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强極端天氣風險防範應對工作的若幹措施》,1月11日本市召開新聞發佈會進行解讀。會上獲悉,本市將探索開展精細化至社區、村、旅遊景點的分區預警,針對易出現積水內澇的區域、部位,重點推動都市積水內澇風險圖編制並向公眾發佈。
11類極端天氣納入防範對象
“極端天氣是指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發生的超越常態的小概率氣象現象,通常具有突發性强、不確定性大、疊加破壞强、損失影響大等特點。”市應急管理局二級巡視員單青生介紹,10年來,北京出現過全市範圍的極端强降雨天氣6次,區級範圍的極端降雨天氣165次;全市範圍的極端高溫天氣1次,極端低溫天氣2次,沙塵暴天氣3次;密雲、懷柔、延慶和門頭溝出現過極端降雪天氣。
單青生說,對極端天氣的識別判定現時沒有明確和統一的標準,大都以結果來判定,通常使用多少年一遇的說法。在《若幹措施》的製定過程中,市氣象局會同市應急局多次研究,根據歷史氣象數據,梳理出11類極端天氣風險為防範對象,按照預防為先的原則,依據氣象災害預警等級,設定了判定標準。
部分預警力爭提前24小時
氣象預報和預警是防範應對極端天氣的前提。“2021年北京出現了超長汛期,全年降水量698.5毫米,較常年偏多32%。”市氣象局减灾處副處長李超舉例,2021年1月初的極端低溫,2月下旬最高氣溫攀升,3月份兩次强沙塵暴,“7·18”“7·26”局地強對流降水天氣等都讓市民印象深刻。
如何提高氣象精准預報和提前預警能力?李超解釋,首先是做好極端天氣長、中、短期、短時臨近預報的無縫隙銜接。其次是預報預警機制的建立,對局地强降水、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原則上提前1至3小時預報預警;對其他極端天氣提前6至12小時預報預警,並力爭提前至24小時,精准落區預報提前1小時以上發佈。
下一步北京還將研發强降水等高影響天氣過程的客觀預報評估方法,提高智慧預報產品精准度。同時,探索開展精細化至社區、村、旅遊景點的分區預警,著力提高預警資訊傳播能力和效果。
擴大積水監測感知範圍
極端降雨在11類極端天氣中發生頻次最高、破壞性最大。
“北京城市排水體系還不完善。”市水務局二級巡視員馬法平直言,全市雨水筦道總長度9396公里,排水標準不足一年一遇的占66%,3到5年一遇或以上重現期的占21%。由於建設時間較早,只有21%的雨水筦道滿足小時45毫米至56毫米雨强標準,還有66%的雨水筦道不滿足小時36毫米雨强標準。另外,下凹式道路極易出現積滯水;汛期强降雨時落枝樹葉容易糊堵雨水箅子,造成雨水排除不暢。
自2012年“7·21”特大豪雨後,北京實施了中小河道治理和中心城下凹式交流道泵站升級改造工作,新建、改造1685公里雨水筦道。按照“滲、蓄、滯、淨、用、排”建設理念,開展雨洪利用工程和海綿城市建設。
下一步,北京將根據極端降雨預報,精准預判、警示易出現積水內澇的區域、部位,推動都市積水內澇風險圖編制並向公眾發佈。同時,擴大積水監測感知範圍,通過科技手段及時、準確感知積水情况和排水體系運行情况,第一時間採取調度、搶險應對措施。
極端天氣判定標準
1.極端降雨:豪雨橙色及以上預警信號,即預計1小時降水量達70毫米以上,或6小時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或24小時降雨量達150毫米以上。
地質災害橙色預警信號,即氣象因素致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高。
2.大風:大風橙色及以上預警信號,即預計平均風力達10級以上,或陣風11級以上。
3.冰雹:冰雹紅色預警信號,即預計累計降雹時間30分鐘以上,冰雹直徑在2釐米以上,地面積雹厚度5釐米以上。
4.雷電:雷電紅色預警信號,即預計有强烈雷電活動,並伴有10級以上短時大風,或短時强降水,或冰雹。
5.極端高溫:高溫紅色預警信號,即預計日最高氣溫升至41℃及以上,或連續三天日最高氣溫37℃以上。
6.極端降雪:暴雪黃色及以上預警信號,即預計12小時降雪量達6毫米以上。
7.寒潮:寒潮橙色及以上預警信號,即預計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下降12℃及以上,並且日最低氣溫下降到0℃或以下,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的冷空氣活動。
8.極端低溫: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信號,即預計連續三天及以上日最低氣溫低於-12℃。
9.大霧:大霧紅色預警信號,即預計2小時內可能出現强濃霧天氣,能見度小於50米;或已經出現能見度小於50米的霧並可能持續。
10.沙塵暴:沙塵暴黃色及以上預警信號,即預計有水准能見度小於1公里的沙塵暴天氣現象。
11.龍捲風:由事件是否發生來確定。在强烈不穩定天氣條件下產生的一種小範圍的高速旋轉的空氣渦旋,中心風力達100米/秒以上,直徑一般幾米到幾百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