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豐富資源闡發價值內涵推動創新發展重慶講好新時代“長江文化”故事

重庆 55℃ 0
摘要:

近年來,奉節通過舉辦“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等活動,多維度呈現“詩城”厚重的人文歷史。圖為白帝城風雨廊橋。(奉節縣文旅委供圖)

新年伊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了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啟動長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為公園建設範圍涉及的13個省區市之一,重慶近年來堅持從全域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域,不斷尋根溯源豐富長江文化內涵,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進一步擦亮了“長江文化”名片。

尋根溯源

長江文化內涵不斷豐富

“這是近十年來重慶巴文化遺存最為重要的發現,可謂沉睡兩千多年後‘一醒驚天下’。”走進九龍坡區銅罐驛冬笋壩遺址,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該遺址是我國最早確認並發掘的巴文化遺址,最早一次考古於20世紀50年代由馮漢驥帶隊發掘,出土了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徵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2020年9月起,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重啓對該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新發現,清理出土墓葬28座、磚窯1座,其中船棺葬4座,伴隨出土的還有銅器、陶器、琉璃器、鐵器等各類文物460餘件(套)。

“這為研究晚期巴文化及其融入漢文化的歷史行程提供了考古實證,為研究嘉陵江流域及渝西巴文化船棺葬族屬提供了新資料,為研究漢代墓地營建機制提供了重要資料。”該負責人稱。

事實上,不僅冬笋壩遺址,近年來,我市圍繞人類起源、巴文化、宋蒙山城防禦體系等重點主題,規劃重點考古項目,探索未知、提示本源、證實歷史。

“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考古項目391項,出土文物3.7萬餘件/套,出版各類考古與文物保護專著30部,立項國家社科基金等重要課題研究12項,發表文章420餘篇。

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合川區釣魚城範家堰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巫山大溪文化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以及龍骨坡、白帝城、釣魚城等一大批重要考古遺址的發現,不僅揭示了長江流域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還極大延伸了中華文明歷史軸線,為長江中上遊文明發展行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保護傳承

千年長江文脈流淌不息

純白色建築,高大挺拔;曲面與線條相結合的外觀,極富設計感,給人一種置身峽谷的錯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這一去年6月剛建成投用的場館,已然成了我市文化新地標,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前往“打卡”。

這裡集人文、藝術、科技於一體,功能涵蓋科學研究、文物保管、保護及修復、分析鑒別、教育培訓及展示、文物保護裝備研發等。

觀眾可在基地參觀《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成果展》,其介紹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系統工程——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充分展示了這一國家行動的深度和廣度;在《再現光華——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科普展》現場,人們可以通過玻璃櫥窗觀看文物修復師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身臨其境感受文物修復之神奇。或走進數位體驗館,通過最新的文物數位化科技,自由欣賞、把玩文物模型,瞭解文物歷史背景,觀察文物的精妙細節。

“這只是我市保護傳承長江文物的一個縮影。”市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我市為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實施了革命文物及抗戰遺址、石窟寺、古建築、三峽後續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推動了紅岩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渣滓洞、白公館等一批重點革命文物得到妥善保護。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繕項目獲評“全國十大優秀文物維修工程”,《大足石刻全集》填補我國大型石窟編寫系列考古報告空白。我市還開工建設了萬州天生城、奉節白帝城考古遺址公園,完成廣陽島抗戰遺址保護修繕,實施了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重慶古城牆、開埠文化公園、大田灣體育場等一批“兩江四岸”重點文物保護項目,確保長江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創造性轉化

文旅融合打造長江文化品牌

走進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可以看到,這裡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修復,以“老重慶、真山城、新生活”的稟賦和氣質吸引了超高人氣,街巷裏人頭湧湧,川流不息。其於去年9月30日開街,7天就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需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還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旅融合打造長江文化品牌就是一招好棋。”市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成奉節夔州博物館、忠州博物館等12家重點博物館,成為長江文化展示傳播的重要視窗;推動豐都名山、忠縣石寶寨等歷史文化景區成為三峽文化旅遊地標;提檔陞級“兩江遊”“三峽遊”,著力打造長江沿線文化旅遊品牌等,文旅融合正在釋放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新動能。

接下來,我市將進一步加強研究闡發,圍繞東亞早期人類探源、長江上游文明行程、川渝石窟寺廊道、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等重大課題,開展考古調查和主動性考古發掘。

推進長江三峽流域(重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以“一園多點”的模式,建設巫山龍骨坡、涪陵小田溪、奉節白帝城等為代表的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深入挖掘展示闡釋長江文化價值內涵,爭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是有關部門將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

此外,我市還將推進三峽庫區沿江古鎮文化旅遊帶建設,打造文化旅遊觀光帶,推動“大三峽”全域旅遊振興;加强與四川、湖北、上海等沿長江省市交流,强化資源互補和綜合,推動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和長江文化旅遊帶建設,全面系統保護展示長江文化,為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