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速滑館北京國資公司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6日電(記者杜燕)作為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在建造過程中堅持綠色、共亯、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為世界貢獻了由中國設計、中國科技、中國資料、中國製造組成的奧運場館建設“中國方案”。再過一個月,這裡就將承擔速度滑冰項目的比賽,見證14塊金牌的誕生。
“冰絲帶”的規劃建設始於2015年11月。北京國資公司主動請纓承擔該項工作。在整個規劃建設階段,作為政府出資人代表,北京國資公司聚合各方資源,成立國家速滑館公司,在專案規劃、施工設計、科技亮點、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實現創新和突破,僅用了兩年時間,將“冰絲帶”從概念效果圖打造成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標誌性場館。
2018年6月26日,“冰絲帶”地下結構工程在“精耕細作”中完成。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和工期,國家速滑館組織作業人員,連續奮戰。從2018年1月22日開始樁基施工,用23天時間完成了654根基礎樁的施工任務。自2018年5月工程全面進入基礎底板施工後,最多時2000餘名作業人員奮戰在49個流水段,完成了27萬立方米土方開挖、2萬噸鋼筋綁紮、9.1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2500噸勁性鋼結構施工,用時155天如期完成地下結構工程。
2018年9月30日,“冰絲帶”完成混凝土主體結構,實現拔地而起。在主體結構建設過程中,多項工藝的使用體現出科技含量和綠色理念,並推進了項目的高效建設。例如,國家速滑館環桁架安裝的同時,土建和鋼結構施工同步進行,為總進度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基礎;環桁架整體滑移所用的支撐體系,也可實現生命週期內反復利用;在施工中,對水泥廢樁頭進行回收再利用,轉化成製作看臺的原材料。同時,國家速滑館所採用的看台板為國內首例弧線清水混凝土看台板,預製看臺構件雖然尺寸多樣、弧度多變,但卻嚴絲合縫地拼裝成為一個宏大的看臺。這些高效、環保的新技術、新工藝是“冰絲帶”建設不斷重繪“冬奧速度”的關鍵。
國家速滑館北京國資公司供圖
2019年3月,國家速滑館屋頂索網“天幕編織”完成。國家速滑館採用了雙曲面馬鞍形單層索網結構屋面設計,通過49對承重索和30對穩定索編織成長跨198米,短跨124米的索網狀屋面,再鋪設1080塊4×4米單元屋面板組裝而成,是現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體育館。
採用這種索網結構設計,“冰絲帶”的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面的四分之一。通過採用國產高釩封閉索,“冰絲帶”破解了屋頂索網結構高釩密閉索“卡脖子”科技,推動建成國內首條生產線,打破了進口索的壟斷地位,填補了國產索在國內大型場館的應用空白。2020年5月,國家速滑館斬獲“2019年度中國鋼結構行業的最高工程大獎——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傑出工程大獎”。
2019年12月31日,國家速滑館“絲帶飛舞”整體亮相。為營造出輕盈飄逸的絲帶效果,國家速滑館外立面由3360塊曲面玻璃單元拼裝而成,通過機械配合工人操作,嚴絲合縫地嵌入160根S形鋼龍骨打造的框架中。
曲面幕牆所使用的玻璃,每塊尺寸曲面弧度都不相同,全部通過BIM科技在工廠定制、現場安裝。這種創新型“冰絲帶”狀曲面玻璃幕牆,其設計靈感來自冰雪運動與速度的結合,盤旋的“冰絲帶”象徵著速度滑冰運動員高速滑進時冰刀留下的軌跡,同時22條“冰絲帶”又象徵著在2022年舉辦北京冬奧會。
國家速滑館北京國資公司供圖
2021年1月22日,國家速滑館首次制冰成功。“冰絲帶”近1.2萬平方米冰面是世界最大採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場館冰面,制冰過程的碳排放趨近於零,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以內,不僅效能可以提升20%以上,製冷也更加均勻,有助於運動員創造好成績,在綠色、環保、永續方面為奧運會樹立了新標杆。今年10月舉行的“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上,4名運動員5次在“冰絲帶”滑出個人最好成績。
2021年12月26日,國家速滑館建成智慧場館。在建設階段,國家速滑館應用BIM科技、機器人科技,保障硬體設施竣工投用,實現了智慧建造。在運行階段,“冰絲帶”通過智慧集成和數位孿生平臺實現智慧運行,不僅能為觀眾、賽事組織和參與者提供優質的觀賽體驗和完備的服務保障,還能降低能耗,有利於場館長期永續經營。
記者瞭解到,冬奧賽後,“冰絲帶”將著力打造集“體育賽事、羣衆健身、文化休閒、展覽展示、社會公益”五大功能於一體的多功能冰雪運動中心,成為人民群眾體驗冬季美好生活的新地標。“冰絲帶”全冰面設計可以把冰面劃分為溫度不同的若干區域,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群眾性冰上運動,助力“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北京國資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嶽鵬表示,冬奧籌辦已到了跑秒計時、壓線衝刺的關鍵時刻,北京國資公司將全力以赴完成各項籌備工作,為舉辦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貢獻首都國企的力量。(完)
評論留言