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江源區: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吉林 78℃ 0
摘要:今後五年,江源區力爭實現“四個翻番”,即國內生產總值力爭實現翻番、地方級財政收入力爭實現翻番、工業增加值力爭實現翻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力爭實現翻番。著力打造“綠色產業新城”。

近年,白山市江源區按照省委“一主六雙”高品質發展戰略,聚焦市委“一山兩江”品牌戰略和“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堅持生態立區、產業强區、文化興區、特色富區,以創建踐行“兩山”理念試驗區示範基地為引領,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導向,統籌推進城鎮化建設與綠色化發展有機融合,著力構建“一核一帶一環線”全域高品質發展空間佈局,大力實施“三區四業五城”全域高品質發展戰略,奮力打造長白山區域綠色產業集聚地和經濟發展新引擎。

今後五年,江源區力爭實現“四個翻番”,即國內生產總值力爭實現翻番、地方級財政收入力爭實現翻番、工業增加值力爭實現翻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力爭實現翻番。

  加快“三區創建”,科學明晰發展定位

聚焦大局、立足實際,加速推動生態、資源、產業等發展優勢高效釋放,全面形成極具江源特色的發展模式。

  全面創建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念,把生態良好作為生存之基、發展之源、振興之本,統籌抓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治理,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全域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建立生態經濟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堅持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利用,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化轉變,全面築牢綠色發展屏障。

  全面創建特色文化旅遊模範區。充分挖掘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深入實施“旅遊+”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文化和旅遊平臺融合、項目融合、功能融合,加快創新旅遊產品,豐富旅遊業態,因地制宜培育鄉村旅遊示範點,構建“以文化豐富旅遊內涵、提升旅遊層次,以旅遊帶動文化消費、促進文化繁榮”的發展格局,塑造中國北方獨具魅力的全域旅遊品牌。

  全面創建綠色轉型發展示範區。搶抓國家和省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政策機遇,堅持內涵提升、創新驅動、集羣發展,全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接續產業延伸,做大特色農業、做强綠色工業、做活現代服務業,在加快綠色轉型高品質發展中開發新資源、培育新產業、催生新業態、再造新優勢。

  培育“四大產業”,加快形成發展支撐

充分釋放產業融合、集聚和協同發展優勢,全面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特色產業體系。

  大力發展食藥健康產業。深入挖掘域內“立體資源寶庫”優勢,以建設長白山特色食藥科技產業園區和砟子食藥用菌產業園區為重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特色種植養殖,加快黃芪、天麻、貝母、靈芝等中草藥資源開發利用,做精做特以山野菜、食用菌、山核桃等為特色的綠色食品和以寒武奧陶、麥飯石、低氘富鍶、小漿果等為特色的健康飲品,推動集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精深加工、展覽銷售於一體的全鏈條產業發展,著力打造長白山食藥健康綠色品牌。

  大力發展特色旅遊產業。堅持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市場化開發模式,依託域內乾飯盆、仙人穀、八裡坡、黑松百卉園、石人血淚山等特色旅遊資源,圍繞羣衆休閒康養娛樂需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遊、紅色文化遊、休閑冰雪遊、鄉村民俗遊和健康養生遊,逐步形成“特色旅遊覈心帶動、鄉村旅遊示範驅動、文化旅遊建設推動、景區旅遊發展聯動”的綜合旅遊發展格局。

  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新材料產業。依託域內豐富的玄武岩、葉岩土、松花石等資源基礎,以加快綠色建材新材料產業園區建設為支撐,著力打造集綠色開採、精深加工、產品銷售於一體的產業模式,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做優產品質量,做大產業規模。

全面優化陞級傳統產業。依託煤、林等傳統產業發展基礎,加大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優化陞級力度,加快推進煤化工產業園區和木製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區建設步伐,全面激發傳統產業發展新活力。

  打造“五座新城”,全面增强發展動能

堅持以市區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做到總體謀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加速推動生態融合、交通融合、產業融合、文旅融合和三產融合,全面形成市區聯動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著力打造“生態宜居新城”。創新生態開發模式。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都市綜合開發為基礎,以特色產業運營為支撐,創新實施EOD模式,加大試點爭取力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推動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真正把環境資源的增值優勢轉化為產業空間的發展優勢。要重點抓好以灣溝鎮為試點的EOD模式探索推廣,依託沈白高鐵灣溝北站覈心優勢,以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為目標,以影視文化、特色旅遊、商貿物流、綜合服務等產業發展為方向,加快引進戰畧投資者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推動實現“鏽帶”地區向“綠帶”轉變、向“智帶”發展。要構建環境保護機制。堅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精准制訂方案,科學有序推進,確保如期實現降碳减排目標。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擴大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統籌抓好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扎實踐行“河長制”“林長制”,加强無組織排放污染源管控,確保生態功能區考核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準。要健全都市服務功能。堅持規劃先行,立足市區一體發展戰略,統籌做好城市風貌、功能佈局等規劃設計,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要深入謀劃推進沿渾江慢行系統、帶狀公園、城際軌道交通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擴大市區連接通道。要繼續加大老舊社區和弃管物業社區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市民公園、都市微景觀等公共服務設施,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著力提升都市品質和綜合承載力。要加快智慧旅遊、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平安等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推動形成更加完善的數位化、現代化都市服務體系。要深入實施精細化、常態化城市管理提質行動,堅持用“繡花功夫”管理,用“綠色理念”經營,讓都市運行更加規範,環境面貌日新月异。要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標任務,嚴格對標“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永續。統籌綜合各類涉農資金,健全農村投入機制,持續推進千村示範創建攻堅行動,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要持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持續開展村莊綠化行動,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糞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相互關聯、一體推進,全面打造宜居宜遊美麗鄉村。

  著力打造“綠色產業新城”。聚焦資源優勢做大特色農業。堅持走綠色優質高效的質量興農之路,充分發揮農業資源比較優勢,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的產業格局。加快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健全主體管理、包裝標識、追溯賦碼、資訊採集、索證索票、市場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著力打造全國模範地區。優化農業生產佈局,不斷延長綠色農業產業鏈條,推動生產環節的清潔化、耕地利用的持久化、資源利用的節約化,逐步建立起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綠色農業發展格局。聚焦優化陞級做强綠色工業。支持域內企業運用新設備、採用新技術、發展新工藝,加大升級改造和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綠色製造和綠色發展水准。引導傳統工業產業走綠色低碳、迴圈發展道路,全面打造綠色礦山、美麗工廠,推動開採、加工、運輸等產業鏈條向生態化、綠色化轉變。嚴格執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行業規範准入條件,加快淘汰低端落後產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大力提升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水准,從源頭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聚焦品質提升做活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堅持高品質消費與大眾化購物並舉,進一步擴大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入駐率,鼓勵支持發展大型批發市場、平臺交易中心和線上線下零售業,進一步吸引消費主體、激發消費潜能。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打造集倉儲、冷鏈、運輸、交易、服務於一體的現代物流網絡。大力發展網紅經濟和電子商務產業,建立完善特色產品網絡銷售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推動實現線下線上產銷互動。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鼓勵支持多業態金融創新,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落戶江源,更好地服務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

  著力打造“投資興業新城”。構築“政策窪地”。聚焦市場導向和企業需求,重點圍繞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創新創業、投資保護等方面,製定完善更為全面、更加優惠、更具吸引力的鼓勵扶持政策。强化政策落實精准度,有效促進投資項目落地,鼓勵支持總部經濟發展,努力把政策優勢轉化為强有力的發展動能。用好用活減稅降費等扶持政策,推動更快實現“個轉企”和“小昇規”。要凝聚人氣活力。堅持“招才引智”與“引人留人”雙向發力,降低門檻標準,優化政策環境,真正用人才助力發展、用人氣提升活力。大力實施人才引育工程,搭建人才“雙創”載體,在政治待遇、政策獎勵、生活保障、社會服務等方面提供最為優質、最為豐厚的基礎保障,全面營造“重、育、留、用”的高品質人才發展環境。在“引人入城”上做文章,持續優化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對返鄉、落籍和常住人口給予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扶持政策,真正讓江源的人氣聚起來、發展活起來。打造“投資熱土”。堅持以改革為導向,持續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著力打造高效能的利企便民服務平臺。建立服務企業“局長負責制”和“書記區長直通車”,做到問題困難高效推進、限時辦結,真正讓企業投資放心、做事舒心。探索組建重點民營企業聯盟,給予企業家最優的服務、最好的待遇、最高的尊嚴、最深的包容,推動域內企業聯動合作、組團發展。高效招商引資。全面摸清域內資源底數,强化項目謀劃儲備的系統性、前瞻性和針對性,為對外推介招引做實基礎支撐。創新招商管道,拓寬招商通路,用好用活仲介招商、以商招商、駐地招商和平臺招商,深化落實“走出去、請進來”點對點對接舉措,著力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和綠色轉型項目落戶江源。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特別是要積極探索發展“垂直產業”,全面提升關聯產業協同發展水准。堅持“築巢引鳳”與“騰籠換鳥”雙向發力,把准找實對口合作契合點,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搭建江源籍企業家、在外人才對接交流平臺,深挖“朋友圈”資源,健全項目招引落地獎勵機制,全面營造全員招商、全方位招商的濃厚氛圍。

  著力打造“休閒文旅新城”。高站位做優規劃。注重頂層設計,發揮比較優勢,堅持統籌謀劃、差异推動,積極綜合域內文化旅遊特色資源,聘請專業團隊高品質打造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為加快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引領支撐。要堅持規劃的連續性和協同性,將文旅產業發展與國土空間規劃、交通發展規劃、城鎮建設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有機融合、整體佈局,確保規劃科學合理,符合長遠發展實際。要高品質做特旅遊。搶抓高鐵時代到來的有利機遇,大力推進文化康養和休閒旅遊融合發展,全面打造“以點串線、以線連面”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加速融入長白山旅遊經濟圈。要以灣溝鎮為覈心,以特色旅遊資源為支撐,以鄉村旅遊為節點,整體設計、多點開發,著力打造精品旅遊線路,真正讓高鐵乘客留在江源、遊在江源。以鄉村休閒遊為特色主導,大力推行沉浸式、體驗式旅遊模式,定期舉辦松花石文化旅遊節、鄉村旅遊節等旅遊節慶活動,進一步豐富多元化旅遊產業體系。深入挖掘、做精做優一批集聚創意、文化、特色、市場的旅遊商品,進一步創新包裝和標識設計,著力打造“江源好禮”品牌。加快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提升旅遊公共服務水准,增强域內旅遊接待力和承載力。要堅持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探索打造以美食、娛樂、文化、演繹、休閒等於一體的特色文旅街區,進一步提升都市吸引力和人口集聚力。要高品質做精文化。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提升區域發展軟實力的重要抓手,夯實文化底蘊,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著力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滿族文化、寒武奧陶文化、松花石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內涵,推動與城市風貌、特色旅遊、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堅持以繁榮和發展羣衆精神文化生活為重點,推動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基層,强化圖書館、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美食、廣場、娛樂、休閑、攝影、書法等羣衆性文化活動蓬勃發展,支持各類文體協會做大做强,真正以文化軟實力凝聚發展新活力。

  著力打造“幸福平安新城”。强化社會保障能力。完善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政策支持體系,優化就業環境,搭建創業平臺,强化技能培訓,加快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要深化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制度,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擴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和保障標準,積極發展以養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讓各類特殊社會群體得到更多關愛。擴大社會需求供給。優化提升教育資源配置,全力改善幼、小、中、高辦學條件,持續强化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打造素質教育品牌,推動全區教育事業均衡協調高品質發展。要加快推進“健康江源”建設,多措並舉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常態化開展疫情防控,持續加强公共衛生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探索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多元化供給,健全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要加快完善體育館、健身步道、室外活動場所等公共設施,鼓勵支持開展各類社會體育活動,積極爭取承接舉辦各類體育賽事,全面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羣衆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