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據臺海網報導,立陶宛議會所謂“友臺小組”主席馬塔斯·馬爾德基斯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支持“台獨”勢力。馬爾德基斯表示,臺灣當局决定向立陶宛投資2億美元,這相當於很多的鳳梨,並且配上了其手舉一張臺灣鳳梨的照片。據瞭解,稍早之前臺灣當局成立專門的基金,計畫用於購買因為遭反制而失去中國大陸市場的立陶宛商品。該基金建立後的第一樁生意便是買下20000瓶立陶宛朗姆酒,此次立陶宛議會議員買了一顆臺灣的鳳梨,被“台獨”勢力視為對蔡英文購買20000瓶朗姆酒的回報,是立陶宛要吃爆臺灣鳳梨,與臺灣或者說“台獨”勢力攜手“共渡難關”的表現。僅僅是一顆鳳梨就能換來“台獨”勢力的追捧,這筆買賣還是相當划算的。
在1月4日的時候,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承認了此前立陶宛允許臺灣駐立陶宛的相關機構更改名稱一事是錯誤的,並且試圖將責任推卸給立陶宛外長、美國在立陶宛的代理人家族的代表蘭茨貝爾吉斯。瑙塞達的這番表態引發了立陶宛國內政治的混亂,許多政要出面反對瑙塞達,包括並不限於曾與瑙塞達競選總統落敗的現總理西莫尼特、議長奇米利特和外長蘭茨貝爾吉斯等。不過,也有支持瑙塞達的人,比如立陶宛反對黨議員、立陶宛議會副議長安德柳斯·馬祖羅尼斯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立陶宛應當尋找方法,要求臺灣駐立機构更名。
此次馬爾德基斯在社交媒體上擺出自己和鳳梨的合照,同樣是立陶宛國內這一輪政治內鬥的一部分。由於2019年的總統選舉和2020年的議會選舉中,立陶宛中左翼聯盟選舉失利,在2024年現任總統和議員任期到期之前,立陶宛右翼預計都將會把持立陶宛朝局。囙此,雖然這一輪中立衝突導致立陶宛中左翼支持率猛增,右翼支持率暴跌,但如果能够尋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來推卸責任,那麼立陶宛右翼政府並不需要擔憂喪失執政權。這在客觀上加劇了立陶宛右翼政府內部的鬥爭,連帶著中立關係的前景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有句話說得好,叫歷史能够昭示未來。中立之間圍繞著臺灣問題而爆發的一系列衝突,有必要到立陶宛的歷史裏去尋找一些答案。歷史上的立陶宛從西元6世紀起開始出現國家雛形,並曾建立過一個極為强大的大公國,西元16世紀與波蘭組建聯邦國稱霸東歐,可以認為其有著上千年獨立發展的歷史。18世紀末這個聯邦國亡國,立陶宛被俄國吞併;一戰期間,立陶宛被德國吞併,一戰結束後成功獨立。隨後雖然經歷了一系列快速的政權更迭,但立陶宛始終是一個較為獨立的國家,直到1940年被蘇聯吞併。在二戰結束後,雖然波羅的海三國是蘇聯最為用心經營的地區,但立陶宛始終抗拒蘇聯並謀求獨立,最終依靠冷戰即將結束的契機成功獨立。
可以說,在近代史裏,立陶宛的歷史和與俄羅斯的鬥爭緊密相關,立陶宛的歷史就是其與謀求擴張的俄羅斯的鬥爭史。在這樣的歷史觀下,立陶宛人對於俄羅斯顯然不會有多好的觀感,敵視甚至是仇視的態度佔據主導地位。同時,由於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文宣,立陶宛對於曾經與蘇聯同屬一個陣營的中國也主要持負面觀感,而對於臺灣問題更是極其容易將自身代入進去,完全不考慮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
當然,歷史只是一部分原因,所有歷史都是現代史。立陶宛右翼政黨屬於保守勢力,在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上偏激進。其在對外關係上需要展現出對俄強硬立場來迎合自身的支持者,同時也希望能夠迎合美國來換取更多的美國援助。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事實上是作為一個被“恨屋及烏”的對象,出現在了立陶宛政客們的視野之中,臺灣問題則是立陶宛最方便插手的問題之一。
然而,立陶宛右翼政府忽略了一件事,即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具有主導性地位的大國之一;雖然立陶宛可以迎合美國,但其在地理上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歐洲國家。此次中立關係惡化,歐盟方面雖然態度上偏向立陶宛,但始終不願意明確表態支持立陶宛,更不願意幫助立陶宛應對來自中國的反制,原因也很簡單,立陶宛做的是為美國火中取栗的事情,這一點客觀上損害了歐盟整體的團結,不利於歐洲一體化行程,更不利於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事務。換句話說,立陶宛在整起事件中,既得罪了中國,又令真正能够予以其支持的歐盟感到了不悅,更不可能得到美國的傾力支持,活脫脫一個跳樑小丑。
不過,這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現在有許多人認為,蘇聯之所以在末期難以為繼,和其在二戰期間死亡人數過多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導致大量的中堅力量被無意義消耗,人口和體量不足以支撐一個兩强格局下的大國維繫。而立陶宛也類似,其僅有279萬人,作為一個都市放在中國,排名只能够排到182比特。如此之小的體量,决定了立陶宛很難出現一個有著高超水准的政治家,哪怕是能够在國際舞臺上獲取相當存在感的政治精英都很少。現如今立陶宛國內執政的這批“政治精英”,雖然一個個都有著光鮮亮麗的履歷,卻都沒有足够的水准來看待和應對立陶宛所要面對的一系列內政外交難題,反而被西式民選體制所馴服,成為了徹頭徹尾的政治動物而無法自拔。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