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內保留了諸多文物古迹,尤其是名人故居,更是數不勝數。而在南京現存的名人故居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傳奇的私人民宅,還要屬甘熙故居。這座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古宅,仍然保留了“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娟秀江南風韻,以及“跑馬樓”帶來的北管道渾厚大氣。
甘熙故居,又名甘熙宅第或甘家大院,和明孝陵、明城牆齊名,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甘氏一族從清朝初年便在南京城富甲一方,囙此甘氏故居選址在南京的黃金地段、秦淮風光帶邊緣,距離新街口商圈、夫子廟、老門東都很近。甘熙曾經還在宅院內為自己建了一座名叫“津逮樓”的藏書樓,內有書畫10多萬卷,不乏珍貴古籍善本,曾稱霸整個江南地區。
清政府曾規定民居最多不能超過“九十九間半”,而甘熙故居鼎盛時期實際房間數量多達300多間以及一座花園(經過戰亂更迭現仍有162間),遠超官方規定的上限。為了自保,囙此甘氏族人對外宣稱“九十九間半”,如今仍是甘熙故居的俗稱。
甘氏名人眾多,而故居取名甘熙故居,主要是因為甘熙是甘氏一族名望最高的。他本人是清朝道光年間的進士,也是金石、古籍、文物收藏家,地理學家,是當時南京的是南京的“萬事通”。因精通風水堪輿之術,在咸豐初年被選中去勘查剛駕崩的道光帝帝陵地宮位置。然而,就在他完成任務再度被召入京城後,卻旋即“以微疾三日,卒於邸舍”。如此離奇崩逝,再次印證了古時那個說法:為帝王勘查陵墓者都沒有好下場。
太平天國時,宅院毀於戰火,唯有大板巷一組建築倖存。此後甘氏族人同心協力修復老宅,傾盡全力後仍沒有恢復鼎盛時期的面貌。慶倖的是日軍侵華時期,甘熙故居沒有再受到波及。甘家是當時頗有名望的戲曲世家,當時守家的是“江南笛王”甘貢三的第三子甘律之,同樣是曲中高手,平日裏與戲曲大佬梅蘭芳、馬連良、俞振飛等人均有來往。
時逢日軍來到甘家大院,甘律之本已做好了祖宅覆亡的準備;沒想到日軍非但沒有霸佔或破壞,反而表示要把這塊宅子保護起來。原因只有一個,日本軍官是甘律之的“粉絲”。於是,甘家大院在甘律之的歌聲中,經過整個抗戰時期,仍然完好無損。1951年,大院被南京市軍管會徵用,成為軍事重地;也因為這塊“免死金牌”,安然度過了那特殊的10年。1986年,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在院內建成民俗博物館,這座傳奇的百年老宅也終於對外開放。
屢次躲過災難的甘熙故居,宅第整體的多進穿堂式的建築風格仍然完好保留了下來。既非徽派建築,又非蘇式建築,而是南京本土特有的建築風格。大院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不僅方便用水,也起到了南方建築中多見的“四水歸堂,肥水不外流”的理念。這也能看出精通風水的甘熙設計宅邸時,將甘氏家族“以聚為本”的思想融入其中。
院落的軸線上分別有門廳、轎廳、大廳、響廳、內廳等建築;佈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屋脊、門窗、廊簷、柱梁一應精雕細琢,彰顯過去主人的豪闊。建築群內雖有房間“九十九間半”,但卻只設一個主入口,且低調不張揚;想進入宅內,必須通過該入口,又隱喻了封建家族不另立門戶的傳統觀念。
內部展廳一部分介紹甘氏家族的歷史;另一部分則是民俗展示館,比如展示南京人育兒、嫁娶的過程,能瞭解到不少老南京的風土人情。如今,凝結著甘氏家族興衰浮沉、藏著諸多傳奇故事的甘熙故居,雖與南京城牆、明孝陵並列,卻仍然是南京城的一處冷門景點,適合所有喜愛小眾古建築的遊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