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臺縣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西部,城南是海拔5000餘米的祁連山脈,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城北是荒無人煙的大沙漠,遠處是合黎山。因為南北兩面不是高山就是大漠,河西走廊在這裡變得更加狹窄,很像個布袋的口子,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高臺成為了蘭州通往新疆的,具有戰畧意義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
1937年1月1日淩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第5軍軍長董振堂和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率領39團、45團、騎兵團和特務營2800餘人兵臨高臺城下,敵人沒有想到紅軍的行動如此迅速,事先毫無察覺。第5軍趁其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猛攻,一舉攻克高臺縣城。縣長馬鶴年以及縣民團1400餘名守敵見大勢已去,只好繳械投降,其中約300人被第5軍收編。與此同時,第5軍政委黃超率領37團、43團及其他直屬單位留守臨澤,多方籌備糧草,為西路軍總部及後續部隊西進做準備。
鑒於高臺的重要位置,馬家軍很快把進攻的矛頭對準了第5軍,他們以一部兵力牽制倪家營子地區西路軍主力,集中力量向高臺進攻,先後有馬祿、馬彪、韓起功三個旅,以及甘州、肅州等地的民團猬集高臺城下,以2萬多人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第5軍。馬家軍的主力集結於城西,封锁西路軍繼續西進;其餘敵人分佈在城北、城東和城南,切斷第5軍與臨澤等地紅軍的聯系,企圖消滅第5軍於高臺城內。
面對遭敵四面包圍的嚴重敵情,董振堂軍長急需向西路軍總部報告第5軍的困境,但唯一電臺被留在了臨澤,派人分批化裝出城,又都有去無回,杳無音信。在和總部聯絡不上的情况下,董振堂作出了堅守該城的準備。部署39團防守西北角、西門、南關,45團防守東北角、東門,軍直屬部隊人少,各守北城的一段。高臺西城外和東關外各有一座小廟,這兩座小廟略高於城牆,可以看見城內情形,已經被之前高臺的守軍加固成兩個碉堡。董振堂軍長遂部署兵力扼守城外的這兩處制高點,形成拱衛全城的兩個屏障。
1月5日,高臺週邊戰鬥打響,馬家軍首先集中兵力進攻城西和城東的兩個制高點,這場週邊爭奪戰足足進行了一個星期。39團和45團的各一個連依託工事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給敵人造成重大傷亡。最後,接連失敗的馬家軍不再繼續組織兵力進攻,而是惱羞成怒地採用堆積柴草焚燒和集中炮火猛轟的辦法,才最終攻克了這兩座碉堡。
第5軍進入高臺的時候,彈藥非常有限,步槍平均每支僅約13發子彈,機槍每挺不到100發,炸藥和手榴彈也不多。為了彌補彈藥的不足,第5軍組織該城的鐵匠、木匠,趕制和收集大刀、梭鏢、鐵叉、鐵棒、木棒等武器,還用水桶裝上水,凍結成冰磚後當做武器與敵人進行戰鬥。在戰鬥的間隙,部隊還集中磚頭、石頭、木棒,把樹木砍倒,鋸成一截一截,搬到城牆上,準備對付攻城的敵人。在守城的戰鬥中,這些土造的武器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敵眾我寡,又是坐困孤城,戰場態勢對第5軍極為不利。在東西兩側的制高點失守後,情况更加緊急,董振堂軍長認為孤城難守,為了保存實力,準備組織突圍,以便和臨澤部隊會合後再待機破敵。他於是下令騎兵團團長呂仁禮率部在北關大佛寺附近的城牆處挖洞,準備在緊急情况下突圍時使用。北關城外是一片開闊地,背靠黑河,距離北山不遠,這裡敵人的力量相對薄弱,是最佳的突圍方向。
呂仁禮奉命帶領一個連晝夜施工,在北城牆上挖開了一個寬約1米,高約2米,能並行兩匹馬的洞子,只留下外面一層表皮,到突圍時可以很容易地捅開一湧而出。但出人意料的是,1月17日淩晨,軍政委黃超派便衣通訊員給董振堂送來了一封信,大意是:“奉總部命令,高臺是打通國際路線重要的軍事據點,要軍長堅守高臺。”因為紅軍的政治委員擁有最後決定權,董振堂軍長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放弃突圍計畫,决心堅守孤城。
從當天晚上開始,馬家軍在猛烈火力的掩護下,從四周架雲梯輪番攻城。經過之前十幾天的激烈戰鬥,這個時候紅5軍傷亡很大,有的連隊只剩下三分之一,彈藥也即將耗盡。在與上級和友鄰失去聯絡,糧彈將盡的危急情况下,董振堂收攏了部隊,號召大家要堅定信心,人在高臺在,與高臺共存亡,堅決與敵人血戰到底。
經過連日鏖戰,馬家軍以為紅軍已經沒有能力抵抗了,騎兵、步兵一擁而上。等到敵人靠近城牆時,第5軍指戰員手中的機槍、步槍、手槍一起開火,沒有武器的戰士,就用磚頭、木棒、冰塊、樹樁往下砸,打得敵人人仰馬翻。激戰中,敵人曾經四五次爬上城牆,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第5軍不僅戰鬥人員全部投入了廝殺,連機關幹部、女戰士、伙夫、馬夫等都上城苦戰。紅軍戰士用大刀、梭鏢、鐵棒、土磚、冰塊等一次又一次地把敵人打了下去。只見城牆沿上血迹斑斑、彈痕累累。第5軍雖然組織了無數次反擊,但都因為缺少彈藥不能把敵人徹底擊潰。就在這最緊要的關頭,收編的民團中有人叛變,與城外敵人裡應外合,第5軍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絕境。
1月20日拂曉,馬家軍集中兵力,從四面八方向高臺城發起了最後的攻擊。在敵人猛烈炮火的轟擊下,城牆殘破不堪,守城部隊傷亡嚴重。馬家軍頭頂著銅鑼或鐵鍋,抬著數十架雲梯,又接近了城牆。在叛變民團的接應下,敵馬忠義部在紅39團堅守的城西南陣地處打開了一個缺口,隨即蜂擁進入城內,由西向南向東推進。紅5軍的指戰員在城牆上和大街小巷裏,到處和敵人展開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在響成一片的槍炮聲、喊殺聲中,大街小巷血流成河,遍地都是雙方的傷亡人員。
激烈的肉搏戰一直打到下午3點,紅5軍終因寡不敵眾,全部損失,高臺縣城重新落到了敵人手中。巷戰中,董振堂軍長帶著二三十人從大街的西頭轉移到東門城樓。在城樓上,董軍長組織指揮部隊繼續抗擊敵人。由於東門原來已經堵死,沒有辦法出去,董軍長於是指揮部隊沿著城牆往東北方向沖,又在敵人的阻擊下,不得不退了回來。董軍長在城樓上作了血戰動員,他說:“共產黨員們,幹部們,敵人上來了,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我們要血戰到底!”講完後,便率先朝東南方向沖了出去。
就在沖出大約400米的時候,一顆子彈飛來,董軍長被擊中,只見他身子晃了一晃,就從城牆上摔到了城脚下。身邊的幹部戰士看到軍長摔了下去,也都從城牆外滑了出去。他們到了城脚一看,軍長的灰藍色的衣服已染滿鮮血,躺在離牆腳幾米遠的地方。大家把軍長的衣服撕開一看,發現子彈從他的左胸穿過,鮮血直流。這時,董振堂已經昏迷。戰士們摸他的鼻孔,還有點呼吸,於是猛喊:“董軍長!!董軍長!”聽到喊聲,董軍長慢慢地睜開眼睛,用很微弱的聲音說:“我不行了,別顧我了,你們趕快走吧!不走就沖不出去了!”斷斷續續地講完後,董振堂頭一歪,就停止了呼吸。紅軍中的一代名將,就此壯烈犧牲,時年42歲。
董振堂犧牲之後,殘忍的馬家軍將他的頭顱割下,懸掛在高臺東門城樓上示眾,爾後送到位於武威的河西醫院,放在一個白鐵皮桶裏,用燒酒製作的酒精泡著。在河西醫院保存幾個月後,送到西寧交給馬步芳。後來被保存在中山醫院,由於條件有限,不幸腐壞,於是就近掩埋在中山醫院西牆外的空地裏。
董振堂、楊克明、劉培基(一說孫玉清)三烈士頭顱
高臺之戰,是紅軍作戰史上最慘烈、最悲壯的戰鬥之一。紅5軍2800餘名指戰員絕大部分壯烈犧牲,中高級指揮員無一倖免,其中有軍長董振堂,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軍供給部長傅蘭蓀,衛生部長陳春甫,政治部民運部長盛茂吾,紅13師政委朱金暢,師長兼45團團長葉崇本,參謀長劉培基,45團政治處主任羅福祥,39團團長吳岱朝,37團政委何志餘……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人。1920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6年9月參加北伐戰爭,1931年春參加對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12月14日,率兵舉行了寧都起義。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10月,率部在西路軍編成內執行寧夏戰役計畫。1937年1月,率部攻佔甘肅省高臺縣城後,遭到馬步芳部2萬餘人圍攻,於20日犧牲。
毛主席在追悼會上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衕誌”。葉劍英元帥有詩雲:“英雄戰死錯路上,今日獨懷董振堂,懸眼城樓驚世換,高臺為你著榮光。”
董振堂烈士和他的戰友們,永垂不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