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開國時的一批名將外,明朝武將整體上的名聲不太顯著。主要原因還在於明朝對外開拓較少,不象漢唐那樣,打出中原王朝的赫赫威名。但是,明朝武勳集團仍然比宋朝要强很多,與明朝共始終的武將世家不在少數,鄞國公薛祿便是這樣的世代忠烈。
薛祿原名薛六,家裡排行老六。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家是窮人,跟朱重八一樣,連個正經的名字都沒有。據傳說,薛祿出生時,兩名元軍的指揮使恰好在他家屋簷下躲雨,看見喜鵲聚集在屋頂,用翅膀擋住了漏雨處。他們感歎道,這小子將來一定會大富大貴。
此事是真是假,咱不必細究,古人喜歡用出生時的異象來詮釋天意。不過,薛祿似乎生不逢時,還沒長大成人,朱元璋推翻大元,建立明朝,天下太平了。窮人家孩子憑軍功上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長到十八歲,薛祿不願意在地裏刨食,跑到北京當了兵。那時候,只有燕王這裡還在打仗,時不時地要跟蒙古人開戰,薛祿想搏個軍功,確實來對了地方。
人算不如天算,還沒來得及殺幾個蒙古韃子,燕王卻被朝廷逼得走投無路,起兵靖難。薛祿是燕王直屬的部隊,自然沒得選擇,只好跟燕王一起造反。
這是小卒子的悲哀,對大部分阿兵哥來說,無論最後誰贏了,跟他們都沒太大的關係,反正都是姓朱的坐天下。幸好,薛祿不是大部分中的一個。
薛祿第一次讓燕王記住的戰鬥是在真定。朝廷派來的大軍有13萬人,燕王兵雖少,但騎兵精銳,擅長突擊。戰鬥開始後,燕王騎兵包抄到朝廷大軍背後,一舉將其擊潰。薛祿一馬當先,活捉了敵軍第二號人物,左副將駙馬李堅。
立下如此大的功勞,薛祿終於脫穎而出,被燕王提升為指揮僉事,成為一名中級軍官,踏出了建功立業的第一步。冷兵器時代,中級軍官仍然要衝鋒陷陣的,戰死的可能性很高。更何况,燕王自己就是個身先士卒的首領,他手下的軍功當然是靠性命拼出來的。
薛祿每戰必爭先,從不退縮,兩次救下燕王的性命。第一次在東昌,燕王因輕敵而身陷重圍,薛祿率僅剩的50名騎兵殺入敵陣,把自己的戰馬讓給燕王,這才使燕王脫險。
第二次在濟南更加驚險,守將鐵鉉詐降,企圖騙燕王進城,用城門口的鐵閘砸死燕王。又是薛祿眼疾手快,及時識別陰謀,護衛燕王沖出陷阱,又一次讓燕王免遭毒手。
薛祿不僅勇猛過人,也是一員福將。一次戰鬥中,他被敵軍生擒,綁在木樁上。沒想到,綁得不够結實,竟然被他掙脫開來,打倒看守,搶了一匹馬,逃回自家營地。總有些人會受到命運的眷顧,百戰而不墮。
燕王靖難成功,登上皇位,手下諸將自然要論功行賞。薛祿兩次救駕,被封為都督僉事,正式踏入了將官的門檻。對於一個窮小子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大的成就了。
燕王成為永樂皇帝後,對蒙古發動五次親征。薛祿仍然像靖難時那樣,沖在最前面,打得蒙古人不敢應戰,遠循漠北。薛祿積功升至右都督,明朝最高武職是大都督,但平時是不設的。右都督是實際上第二比特的武職,僅次於左都督。
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再次大封群臣,將薛祿封為陽武侯,世代罔替,並賜鐵券,也就是俗稱的免死金牌。在永樂朝的武將勳臣中,薛祿是少數由於對外功勳而封侯的將領。靖難之役畢竟是朱家內鬥,囙此而受封的爵位,被後人較為看輕。
功成名就的薛祿,於1430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3歲,明宣宗追封他為鄞國公。不過,薛家為國盡忠的歷程並沒有結束,世襲陽武侯的後人,一代又一代的為大明征戰沙場。
第二代陽武侯薛詵,在麓川之役中戰死。第三代的薛琮,參加北京保衛戰,挽救土木堡之後的危局。第八代,即最後一代的薛濂,在西元1645年,李自成進攻北京城時戰死,真正做到了與明朝共存亡。
古代窮人從軍打仗,主要動機無非立功、求富貴,如果能給後代置下一份家產,那是最好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薛祿是幸運的,他將個人追求與為國盡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薛家後人牢記他的教導,兩百多年來,衝殺在第一線,為國家流盡最後一滴鮮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