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行程日益加速,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存在巨大康復需求,康復醫療產業也面臨巨大的市場需求。這對轉變康復醫療服務管道、提高康復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記者第一時間、第一視角探訪了豐台新增的三級康復醫院——北京華生康復醫院。
北京華生康復醫院通過建立“臨床康復一體化”標準診療服務體系,打造神經康復、老年康復、心肺康復等六大專科,建設支撐康復專科、滿足社區需要的其他臨床專科和門診科室,以及“一體化”康復醫療服務團隊,結合先進的康復醫療設備和全面的康復醫療科技,為羣衆提供標準化、個性化、高品質、全流程的康復醫療服務。
高標準打造“臨床康復一體化”診療體系
位於南中軸東側光彩路的北京華生康復醫院,作為北京市少數幾家三級康復醫療機構,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規劃床位300張,配有腫瘤內科及腫瘤康復、運動醫學科及運動康復、神經內科及神經康復、心血管內科及心肺康復等,具備內、外、婦、兒、傳統醫學、手術室、介入室、醫學影像中心等完備的三級醫院專科與設備,現已完成醫保申報,預計今年上半年將完成稽核,納入醫保定點醫院。
康復醫學是現代醫學“預防、臨床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康復理念強調將“早期介入、主動參與、全面康復”貫穿治療始終,不僅局限於恢復期的後續治療手段,而是更注重儘早介入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
“我們的關注點不僅僅是後端的康復,而是向前延伸到急性期的康復以及臨床治療階段。以腦出血神經康復患者為例,如果在急性期就進行干預治療,那麼有望恢復大部分功能,如果錯過了黃金康復時期,功能恢復就會大大延緩。”北京華生康復醫院董事長張熙凱說,“所以既要讓病患通過康復治療回歸社會,更要讓他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這是我們的初衷和目標。”
要想在病患急性期階段進行康復治療並非易事,需要醫院配有完備的臨床科室及ICU重症監護室等。“在接診骨科患者時,與以往綜合醫院治療流程相比,我們在製定手術方案的同時,也會相應完成後期康復方案的製定。臨床醫生和康復醫生全程參與病患的就醫流程,多學科診治,也被叫作MDT臨床康復一體化診療模式。”張熙凱向記者介紹。
全面提升優質、專業的康復醫療服務質量
全診療科室的配備也是華生康復醫院的特色之一,運動損傷康復、骨科康復、心肺康復、神經認知康復等都可以“一站式解决”,不需要轉院或者尋求另外的康復機构,既節省了病患的就醫成本,也對綜合醫院進行了有效的患者分流。
讓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身體機能,提高自理能力,回歸正常生活,對減輕家庭負擔和降低社會成本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康復醫療已經成為促進全民健康的“必選項”。“雙腿抬高、落下,一、二、三、四……非常好,再來一次。”今年42歲的徐先生入院進行康復治療已經兩月有餘,正在進行雙下肢股骨矯正術後的康復治療,與常規病患不同的是,徐先生還患有認知障礙。
“一般這種患者的術後康復難度並不大,但是徐先生特殊的地方在於,他對平躺在床上雙腿抬高等簡單的動作都存在認知障礙,需要醫護人員配合動作、手勢、眼神等進行反復演示才能理解。”胡悅作為專門負責徐先生的康復治療師已經從事康復工作9年,在康復相關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看著徐先生一天天恢復,胡悅的眼裡藏不住的笑意:“我們專門根據徐先生的特殊情况製定了康復方案,每天上下午各一個小時,預計下個月就可以負重行走了。看著他從床上生活到輪椅生活到未來可以正常行走,患者的康復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
加快完善醫教研相結合的多層次醫療鏈
在大廳東側的影像科,記者看到了現時醫療臨床精度最高的3.0T核磁共振成像儀。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可幫助醫生“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現時已經成為腫瘤、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檢查的利器。而所謂3.0T指得是磁場强度的組織,較1.5T核磁共振掃描影像更清楚、掃描速度更快,可以大大縮短患者看診時間,加快就醫流程。
作為康復醫院,核磁檢查必不可少,以腦瘤患者為例,在沒有3.0T核磁立體成像之前,醫生只能邊做手術邊試探腦瘤周邊的神經組織分布情况,比如試探一下某條神經,觀察到患者手動了則此神經為運動神經,新增了手術時長和難度。
擁有30年臨床從業經歷的影像科主任李永忠介紹:“現在利用3.0T核磁立體成像可以清晰重建大腦的神經纖維網,能够更精准地定位腦瘤和周圍語言中樞、運動中樞、視覺中樞等神經纖維的關係,還可以給不同的纖維設定不同的顏色,從而在術前精准定位腫瘤的具體位置,甚至是康復計畫都可以提前做好預案,這樣極大地避免了手術風險,還能為康復提前做好預案。”
神經康復和心臟康復是醫院未來主攻的兩大發展方向,有了3.0T核磁共振成像儀等高精尖新設備的加持,對臨床和科研工作大有裨益。“即使沒有醫學背景的普通患者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心臟的運動情况,直觀地看到血液在心臟中的流經路徑。這時再給病患講解他現階段面臨的健康問題和配合治療後能恢復到的程度,往往比用大量專業詞彙講解更見成效。”李永忠說。
針對醫院未來的發展,張熙凱告訴記者:“醫療機構必須承擔其社會責任,要面向羣衆提供優質、專業、高效的基礎醫療保障。除此以外,還要引進新設備新技術,培養專家團隊,醫教研相結合完善多層次醫療鏈,進行多層次醫療保障,切實讓羣衆享有高品質醫療發展帶來的紅利。”(來源:《豐臺報》豐台區融媒體中心林瑤/文原梓峰/攝)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