡,因為戰事不利,曾國藩還被革職。

曾國藩痛定思痛,重整旗鼓,在接下來的半年裏打了不少勝仗,可是在第二年2月,太平軍西征,江西湖口之戰,曾國藩再次敗得一塌糊塗,僅以身免。這讓曾國藩認識到太平軍的强大戰鬥力,想要迅速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是絕對不可能的,只能徐徐圖之。

1857年2月,曾國藩以父親去世需要回家奔喪為由,返回老家守喪,在老家蟄伏將近一年半。期間曾國藩仔細分析了太平軍,想破解之法,一年半的時間終於讓他想到破解太平軍的新戰略戰術。

根據清朝張德堅編寫的《賊情匯纂》,其中寫道太平軍:“山川形勢,頗能諳習。雖不讀書,罔知兵法,然皆背譎詐機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勢者。”

總結起來就是,太平軍這群“刁民”,不喜歡讀聖賢書,竟然還頗知兵法,擅長運動戰,總能在運動之中找到清軍的弱點,攻而克之。打不贏就撤走,不烦乱一城一池之得失,這是太平軍的一貫做法。從金田起義開始,到攻克南京,太平軍一直是這樣的戰術,號稱百萬大軍,其實不過是攜裹了很多百姓而已,這樣的軍隊嚇唬人可以,一遇到强硬的對手就完犢子了。

所以曾國藩决定“以靜制動”,一是因為堅守壕溝陣地的勝率更高,二是進攻的兵力多了,肯定會露出破綻,到時候再給予其雷霆一擊。

這正契合了《孫子兵法》中的:“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善打仗的人,就算打了勝仗,也沒有什麼過人計謀,看起來也是武功平常,完全是靠實力碾壓對手,打起來是不會有什麼差錯的。

《孫子兵法》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非奇謀妙計,所以說“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為最不可取的做法,畢竟城牆堅厚,在近代以前城牆是非常不容易攻克的。

所以曾國藩决定採取“結硬寨,打呆仗”剿滅太平軍,他後來對自己的戰術總結說:“十餘年來,但知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施一方略制敵於意計之外。”

諸葛亮够智慧了吧,可他一生從不弄險,所以對於魏延提出的“子午穀奇謀”不予採納。

1858年7月,接咸豐帝的旨意重新複出。

曾國藩帶著他的新戰略戰術,向太平軍發起了進攻。

戰術上採用“結硬寨,打呆仗”,戰畧上則是,不惜一切代價攻佔安慶。

為什麼要攻打安慶?咸豐可是嚴令他恢復江浙地區,那裡是清朝的財賦重地,因為在曾國藩看來,這裡位於南京上游,是南京的屏障,一旦攻克安慶,南京自然也就跑不掉。

1859年,11月曾國藩擬定了一個四路圍攻安慶的策略,1860年6月20日,趁著太平軍東征之際,數萬湘軍合圍了安慶。按照曾國藩的“呆”戰術,前敵總指揮曾國藩四弟曾國荃,命令部隊在安慶城外掘了內外兩道寬8丈、深3丈的壕溝,內壕用來圍城,外壕用來阻攔援軍。徹底把安慶城圍死,跟中國古代“圍三缺一”的戰術完全相反,湘軍就是要“斬草除根”。

安慶是南京的門戶,洪秀全謀劃了一個“五路救皖”之策,但面對湘軍已經挖了兩個月的壕溝,援軍無法突破湘軍壕溝,城內的太平軍更是無法突圍而出,圍困一年多,城內彈盡糧絕最終被攻克。

安慶圍城戰的勝利證明了,曾國藩呆板的軍事教條“結硬寨,打呆仗”是有效的,於是在南京繼續採用了這個戰術,攻克了天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徹底平定了天平天國運動。

為什麼這個戰法這麼有效?因為曾國藩完全摸清了那個時代的戰爭訣竅,湘軍的裝備冷熱兵器各占一半,這讓湘軍可以發揮自己的遠程武器的優勢,避免與太平軍進行近身肉搏戰。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曾國藩多次要求下屬“不得浪戰”,其實就是不得與敵人搞近身肉搏戰。“賊寇末路,但尚有精兵強將數萬……萬不可速戰、急戰。”

當然這也是曾國藩的無奈之舉,因為王朝末期,已經很難組織起一支有勇氣肉搏的軍隊,一旦近戰崩潰的概率增大,所以推廣了這一戰術。自從曾國藩推廣了這一新戰術,湘軍作戰少有敗績,就算被打敗,損失超過3000人的失利也比較少。

堅固的壕溝工事、配合火槍火炮(其實就是塹壕戰),防守獲勝的概率遠大於進攻獲勝的概率,這讓湘軍已經占了上風。這種戰術思想正合《孫子兵法》上說的:“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於打仗的,要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找獲勝的機會。

在歐洲大放异彩:

一戰之前,歐洲戰場一般採用的都是“排隊槍斃”戰術,這個戰術自17世紀開始,在歐洲流行了200多年。中國雖然從近代開始落後於世界,但是對於新事物總能想到最佳的運用方法。而這一“結硬寨,打呆仗”的傻瓜戰術被英國人戈登學會了,因為他曾來中國擔任洋槍隊的指揮官,見識到了曾國藩這一戰術的威力。太平天國結束後,戈登幾經輾轉於1884年被調往蘇丹擔任總督,去平息“馬赫迪起義”,面對彪悍的阿拉伯騎兵,戈登想起了在中國學會的傻瓜戰術,以塹壕戰消滅了大量的起義阿兵哥,以少量的孤軍在蘇丹喀土穆堅守了一年之久。

不過這種塹壕戰還是在歐洲大範圍的推廣。

一戰時期,原以為可以速戰速決的歐洲人,把這場戰爭足足打了4年之久,雙方完全放弃了大規模的運動戰,協約國和同盟國把曾國藩的傻瓜戰術進行了陞級,各自在陣地深挖壕溝,配以鐵絲網、機槍、火炮,把陣地變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防禦工事。

沒有見識過升級版“塹壕戰”威力的英、法、德三國,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雙方投入了超過300萬兵力。德軍在索姆河前設立了三道防線,英法聯軍動用了3000多門火炮、300多架飛機,進行了7天轟炸後以為已經摧毀了德軍陣地,可是當轟炸結束,英法聯軍發起衝鋒時,德軍亮出來了一戰的大殺器“馬克沁機槍”,第一天英軍就傷亡6萬,持續5個月的戰役,讓英法聯軍傷亡接近80萬,這也讓索默河戰役得了一個“索姆河抵禦”的稱呼。由於殺了太多的英法阿兵哥,有些德軍機槍手已經崩潰了,因而當英法聯軍衝鋒的時候大喊:撤退吧,不要來送命了!

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還使用人海戰術進攻,即炮火轟擊之後,步兵依然以線式戰術(就是俗稱的排隊槍斃戰術),排成橫列前進,這簡直成了馬克沁機槍的試驗場,大部分阿兵哥還沒到達戰壕就被射殺了。

此戰之後,傳統的排隊槍斃戰術基本就告別戰場了。

而慘烈的“呆”戰,在一戰中致使將近1000萬的阿兵哥戰死。

而即便是二戰時期,這一戰術依然有效。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蘇軍將德軍26萬包圍在城內,德軍面臨當年太平軍在安慶城的同樣遭遇。退,出不去,進,援兵進不來,德軍最終選擇了投降。

不得不說曾國藩的用兵實在是高明,對於太平軍來說,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戰術是個陽謀,儘管知道曾國藩的計謀,但是太平軍就是難以打破。

當然戰術的選擇同時代、同武器發展的階段有密切關係,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比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就打出了令世界震驚的零接觸戰爭,數十萬的伊拉克精銳部隊還沒有看到美軍的踪影就已經被消滅了。

我們要學的不是曾國藩的戰術,而是要學習他的思想,因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只有同先進的戰略戰術思想結合才能發揮功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