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西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在這一時期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對峙,以各自的都城為中心,形成各自的文化風格,本文就來探討一下,戰國七雄的都城都在哪裡。
1.秦國,最終定都咸陽,地點是現在陝西省咸陽市附近
秦國在春秋時期不過是西部小國,曾多次遷移,一直到秦穆公時期才逐漸强大起來,很多人甚至質疑秦穆公是否符合春秋五霸的標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秦國從一個西垂小國,能够取得後來的成就,還是很不容易的。
秦國的地盤,早期主要集中甘肅東部,陝西西部,後來逐漸將四川囊括版圖,再加上東出後取得河西之地,最終形成了以關中、漢中、巴蜀地區為覈心的帝國。
在西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將都城遷移到咸陽,介於現在咸陽市與西安市中間的位置,此地奠定了秦國的統一基礎,此後關中地區的政治戰略意圖影響中國歷史走向至少上千年。
2.楚國,定都郢(ying),都城地點很多,還有爭議
楚國也多次遷都,但是相對於秦國的都城相對有些複雜,楚國最開始的都城位於丹陽,至於丹陽在哪裡,現在也有爭議。
楚國第二次遷都到郢,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楚國都城,但是這個也有爭議,一種說法是楚國自文王開始,一直定都在這裡,地點是現在湖北省荊州北面的紀南古城。
另一種說法是,楚國在丹陽之後,曾多次遷都,只不過每次遷都後,都命名為“郢”,這個說法也很有意思,總結起來,楚文王時期的“郢”是在湖北省宜城境內,楚昭王時期由於伍子胥伐楚,都城被攻破,楚昭王於是遷都,也稱“郢”,地點在今湖北宜城東南。
後來楚昭王又將都城遷移到江陵,也就是上面說的紀南古城,後來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後,楚國遷都於“陳”,也被稱為“陳郢”,地點在今河南淮陽。
最後一次遷都在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壽春鎮,也是楚國最後的歸宿。
大概楚國是一個比較懷舊的國家吧,這一點在楚懷王身上也能體現。
3.燕國都城薊,地點為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區
相比於秦國和楚國都城考察的複雜程度,燕國由於地處北方,地盤相當於現在北京周邊,以及河北北部,遼西等地區。
都城長期穩定,一直定都在薊,薊這個地名,在歷史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有使用。
4.齊國長期定都臨淄,地點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齊國是公認的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之一,地處山東半島,在地緣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先天性,主要敵對國家就是燕國、魏國以及楚國。
然而由於缺乏縱深,在樂毅伐齊一次滅國後,再也沒有崛起,曾長期定都營丘,因為臨近淄水,後來更名為臨淄。
5.魏國都城最終定都大樑(今河南省開封市)
魏國自魏文侯變法後,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超級霸主,曾經吊打各國,差點滅了秦國,由於擴大太所以,導致魏國政治多元化,從版圖上來看就是支離破碎,早期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附近。
在魏惠王時期,决定到魏國爭霸的方向延伸到中原地區,囙此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樑,也就是今河南開封,有人也囙此稱魏國為“梁國”。
魏國政治中心的東移,與後崛起的齊國發生多次大戰,多次被齊國打敗,而對西部的疏忽,也給秦國再次崛起提供了條件,最後奪回了河西之地,為最終崛起,奠定基礎。
6.趙國最終遷都邯鄲,地點在今河北省邯鄲市
趙國在胡服騎射改革後,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够叫板秦國的國家,因為其地處山西河北大部,囙此與北方胡人接觸頻繁,這才有了胡服騎射改革。
趙國初期國都在晉陽,也就是今山西省太原市,後遷都中牟邑,今河南省鶴壁市,最後遷至邯鄲,就是現在河北省邯鄲市。
從這個遷都軌跡來看,趙國也一心想要到中原一决雌雄,當然,趙國的這個地盤雖然不像魏國那樣分散,但是也是分出三個政治中心,在軍事上,呈現出北抗胡人,東拒燕國,西防秦國,南臨中原諸國。
7.韓國都城新鄭,地點為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的一霸,給人的印象是沒有存在感,其實,要是瞭解韓國的處境就知道韓國是有多難,韓國一直被秦、趙、魏、楚這幾大強國包裹,當然,韓國作為一霸,在初期滅掉小霸鄭國,也是很厲害的。
其地盤主要是現在河南西部,在滅鄭後,為了綜合韓鄭兩國,將新都城定都在新鄭。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秦國的都城咸陽,趙國的都城邯鄲,韓國都城新鄭,齊國都城臨淄,都是現在都市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