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西亞部分國家的一夫多妻、中原王朝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今天,作者和大家聊了我國西藏地區50年代之前的情况。在1951年之前,西藏總人口只有105萬人。在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一妻多夫的情况,一比特妻子同時擁有2個或者更多的合法丈夫。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在影視劇《西藏秘密》中,出現貴族子弟土登格勒與占堆迎娶了擁有一比特妻子的情况,為了同房的問題,兩兄弟甚至相互謙讓。起初,作者認為這是為了吸引目光而編造出來的段子。後來,作者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一妻多夫制度竟然是真的,在1951年之前,也就是西藏解放之前,在西藏各個地區都比比皆是。
譚英華先生是我國的西藏歷史專家,曾經在四川大學任教。為了探索西藏各地的璀璨文化,老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曾經親自到西康省、西藏各地考察,經過老先生當時的統計,在甘孜地區,總計有45戶一妻多夫的家庭。其中,44戶都是兄弟二人或者兄弟三人共同迎娶一比特妻子。幾個丈夫沒有高低之分,地位都是平等的。
在昌都地區的丁青縣,一妻多夫的家庭更是達到了120戶,基本上也是兄弟二人或者兄弟多人迎娶一比特妻子。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况呢?對於深受中原文化薰陶的人們來說,這樣的情况是無法接受的。在西亞、北非的部分國家和部落,出現了一夫多妻制度。一比特丈夫能够擁有好幾個妻子,而且幾個妻子的地位平等。有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姐妹嫁給一比特丈夫的情况。
在中原文化圈內,由於長期的影響,形成了著名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一個家庭由1比特丈夫、1比特妻子組成,雖然丈夫能够迎娶多位小妾,但妾室的地位很低,不可能撼動正妻的地位。按照傳統繼承的慣例,正妻生育的兒子,擁有天生的繼承優勢。一旦丈夫去世,正妻甚至有權力將小妾趕走、賣掉。即便是小妾生下兒子,妾室仍然不如正妻。
除非是正妻無子,家庭必須有小妾的兒子繼承,小妾的地位才會好一些。從皇宮到普通的鄉紳家庭,基本上都沿用了這樣的規矩。一旦出現小妾欺淩正妻的情况,會有一大群人跳出來說話。在曲劇《下陳州》中,出現了打鑾駕的劇情。原因就是西宮寵妃僭越、並且干涉朝政,這是大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一直延續到了40年代末期,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逐步消失。
一個問題出現了,在50年代之前的西藏地區,為何會出現一妻多夫的情况。首先,我們必須瞭解50年代之前西藏的基本情况。在50年代之前,西藏各地的總人口只有105萬人,大體上與河南省、山東省的一個縣的人口相當。在50年代之前,受地形、交通、通訊、科技水准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西藏地區的生產力比較低下,每個家庭的財富比較有限。
對於那些有好幾個兒子的家庭來說,男孩長大以後,就會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按照規矩,幾個兒子結婚以後,家庭就會面臨著分家。對於家底並不雄厚的家庭來說,一旦兄弟幾人人家,家庭的力量就會更加削弱。囙此,出現了一妻多夫的情况。基本上是兄弟二人或者兄弟幾人,共同迎娶1比特妻子。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商量結婚之前,必須和女方家庭說清楚。
女方家庭同意,才能商量結婚的事宜。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那就無法商量了。在50年代之前的西藏,並不僅僅是平民家庭出現一妻多夫的情况。即便是貴族子弟家庭,這樣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例如土登格勒和占堆就是貴族子弟,兄弟二人迎娶了1比特妻子。因為一旦兄弟二人分家,在各個貴族家庭的格局中,自己家就會處於明顯的劣勢。
另一個問題出現了,既然是兄弟二人或者兄弟多人迎娶1比特妻子。那麼,妻子生育了兒女以後,如何稱呼呢?其實,西藏各地區的稱呼都不一樣。在昌都地區,孩子們都稱呼兄弟二人或者三人為“爸爸”。在甘孜地區,情况則不一樣,子女們稱呼兄弟幾人的大哥為爸爸,其餘幾人只能稱呼叔叔。兩個或者三個丈夫,可以交換自己的勞動崗位,都擁有了陪伴妻子的時間。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西藏各地都不再提倡和鼓勵一妻多夫。但對於那些已經形成的一妻多夫的家庭,不予干涉或者拆散。隨著資訊、觀念的不斷變化,進入六七十年代以後,西藏各地基本上找不到一妻多夫的家庭了。對於西藏各地的年輕人來說,和內地的年輕人一樣,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情况。
西藏的一妻多夫和中原地區的一夫一妻納妾制度一樣,已經成為了歷史。我們只能從各種影視劇和歷史文獻中,看到關於這些制度的記載。關於西藏各地一系列的有趣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